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互聯網式爆發增長

專訪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互聯網式爆發增長

本報記者 戴春晨 實 習 生 柯佳洋 海南三亞報道

商業航天產業蓬勃發展,正引發國內市場對商業航天領域的高度關注。

近日,在三亞舉行的海南自貿區(港)與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間隙,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未來宇航基金創始合伙人牛旼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牛旼是國內最早一批投資商業航天項目的投資人,他認為商業航天本身屬於高端製造業,但未來發展將與互聯網產業發展高度類似。

商業航天今年迎來新高峰

《21世紀》:怎麼看目前的全球商業航天產業?

牛旼:微小衛星技術的興起和普及已成為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拐點。微小衛星具有低成本、短周期、批量化生產的特點,傳統大衛星的功能將逐漸被高集成度的小微衛星所取代。另外,原來運行的大衛星在壽命到期後,也有可能被由微小衛星組成的星座或星群替代。

未來五年,全球商業航天產業相比過往將有較顯著增長。與此同時,作為唯一通往太空的運載工具——商業運載火箭以及衛星地面測控管理將成為剛性需求,並存在廣闊的市場需求。

《21世紀》:近三年來,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出現什麼變化?

牛旼: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很多新興的航天企業都是在2015年成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從2016年到2017上半年的發展相對比較穩健,很多商業航天企業都在初創期,處於不斷試錯探索過程,資本也開始謹慎進入。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加速發展,預計在今年會迎來一個新的高峰期。

今年4月23日-24日,首屆中國航天大會把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作為整個大會的重要板塊,國家航天局領導明確表態鼓勵商業航天企業有序發展。另外,今年幾家民營火箭企業的首枚火箭入軌,都將對整個產業帶來積極作用,使商業航天獲得全社會廣泛關注。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是資本。目前已經有60多家投資機構投資商業航天企業,進入商業航天產業。

我認為目前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尚處於初創階段,仍在不斷探索、試錯。面臨最大的問題和挑戰還是如何將商業和航天結合起來,將相對成熟的航天技術與商業化的管理、市場化的運作結合起來。我國有六十多年航天技術的積累,技術本身並不是最大問題,如何實現技術的繼承和創新,造出好產品,管理好團隊,做好市場銷售,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製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

《21世紀》:如今人們經常拿商業航天跟其它行業比,商業航天的邏輯更像互聯網還是製造業?投資商業航天有何邏輯?

牛旼:我覺得都像,是這兩者的融合。首先,商業航天本質是高端製造業,最終需要有實體產品製造出來,而且是相對高壁壘高技術門檻的產品。

從產品角度來看,無論火箭還是衛星,並不是通過幾台電腦就能編寫出來的虛擬產品,它需要經過設計驗證、生產製造、測試組裝等一系列的流程,需要很多重資產投入。

從產業角度來看,商業航天也包含了一整條產業鏈,包括衛星製造、火箭製造和發射服務、衛星運營管理和衛星應用。前兩段上游屬於製造業,後兩段下游包括屬於運營應用服務業。

最開始的大型衛星就像超級計算機一樣,計算機逐漸發展成小型機,後來出現集群化和雲計算,這其實跟衛星的小型化和星座化是一樣的。目前,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階段就像20年前的互聯網產業處於發展初期。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的商業航天產業處於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期。

目前,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階段就像20年前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處於互聯網產業發展初期。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過程,就是處於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期。

商業航天發展其實跟互聯網發展的邏輯、路徑有高度相似性,它更像是「供給創造需求」。目前有些觀點認為,衛星應用沒有普及化制約了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對此我持不同的觀點,恰恰是因為目前空間基礎設施不夠健全和完善,高成本和低效能,制約了下游衛星應用產業鏈。

對於衛星應用領域,這個市場其實一直存在,而且政策相對開放,我國從10年以前就已經有了生產銷售衛星通信終端和衛星電話的企業。但是,近幾年產業最大的變化是民營企業開始參與到整個產業鏈上游。而且,只有上游的成本降下來,下游的應用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廣普及。

《21世紀》:怎麼看商業航天領域國家隊與民營隊的關係?

牛旼:我認為,這兩者間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關係,民營航天是國家航天的有效補充。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從體量上肯定是沒法和國有機構比,不過民營航天企業也具有體制優勢,比如管理決策的高效性、團隊股權激勵以及獨立市場化運作機制,特別在國際化方面有更大的優勢,畢竟國有航天機構還是有比較強的軍工色彩。

未來這二者將是競合關係,既會有一定競爭,但更多的是合作,並且長期並存。作為民營航天企業,還是一定要做那些國有航天企業不容易做或者「看不上的」市場。

《21世紀》:這「看不上的市場」可能已經夠他們生存下來。

牛旼:是的,我認為這個市場空間其實是足夠大的,因為這是全球化的市場。

目前,這些民營火箭和衛星公司可能與航天系統內的院所會存在一些競爭關係。特別是在產品上,比如民營運載火箭公司在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方面所做的新嘗試,讓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與美國的SpaceX等商業航天企業,在未來太空動力技術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從配套的角度和其它用途上來說,應更多倡導系統內外的合作。因為商業航天共同面臨的是一個全球化的競爭格局,無論是國有航天機構還是民營航天企業,都將代表中國航天力量,參與世界商業航天的角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深蘭科技牽手日本零售巨頭永旺 人工智慧布局智慧物業
斯坦福教授張首晟:IT產業能夠發展,既需要物理學,又需要數學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