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觀點:中國私營航天業的崛起

觀點:中國私營航天業的崛起

《航天新聞》5月25日報道,中國航天業在西方經常會鬧出誤會。這也難怪。

由於國有企業名稱縮寫亂成了「字母粥」(CASC、CAST、CALT和CASIC是4家不同的公司(即航天科技、空間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航天科工——譯註),雖然它們互有關聯),加之語言障礙和確切的資料難得一見,所以就算是最老到的中國觀察家也會為中國市場的困惑難解而感到抓狂。

感覺和現實之間一個最大的差距是認為中國航天業所有事情都是由少數幾家大型國有企業來做的。這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中國私營航天企業(咱們國內叫民營企業——譯註)數量正在不斷增加。這些航天私企通常盤踞於特色性很強的市場部門,但正在取得非常實在的技術突破(起碼是在越來越快地趕上西方)。

1

藍箭航天

首當其衝的是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藍箭航天)。2015年成立的這家私營運載製造企業最近完成了2億元(3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約兩年前的A輪融資規模是這一數額的一半。公司所有資金均來自私人(即非政府)渠道。

除了最近完成的這輪融資和客戶承諾,該公司在技術層面也邁出了重要一步,對「鳳凰」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進行了成功試車。這是中國私營航天企業首次成功進行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有望推動實現甲烷燃料火箭的商業化。

此外,在4月份在哈爾濱舉辦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藍箭航天宣布了其70噸級「天鵲」(TQ)2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和採用甲烷燃料的「朱雀」(ZQ)2火箭。

公司官員稱,「朱雀」2將具備把15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或把36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200公里低地軌道的能力。這一運載能力將10倍於美國和紐西蘭廠家火箭實驗室公司1月份首次成功實現入軌的「電子」專用小衛星運載火箭。

藍箭航天的火箭發動機示意圖

就眼下來說,藍箭航天是中國最先進的私營運載企業。這依然讓其遠遠落後於中國大型國有企業(「鳳凰」比分別由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製造的最小型號火箭「快舟」1A和長征11的發動機要小)。

但藍箭航天正在以當代中國的典型速度(亦即「快」)向前推進。用藍箭航天總設計師王明航的話來說,「通過『鳳凰』,我們解決了液體發動機研發方面的一系列技術問題。藍箭航天將把這作為堅實的基礎,以推動我們的技術能力向前發展。」

藉助這項成就,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能獨立研製液氧/甲烷發動機的私營企業的國家。雖在能力上仍落後於世界上最先進的私營運載企業及其發動機(亦即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及其「猛禽」發動機和藍源公司及其BE-4發動機),但藍箭航天的「鳳凰」是剛剛開始接納私企的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2

中央王國的私營企業

藍箭航天的冉冉升起顯示了中國現如今的一個大趨勢,即私營航天企業日益增多。僅運載企業就包括翎客航天、零壹空間、星際榮耀(iSpace)、藍箭航天和科工火箭(ExPace)(儘管科工火箭主要由航天科工提供資金,只是名義上的私企)。

在這些運載企業中,星際榮耀4月份從海南發射了一枚亞軌道火箭,而零壹空間也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射了一枚亞軌道火箭。翎客航天也已在2017年完成了一次垂直起降試驗。雖然運載企業最近在媒體上最為搶眼,但中國私營航天產業在對地觀測、測控和納型衛星等其它領域也正在取得進展。

4月初零壹空間公司的

OS-X亞軌道火箭在準備總裝合練

中國私營航天雖起步不久,但已有幾家公司在不同創新層面取得了成功,儘管其發展戰略同美歐同行不盡相同。比如,藍箭航天一直有意保持低調。公司首執和創始人張昌武最近在《金融時報》上發文指出,「打造這類技術得慢慢來。我們在有絕對把握保證能成功工作之前不想推出任何東西。」

雖然中國還沒有像馬斯克或貝佐斯那樣的把資金和激情投向前瞻性航天企業的人物,但作為中國搜索引擎巨頭百度的共同創始人,億萬富豪李彥宏已站出來支持該行業發展。

李彥宏曾說:「我希望政府能給私企更多支持,尤其是在民用航天領域。」他說:「這一舉措將會增強中國航天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一務實的觀點為很多人所認同:航天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產業,而中國目前所佔全球市場份額還很小,所以應加大投入,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李彥宏後來還對媒體說,他夢想著看到中國也出現一位私人太空探索的領軍人物,或者叫中國的馬斯克,並領導一家中國的SpaceX。雖然李彥宏本人有多大的航天志向不得而知,但他的資金實力很雄厚——他持有的百度股份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李彥宏希望政府支持私營航天的願望2014年如願以償。這一年,中國國務院發布的一份文件首次明確提到了私營航天產業。文件指出,將努力「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國民用航天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支持為眾多私企進入市場不同領域打開了大門。

3

新(私營)航天競賽開始了?

有一點近幾個月來已變得越發明顯,那就是各運載廠家未來很可能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來自中國企業的低成本競爭。

雖然中美兩國的監管障礙依然如故,但兩國在日益多樣化和專業化的航天產業都很可能會有具有創新頭腦的行業領軍人物出現。美國和歐洲企業目前佔據著市場主導地位。

不過,隨著中國企業開始向外國(但不是美國)公司提供服務,它們的理念可能會得到證明,而在快速擴展的新航天產業內,其產品對價值意識很重的公司的吸引力將會明顯更大。

過往的航天競爭是在政府之間,但我們或許已經來到一場21世紀國際尺度私營航天競賽的邊緣。

作者:布萊恩·柯西奧、藍天翼

來源:航小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炸」出一片宇宙:這些航天主題的海報你見過嗎?
九天微星捐資共建北理工空間法學科,助力國家航天智庫建設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