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刈麥》&《非暴力溝通》

《觀刈麥》&《非暴力溝通》

梵語浮生,笑望紅塵

今日%詩詞分享

《觀刈麥》

一詩一世界

空白

觀刈麥

白居易

輸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裡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裡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背景

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縣尉在縣裡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文學特色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所謂「志在兼濟,行在獨善」的人生觀,正是反映他思想上的矛盾,也正是這種思想矛盾,使他的晚年創作走上消極頹放的道路。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

作為繼杜甫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詩人,白居易不僅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這一點與前代諸多詩人不同。他的詩論既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創新,在古代文學理論中獨樹一幟。白居易對他詩歌理論的闡述比較系統、完整,形成一個嚴密自足的體系,這在唐代詩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觀刈麥》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語文上冊內容,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懂社會是教學此詩的三個層次。而對此詩的咀嚼,來自於輔導六年級學生的習作——人物描寫及刻畫。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將全景式刻畫與特定人物描寫相結合,夾敘夾議,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黃靖懿

古詩並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後留下的痕迹。

今日%書籍分享

《非暴力溝通》

一書一情懷

空白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

輸入

這本書概述了盧森堡博士獨創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介紹了這種方式的原理以及效果,以及如何在實際中應用這種方式,它既是臨床治療的一種方法,更可以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實踐性與實操性比較強,只要恰當運用非暴力溝通,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糾紛。這本書先是介紹了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的由來,借用了甘地「非暴力抵抗」的概念,以及非暴力溝通的神奇效果背後的原理:人的本性是熱愛生命,樂於互助,所以當我們消除了言行舉止中的暴力因素,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愛就會自然顯露,而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在實踐與運用書中理論與操作方式、方法過程中逐漸地意識到這本書的核心部分:告訴了我們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從而向他人提出請求,以及如何用全身心去傾聽,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需要。

讀書緣由

上學期我新接了一個二年級,剛開學和家長交流過程中就了解了班級孩子的基本情況,但是經過一周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我班的問題頗多,基礎薄弱、習慣養成教育提升空間也比較大,就在開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我班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百感交集的時候,無意中聽到了這本書的一個片段,如沐春風。

看到後我就這目錄後就一個感覺,我遇到它太晚了,如果早十年看到這本書,也許現在的我的生活品質會截然不同!在哀婉的同時我也慶幸我已經了解並開始閱讀了這本書。通過目錄我就發現書中講述一 系列充滿了發人深省的故事、盧森堡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想,以及來源於他四十多年在世界上一些最暴力的地區調解衝突和修復人際關係的經驗。

理論與實際工作的契合(功利性解決班級雜事卻意外地和我們語文教育專業有了契合,功利性地閱讀——非功利性閱讀):書中的內容包括解決衝突、改變企業文化和專制制度、改變敵視的視角、應對恐怖主義、表達和接受感激,以及有效實現社會發展。盧森堡通過許多具體的事例闡明該怎樣發展出我們每個人內心中的和平意識,和平意識植根於每天使用的——「語言」中。具體事例讓我們深感語言的力量,作為一名語言工作者是不是也要關注「語言的儀式感」。語言「記得我們的課標中明確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目錄反覆推敲我確信這本書對於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將會有潛移默化地影響與深層地引領,有的放矢、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和進行語言實踐,「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理想將會變為現實。我也不再像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不安了,可以「以文解困」。

片段分享

充分表達憤怒: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讓我們既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且傾聽他人。」

充分表達憤怒: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了,除了呼吸,什麼都不要做;

(2)想一下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位置。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在表達感激時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當我們被感激時,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

閱讀筆記

這是我在閱讀過程做的簡單的一個閱讀筆記,因為在閱讀的同時進行了實踐運用,感覺這本書時效性比較強,並且結合我們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特點;我班孩子坐不住,任課教師一致反映「坐不住」;「靜能生慧的思想」我也讓孩子們開展了課外閱讀。記得家庭教育中總是告訴家長"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和孩子共同閱讀,雖然這是我是功利性地讀書,但是無巧不成書,由此我靜靜地沉下心來,結合這本書每個章節的理論知識和每個章節後面的練習進行習得,並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我逐漸感受到了這本書的深層內涵與魅力。

劉葉

非常喜歡的一段話:用來描述「樂於互助」:你取之於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當你知道我因施與你而快樂。你明白,我的給予不是讓你欠我的人情,而是我想活出對你的愛。欣然的接受,或許是最佳的賞賜。我無法將二者分開。當你施於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於我,我感謝你的賜予。

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給飢餓的人食物,給患病的人醫藥,然後注意休息;當你還能跳舞的時候,不要行走,讓你的家成為充滿愛的地方。

分享者 / 黃靖懿 劉葉

圖 / 網路圖片&書籍實拍

小編 / 魚靜

-若喜歡,請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魚者 的精彩文章:

《將進酒》&《少有人走的路》
《清平樂·春歸何處》&《藍色天堂》

TAG:書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