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癌來臨前,身體已經給了你N次機會,及時抓住能救命!別大意

胃癌來臨前,身體已經給了你N次機會,及時抓住能救命!別大意

從胃病演變成胃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事實上,許多胃病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惡化成胃癌,因此它們也被稱作「癌前疾病」!

這4種疾病很容易癌變成胃癌,一定要警惕!

1、慢性萎縮性胃炎

在平時,會看到不少人的胃鏡報告上寫著慢性淺表性胃炎,事實上,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當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炎症不受控制時,就會而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由於萎縮性胃炎時,胃黏膜功能和結構異常,胃液pH值升高,胃內細菌量增加,一旦不受控制,就會惡化成胃癌。

2、胃潰瘍

胃潰瘍是自身粘膜被消化的過程,癌變一般發生於潰瘍周圍的黏膜,在潰瘍活動期它的周圍黏膜發生糜爛,在反覆破壞和再生後發生癌變。但胃潰瘍的癌變率僅為1%-5%左右,即便幾率小,也需要引起注意。

3、胃息肉

胃息肉根據其特點可以分為四類,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腺瘤性和增生性,臨床上如果腺瘤性胃息肉超過2厘米,就需要做內鏡下切除手術。

4、殘胃炎

餐胃炎癌變發生率為1%-10%,一般發生在第一次手術後10-20年內,亦可短5-10年。殘胃癌一般發生在吻合口胃側,不向小腸擴散。

因此,有胃病的人一定要及時規律體檢,避免胃病進一步惡化、癌變。

身體發出這4個「警報」,別遲疑,胃病可能正在演變成胃癌

信號一、持續腹痛

一般胃炎或者胃潰瘍疼痛發作時,都是處於規律的,而胃癌則是持續腹痛,即使吃了東西也不能緩解。因為這是潰瘍發生胃幽門部引起,進一步就有很大機率檢測到幽門螺旋桿菌呈陽性。

信號二、莫名消瘦

若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疲勞和乏力的現象,就該引起注意。

這可能是因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與人體爭搶營養,導致體重明顯下降。

一般在沒有減肥下,體重突然下降5斤,就要趕快去醫院了。

信號三、心窩處出現包塊

部分胃潰瘍患者能在心窩部,摸到質地堅硬、表面不光滑的包塊,而且包塊會迅速增大,按壓疼痛感增加。隨著包塊增大,嘔吐現象也會加重,這些情形多半都是發生了癌變。

信號四、腹瀉、黑便

經常出現腹瀉,且大便顏色不正常,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號之一。

當腫瘤侵犯小血管時,會有大便潛血現象,需要通過化驗後才能發現是否有血細胞。

而當腫瘤侵犯大血管時,就會出現吐血,或黑便。

俗話說: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想養胃,謹記「一忌、兩宜、三方法」

一忌: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胃不好,很多食物都需要忌口,因為一旦攝入辛辣食物,就會刺激胃粘膜,造成為損傷,對胃病的恢復沒有好處。

具有刺激胃黏膜的食物有 熱水、辣椒、煙熏類食物、煙酒、冰涼食物等。同時,也要保持三餐規律,避免熬夜等。

兩宜:

宜喝護胃茶飲

茶療,溫和持久,是調理脾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日常可以用蒲公英根紅茶泡水喝,有養胃、護胃的功效。

蒲公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被稱為「天然抗生素」,能殺滅、抑制幽門螺旋桿菌,還可修補胃黏膜的損傷。

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可使幽門螺旋桿菌轉陰,潰瘍面癒合,疼痛停止;還可使潰瘍發生率和潰瘍指數明顯降低。

據《外科證治全生集》中記載:「蒲公英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

蒲公英性寒,經發酵處理後製得蒲公英根紅茶,降低了寒性,適合更多人飲用。也可適當加些溫性食物,如大棗、枸杞、玫瑰花等。

宜吃養胃食物

1、小米粥

中醫認為,小米可以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

小米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鐵量高,營養價值豐富,易於消化,又不傷脾胃,素有「代參湯」之稱。

因此,早晨時候可以來一杯小米粥,但記得不要吃腌菜。

2、南瓜

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南瓜對於養護脾胃很有好處。其豐富的果膠成分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適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而且,南瓜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三方法:

1、提拿法

病人仰卧,家屬則用兩手拇指和其餘手指放在患者腹下,對應鉗形用力,一拿一放,要求連貫柔和,勁力適量,通常以拿提時患者變得酸脹、微痛,放鬆後變得舒服的強度為宜,反覆提拿5-7次。

2、按摩法

雙手疊加於腹部之上,左手覆蓋右手,以肚臍為中心操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30圈,逆時針30圈。

3、點穴法

章門穴,解除胃痛,在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緣處,為足厥陰肝經穴,脾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適當用力會有酸脹感,堅持2分鐘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大顧問 的精彩文章:

認真提醒中年人,身上若出現這4個癥狀,說明你離血栓不遠了!
肝不好,早上起來身體會一處發紅,兩處發黃,三處發痛!警惕起來

TAG:健康大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