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床前毒理學研究

臨床前毒理學研究

統計數據表明,在1991年,葯代動力學性質(PK)不佳是藥物發現的主要阻礙。截至2000年,影響ADME(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各項因素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成為新的主要問題。其中,毒性問題佔比更是增加了2倍多,足以引起藥物研發者的重視(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3, 711-716(August 2004))。

HREG抑制活性

近些年來,大量藥物由於引發急性心臟病被撤市。在所有案例中,多數病人的心電圖顯示出延長的QT間歇期,這一現象被認為是引發猝死的主要原因。HREG基因(KCNH2)編碼的Kv11.1鉀離子通道的阻滯是藥物誘導的QT間歇期延長的成因。2005年,ICH出台了兩項臨床前評估心臟病風險的舉措。其一,體外檢測HERG鉀離子通道電流是否被藥物抑制;其二,體內檢測用藥後QT間歇期的變化。

誘變性

誘變性是指藥物在基因水平誘導細胞或組織產生永久性可遺傳的變化,包括單點突變、基因組或染色體的結構或數目的突變,通常會導致癌症。評價藥物誘變性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分為體外試驗(Ames試驗、小鼠淋巴瘤試驗和微核試驗等)和體內試驗(檢測嚙齒類動物造血幹細胞的微核和染色體突變等)。

藥物-藥物相互作用

許多藥物相互作用的產生是由於藥物A影響了藥物B的代謝,發揮作用的主要是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CYP450),根據作用的不同,可分為酶抑制和酶誘導。

肝毒性

藥物誘導的肝毒性在急性肝損傷中佔比超過50%,造成極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是藥物撤市的主要原因。因肝毒性撤市的藥物有溴芬酸(bromfenac)、乙溴替丁(ebrotidi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等,其中有劇烈肝毒性的藥物如利培酮(risperidone)、曲伐沙星(risperidone)和奈法唑酮(nefazodone)更是被冠以「黑箱(black box)」警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春季外出度假出街這麼穿,讓你回頭率滿滿
升級之路:從「054A型護衛領艦」說起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