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兒童」從何而來,漢字里的兒童節

「兒童」從何而來,漢字里的兒童節

漢字里的兒童節

轉眼又到兒童節,在這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日子裡,臉上褶子越來越多但依舊童心未泯的小編也禁不住來湊個熱鬧,與大家分享一下漢字里的兒童節。

元代《百子嬉春圖》

「兒童」二字有科學

說到兒童節,鐵定離不開「兒童」。「兒童」二字,可不是白話運動後的新產物,這個詞古已有之。詩人楊萬里在《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中就描繪了兒童撲蝶玩樂的童真童趣。

可「兒童」二字,從何而來呢?

「兒」的繁體字寫作「兒」。「兒」看著很抽象,其實很科學。「兒」上半部分的筆畫並沒有封口,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古人發現嬰兒頭骨最初是沒有閉合的。我們現在管嬰幼兒顱骨接合不緊所形成的骨間隙為囟門。「兒」下半部分為「兒」,是「人」的變形。小頭蓋骨沒長全的人,自然是小孩子了。

至於「童」,它最早可不是孩子的意思。「童」上面是「辛」。「辛」是什麼?遠古氏族相鬥,被俘獲的人淪落成奴僕,臉上被刺上字或圖案並塗上顏色(稱為黥面)。甲骨文里的「辛」就像黥面時用的雕刀。所以,「童」的本義是奴僕,後來專指未成年的奴僕,用於「書童」「家童」,《陳情表》中也有「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的句子。之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童」在時間的打磨下慢慢褪去奴僕的含義,成為孩子的意思。

「孩子」二字會咯咯笑

除了「兒童」,無數母親滿懷深情地喚他們為「我的孩子」。

「子」在古代小篆中為

活脫脫一個頭大身小,揮舞兩隻小手的可愛嬰孩形象。

「孩」在古代同「咳」,「咳」最初指嬰兒咯咯發笑。後來「術業有專攻」,「咳」只用來指咳嗽,用「孩」指嬰兒笑的樣子。

「孩子」二字傳達的,不僅僅是生命初始時的狀態。襁褓中笑容如天使的嬰兒是每個父母眼中最美的畫面。這兩個小小的字中,有古往今來無數孩子的無邪笑容,也有父母凝視孩子時溫柔的眼。

在父母心中,孩子總是幼時模樣。不禁感慨,每一個在時光中奔跑的孩子他日都會紛紛步入中年,可在父母深廣如海的心眸中,我們卻依舊是昨日那個在襁褓中對他們微笑的「孩子」,從不曾長大。

「寶貝」二字是家中寶

父母愛孩子,愛到心頭,稱其為「寶貝」。

「寶」為珍寶,藏在家中,便是家中之「寶」。至於「貝」,古人曾經用貝殼作為錢幣來實用,所以「貝」在古代也是貨幣的意思,「財」「貢」等字中均有「貝」,都和錢有關。

父母用珍寶來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掌上明珠」,這裡是父母對孩子的珍視,也能讓人感受到說不盡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愛意。

古代稱呼孩子的方式很多

按照《兒童權利公約》,我們將18周歲以下的人,統一稱呼為兒童。可在古代,稱呼孩子的名詞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垂髫:三四歲到七八歲的小孩子不綁頭髮,垂髫是他們頭髮自然下垂的樣子,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兒童或者童年的意思。《桃花源記》中就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描寫。

總角:古時孩童的頭髮中分,在頭的兩側束成兩結。因為形狀像牛角,所以叫總角。古人用總角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孩子。用「總角之交」來形容幼年時代就交好的朋友。

束髮:是把總角解散,束成一個髻。開始束髮的年齡大約為十五歲,在古代是入大學之年。

本文轉載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原文有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用詩詞說「瘦」,看古代詩人如何「減肥」
《古文觀止》:閑靜少言,不慕榮華利祿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