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軍事思想述論(三)

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軍事思想述論(三)

原標題: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軍事思想述論(三)



蔣翊武(1885-1913)

三、蔣翊武軍事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上,蔣翊武的軍事思想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講求軍事的政治性。戰爭是什麼?德國19世紀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首先提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命題。他的這種觀點,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認同。毛澤東也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所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軍事是實現政治目的的特殊手段,軍事服從和服務於政治。蔣翊武「側身行伍」、「聯絡軍隊」,其目的自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實行革命」,也就是要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他對新軍進行革命化改造就是要使士兵牢固樹立反清革命的政治思想,解決為什麼要起義打仗的問題;他研究反清革命策略就是要更有效地實現「倒清」的政治目標,解決怎麼取得起義成功的問題;武昌首義爆發前夕,他下達的第一道作戰命令的第一條就是強調「本軍於今夜十二時舉義,興復漢族,驅除滿虜」,就是要把起義的政治目的說得清楚明白;他研究國防戰略就是為著要戰勝入侵的列強,鞏固中華民國這個「新造之邦」。由於有了明確的政治目的,蔣翊武的軍事活動才有堅定正確的方向和屢挫屢起的動力。這充分說明,蔣翊武的軍事活動是為實現其政治目的服務的。因此,可以說,他的軍事思想基於政治目的而產生,他的軍事活動根據政治目的而展開,他的軍事研究圍繞政治目的而深入。軍事服從和服務於政治無疑是蔣翊武軍事思想的最重要的特色。


(德)克勞塞維茨(1780~1831)



毛澤東(1893-1976)


第二,講求軍事的策略性。《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說明,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給予特殊的關注。蔣翊武深諳此理。在他看來,發動武裝起義,除了召之能來,來之能戰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戰則必勝」。而要獲勝,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就必須研究軍事策略,運用軍事策略,伺機給敵人以致命的一擊,從而達於以智取勝,實現軍事的政治目的。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蔣翊武的軍事策略是,在建軍上,對清政府的新軍進行革命化的改造,把反革命武裝改造成為革命武裝,使之為我所用;在戰略上,主張一省舉義,他省響應,使清政府顧此失彼,陷於混亂;在戰術上,靈活機動、避實就虛,實現以小博大,以弱勝強。正是這些策略的有效實施,促成了武昌首義的發動和成功。所以,軍事策略的研究和運用,就是蔣翊武軍事思想的重點,也是蔣翊武軍事思想的主要特色。


 第三,講求軍事的科學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律性,軍事也不例外。在軍事實踐中,只有掌握其規律性,才能增強軍事活動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組織和發動反清起義等軍事活動中,蔣翊武善於分析和研究當時的形勢,堅持不斷探索實現克敵制勝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逐步形成了適合當時世情、國情、軍情,適應中國近代軍事發展的軍事思想。他的武裝反清思想切合反清鬥爭的實際,探索出一條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情況下克敵制勝的道路,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他的軍隊教育思想注重戰爭實施者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改變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術」有餘而「學」不足的偏向,開創了中國軍事術、學並進的道路。他的國防戰略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國防問題的實質,指明了中國近代國防建設的方向。他的軍事統計思想正確地闡述了統計與軍事的關係,對於中國近代軍事科學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總之,蔣翊武的軍事思想雖然還不夠全面和深刻,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是我國近代軍事思想武庫中的寶貴財富。(全文完)



孫中山親筆題寫的蔣翊武紀念碑(桂林)

(原題:《論蔣翊武的軍事思想》;作者:鄧江祁;原載:《武陵學刊》2014年第1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鄧說史 的精彩文章:

譚人鳳與黃花崗起義——紀念黃花崗起義107周年(一)

TAG:老鄧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