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嬰戲圖中的道家「童真」與民間信仰

嬰戲圖中的道家「童真」與民間信仰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嬰孩是重要的主題。畫史將這類以嬰孩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歸類到人物畫中。

《道德經》中,嬰孩為道祖所推崇,嬰孩的純真狀態是修道者所尋求的至高境界,所謂「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明·萬曆 青花嬰戲圖大罐(資料圖)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作品的介紹,引領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筆,感受畫中孩童天真爛漫,同時了解嬰戲圖在研究古時時令節日、民間風俗及信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

從甲骨文到嬰戲圖

嬰戲圖的主要繪畫對象為嬰孩。首先,我們對漢語中「嬰、兒、孩」三字做簡單的梳理,有助於更好理解嬰戲圖。

左上為孩,左下為嬰,後側為兒(資料圖)

嬰,甲骨文=(朋,玉串、貝串)+(又,抓持)+(女),表示女子手持玉貝項圈裝扮自己,可以理解為孕育期間,母親祈福平安。

兒,甲骨文=(只長出兩顆門牙的嘴巴)+(人),表示剛長門牙的人。

孩,古字「咳」,「亥」是「咳」和「孩」的本字。亥,甲骨文在人的頭部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只會用喉嚨發出「咯咯」聲、不會說話的幼兒。

從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出,這三個字最早的意思都表示尚在襁褓里的小生命。甲骨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繪畫形式。這樣的藝術形式經過發展逐漸演變,到唐朝,定型為嬰戲圖。

宋 《傀儡戲圖·皮影戲》(資料圖)

嬰戲圖的藝術創作者們通過再現孩童嬉戲玩耍場景,惟妙惟肖地刻畫出眾多嬰孩形象,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蹴鞠、皮影戲、滑滑梯等。

讀者朋友可以細細品味本文所示圖畫中孩子的童真狀態,他們放鬆地在園中嬉戲玩耍。道家對嬰孩極為推崇,告知修道者應該秉承天性,去除世俗的紛擾,找到「復歸於嬰」的狀態。

元 《嬰戲圖·滑滑梯》(資料圖)

現實中,無論我們身處人生的哪個階段,孩子的狀態都值得提倡。人們之間相互的一聲「小哥哥」、「小姐姐」倒有種童趣在其中。

「老頑童」對於老人而言,也是一種童真的狀態。比如金庸先生刻畫的「老頑童」周伯通,雖看似瘋癲,卻是一個樂天派。他無拘無束,在天地間,自得大逍遙。

二、

風俗信仰

除融合了「復歸於嬰」的道家思想之外,嬰戲圖還真實地記錄及展示了當時的民間信仰與風俗習慣。中國古時重要的時令節慶,如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在嬰戲圖題材的作品中都有體現。

清·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資料圖)

清代姚文瀚的《歲朝歡慶圖》所描繪的便是春節時期一家團圓的情景:孩子們在園內放爆竹、敲鑼擊鼓,大人們在廳堂之中聊天、看子孫嬉戲,一派祥和。

《傳宋蘇漢臣五瑞圖》集中體現了民間信仰中驅鬼這一主題。畫中五子戴面具,跳著儺舞。其中一子,面戴黑臉紅腮的面具,綠袍執笏,鍾馗打扮。其他四子,分別扮演判官、藥師、雷神、還有小鬼。

嬰戲圖,是中國古代繪畫重要題材形式,從唐、五代時期的雛形期,到宋代的成熟期,再到明清的繁盛期。雖然近代這類藝術形式逐漸式微,但孩子依然是畫筆下常常出現的元素。比如,在近代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就時常出現孩童形象。

五瑞圖(資料圖)

六一兒童節之際,祝孩子們節日快樂,也祝全天下修道者節日快樂,找到童真,復歸於嬰!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立夏養生:神氣始發越,萬物漸隆盛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善心傳功得福報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