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沒必要因為紛爭,斷除自己修行的功德

沒必要因為紛爭,斷除自己修行的功德

假設還是免不了紛爭,那就安靜的坐在那裡修行就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來修行,做事是其次。

嘎瑪仁波切精彩開示節選

世俗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

世俗菩提心中,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者的差別,是指緣"果"或緣"因"而立下誓言。

簡單來說,願菩提心,是發願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要安置一切眾生得到佛果, 是緣"果"而立誓。

行菩提心,是在願菩提心的基礎上,不僅心裡發誓,還實踐六度萬行,累積成佛的因,是在"因"上立誓與行動。

語言用不好,則會傷人又傷己。


語言是一把無形的雙刃劍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可以發動戰爭,也可以拯救災難化解危機,這就是語言。

我們的所感所想,除了可以用肢體表達外,更重要的就是通過文字和語言來表述了。

話語權的使用,就好比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它的厚重會贏得尊重與稱讚。用不好,則會傷人又傷己。

初地以上的菩薩,有能力直接利益眾生


什麼是清凈意樂的發心

從初地到七地菩薩的菩提心,已經證悟空性。發心不像凡夫摻有自私自利,除了利益眾生的心態以外,沒有其他,所以稱為清凈意樂的發心。

這時,就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儀軌來引發,會自然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而且,初地以上的菩薩,已經斷除了煩惱障,脫離了輪迴。不會再因為業力的牽引,而流轉生死,有能力直接利益眾生。

有一個檢討自我而非批評別人的心態

不必因為紛爭斷除修行的功德

要明白,大家都是為了延續、傳揚佛法來做事。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為了平息自己的貪瞋癡。但如果這樣做,反而讓自己產生瞋恨心,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讓別人產生瞋恨心,當然更要自我檢討。

假設在努力的過程里,大家都能有一個檢討自我而非批評別人的心態,來作為努力的動力來源。那麼所付出的努力,自然會往好的方面發展。

假設還是免不了紛爭,那就安靜的坐在那裡修行就好。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來修行,做事是其次。所以沒有必要為了這樣的事情,來斷除自己修行的功德,這是不值得的。

從內心中提起正知正念,修持皈依


將障礙變成順緣和助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眾對於修行非常精進的人,特別會憎恨和嫉妒。尤其是五濁惡世來臨的現在,修持深奧教法,弘揚正念善法的人,經常會遭受到種種的誘惑。

親友的阻饒、疾病的摧殘,現實的打擊和魔難的逆緣。導致自心生起對正法的疑惑而退轉,故而損減善業福報的資糧。如果時時從內心中提起正知正念,修持皈依。所有的障礙,就會變成順緣和助力,一切善業和福德會越來越增長,不易消失。

兩千多年來,清凈僧寶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不緊不松的相處,讓一切都剛剛好。

千萬不要把勉強父母學佛,當成是一種孝順

真的是愛無能嗎?還是缺乏智慧和心量。

倉央嘉措的「情詩」,從來都不是講小情小愛。

慈悲沒有敵人,但是有界限。

棺材裡躺著的,可不一定是老人。

如果佛陀的語言是一個產品,那就是全世界最優良的產品

我們定義的死亡就是死亡,根本讀不懂重生的含義。

上師們的功德,有高低大小的差別嗎?

昌列寺

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昌列寺 的精彩文章:

學會用智慧的方式管理情緒
正思惟――可以讓確實的修行之路,更為清晰明了

TAG:昌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