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口得勝沙、秀英炮台和南渡江鐵橋 那些關於戰爭的地名故事

海口得勝沙、秀英炮台和南渡江鐵橋 那些關於戰爭的地名故事

原標題:海口得勝沙、秀英炮台和南渡江鐵橋 那些關於戰爭的地名故事


編者按:一個地名、一份鄉愁。沉澱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窺探當地歷史文化的萬花筒……城市變遷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老街的文化積澱卻如陳年佳釀,歷久彌新,韻味正濃。關於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麼,就跟著南國都市報記者的腳步,一起探訪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淵源。


(註:海南地名故事系列報道資料來源:海南省民政廳、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南省電影家電視藝術家協會)

每個海口人都知道,因地處南渡江出海口,濱海城市海口由此得名。


海口慢節奏的生活,從容悠閑,這座寧靜祥和的城市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濱海城市也常遭海盜、倭寇的侵犯,戰爭頻發,人們奮起反抗,守護著家園,也在城市中,留下了關於戰爭的地名故事。


得勝沙


慶祝戰爭勝利得名

海口人對得勝沙這條老商業街不會陌生,得勝沙的地名故事也婦孺皆知。這正是得名於人們慶祝抗海盜戰爭的勝利。


世代居住在得勝沙老街的市民沈明禮告訴記者,海口由一個小渡口白沙津發展起來。隨著商品貿易的發展繁華,作為瓊州海峽的門戶,它的港口貿易必然是繁忙的,必然有貨物倉儲、金銀珠寶。鴉片戰爭前後,外敵入侵,清朝敗落,倭寇海盜猖獗。1849年據說一個叫張十五的海盜,帶人慾洗劫海口,海口所城守軍和海口居民一起奮起抵抗,打敗海盜。戰鬥就發生在得勝沙這一帶,於是,人們將「這片外沙」取名為得勝沙。


資料記載,公元1858年,海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允許設立使館。由於得勝沙位置得天獨厚,法國在得勝沙設中法醫院(今海口市人民醫院)。1935年建的海口海關現在還保存完好。海口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後,得勝沙路成為西方人的聚居地,他們開洋行,傾銷商品。洋煙、洋油、洋火充斥街頭,本地名流、西方商人甚至傳教士也常出沒於此。得勝沙成為老海口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如今,得勝沙熱鬧繁華依舊,而隨著騎樓老街的修繕一新,以及得勝沙新商業街的建設,得勝沙老街區也煥發著新的商業活力。


秀英炮台 聞名遐邇的海岸炮台

在濱海城市,為抵禦外敵入侵,築建炮台是最常見的防禦方式。位於海口高地的秀英炮台,現如今已經陷入了沉睡,成為一處景點。而在那個烽火年代,它的震天威力,足以守護一方安寧。


海口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海口秀英炮台是我國四大古炮台之一,與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吳淞炮台、廣東虎門炮台同為清代晚期聞名遐爾的海岸炮台,是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1890年,清政府為抵禦法軍入侵,命令各軍嚴防沿海各口岸。兩廣總督張之洞臨瓊視察海口形勢後,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築在離海岸約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臨下,控制著整個瓊州海峽。秀英炮台有炮台五座,拱北、鎮東、定西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為兩小炮台。五座炮台自東向西成一直線,朝北並列,虎視大海,威風凜凜。五尊大炮均購自德國克虜伯炮廠。建炮台的時候,瀕臨海口的海岸線,但隨著海口城市的建設發展,海岸線不斷向外延伸,如今,秀英炮台的位置成了海口的市繁華地段。


如今,秀英炮台已是文物,見證歷史。今年83歲的老海口市民鄭鑫告訴記者,據說威武的秀英炮台只開過兩回炮:一次是建好的時候試炮,二次是日本侵略海南的時候,對著海上的日本軍艦開過炮。


在戰爭年代,秀英炮台給了老百姓安全感,威武的炮台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守護家園的平和。

南渡江鐵橋 見證抗日戰爭的艱辛


位於南渡江江面的南渡江鐵橋,老海口人並不陌生,它是南渡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海南的第一座大橋,而且還是當時廣東省的第一座大橋。在歷史長河中,南渡江鐵橋已成斷橋,2009年7月,南渡江鐵橋已被文物部門確定為省級文物,加以保護,面臨存廢之爭的鐵橋也有了「護身符」。


關於南渡江鐵橋的歷史,海口市靈山鎮橋東村村民李軍再熟悉不過,他告訴記者,當時,日本陸軍板田支隊和日本海軍第五艦隊共1萬多人,靠飛機、軍艦的掩護,在海口西北角的天尾村至榮山寮之間的海岸登陸。次日佔領海口,南渡江鐵橋也因此建成。


據史料記載,當時日軍因運輸的需要,便開始計劃建造南渡江鐵橋。鐵橋由日本人修建,原名為「呂宮橋」,建橋目的是為了讓日軍更快地深入海南島腹地,實施大規模的掠奪。

1940年6月,鐵橋正式施工,為了保密和防止破壞,鐵橋土木部分均由日本工程公司清水組承包,鋼架部分由台灣高雄造船所製作並安裝,施工骨幹隊伍為日本人,其他全部使用台灣人和朝鮮人。根據設計,鐵橋全長785.34米,寬6.8米,橋身距離洪水最高水位2米,最大載重20噸,使用年限20年。


1942年,南渡江鐵橋建成通車。建成後,由一小隊日軍守衛。守橋的日軍對通過橋下的無辜民船,經常任意搶掠和無端開槍射殺,因此這座橋成為「鬼門關」。1945年抗戰勝利前,盟軍飛機曾幾次轟炸大橋,都沒有命中。


海南島解放後,為了行車安全,限制過橋車輛載重不得超過10噸,只准單向行駛,大客車要落客過橋。1984年,由海南自己建造的南渡江大橋落成通車,已成為危橋的鐵橋,從此停止使用和被封閉,作為紀念物而保存下來。2000年10月,海口遭遇洪水襲擊,南渡江鐵橋被衝垮,至今只剩下斷橋殘墩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記者 易帆 通訊員 鄭海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海南 的精彩文章:

尋脈「雷瓊」建置:隔海相守兩千年
符奶奶的幸福時光

TAG:文明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