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詹姆斯·卡梅隆:我給你翻譯翻譯,什麼叫科幻

詹姆斯·卡梅隆:我給你翻譯翻譯,什麼叫科幻

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2018

解毒指數:9.5/10

類型: 紀錄片

主演: 詹姆斯·卡梅隆 / 雷德利·斯科特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 彼得·卡帕爾迪 / 喬治·盧卡斯 /

看到卡梅隆還有閒情逸緻拍紀錄片,我的第一反應是,「你怎麼這麼不務正業?」

[阿凡達2]呢?[阿凡達3]呢?[阿凡達4]呢?……

說好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快十年了大哥!

09年上映的[阿凡達],感覺已經是上輩子的事了

但看了三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後,我原諒卡神了……

簡單說,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卡神和各路神仙關於科幻電影的聊天而已。

然而這些神仙包括: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喬治·盧卡斯、吉爾莫·德爾·托羅、克里斯托弗·諾蘭、呂克·貝松、威爾·史密斯、阿諾·施瓦辛格、傑夫·高布倫……

斯皮爾伯格

雷德利·斯科特

諾蘭

看陣容就知道,這不是一部紀錄片。

這TM是科幻界的[復仇者聯盟3]。


01

科幻片

不能一家獨大

用一句話形容《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就是「為科幻電影正名」。

尤其是在這個,「科幻電影」被超級英雄們統治的當下。

眾所周知,近年來卡神沒少diss超英電影。

去年,[神奇女俠]跟開著拖拉機似的收割全球少男少女心時,卡神就表示,「[神奇女俠]其實是對女性的物化,相比『莎拉』是一次退步。」

神奇女俠黛安娜和康納的母親莎拉

前段時間,卡神聽到漫威宇宙即將隨著[復聯3]進入一個階段的尾聲時,又表示,「這也許是最好的事」。

卡神自己也是[復聯]系列的粉絲,但總覺得這個系列長時間佔據科幻電影上的統治地位不是什麼好事。

我希望我們很快就會對《復聯》感到疲勞。

不是說我不喜歡這個系列,只是,說白了吧,夥計們,有那麼多其他故事可以講,不一定非要讓雄性激素髮達又沒有家人的男性做兩個小時的生死搏鬥,順便在這個過程中破壞城市。我只想說,哎喲。

卡神把現在的科幻電影分為兩類,一類是「極端逃避現實,不需要任何科技顧問,就像[銀河護衛隊]這種,純粹好玩的電影。」

另一類則還保留著對科幻的認真負責,「比如[火星救援]或者[星際穿越]」。

諾蘭的超硬核科幻片[星際穿越]

卡神的擔憂是很有必要的,科幻片種類繁多,大家齊頭並進才是好事,某一種類型獨大都會對整個科幻片類型產生影響。

結果話音剛落,網上不少聲音都表示「卡梅隆你這是嫉妒」、「話說得太酸了」……

這不是開了個小玩耍嗎?一代神仙詹姆斯·卡梅隆還能有嫉妒的?

於是,秉持著「光說不練假把式」的卡梅隆,就趁著拍[阿凡達]續作的閑暇時間,自己策劃、導演、還客串當主持人,鼓搗出了這部紀錄片。

用意只有一個,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02

為什麼

我們熱愛科幻片

卡梅隆曾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封面印著宇宙飛船的書。」

這樣一個超級科幻迷眼中的科幻片,肯定不能是打打怪獸、炸炸城市的小兒科。

映射現狀的題材只能算是入門,反思人性、感悟未來才能算合格。

直面「科技是否會毀滅人類?」、「世界會如何終結?」、「生而為人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樣的終極疑問,才配載入史冊。

和卡梅隆聊天的那些大佬們,他們的每一部科幻作品其實都包含了對於「外星生命」、「人類自身」以及「未來」的諸多思考和想像。

比如斯皮爾伯格。

論家庭影響的重要性

老斯說自己還是小斯的時候,半夜被老爹神神秘秘地叫醒,帶他開車到一個山坡上看了場流星雨。

我來到戶外,我們一起枕著他的軍用背包,然後我們抬頭望著夜空,多麼美好,每過大概30秒,就會有一道很亮的光從夜空中划過。

後來,眾人眼巴巴看天的這一幕,被他放在了[第三類接觸]中。

等待對象從流星雨變成了外星人

「我那個時候就想,如果以後能拍科幻電影,我希望那些外星人是為了和平而來的。」

[第三類接觸]中的外星人沒有架著槍扛著炮地大舉入侵,反而表現出了「宇宙之中還是有很多美妙的東西。」

有趣的是,拍外星人降臨時,老斯一邊看監視器一邊突發奇想,「要是有一個外星人沒來得及上飛船咋辦?」,「要是走丟了咋辦?」,「要是還跟一個小男孩做了朋友咋辦?」

[E.T.]的點子就這麼來了。

老斯透露,E.T.的造型來源於大蕭條時期的老人照片和愛因斯坦的形象

「真善美」的外星人形象也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一個無限優越的文明會將人類最好的一面激發出來」,這樣的觀念,也幾乎陪伴了老斯的一生。

但大部分導演對「外星人」的態度沒老斯這麼樂觀,首當其衝的是[獨立日],不光搞個遮天蔽日的大飛船,還一上來就炸白宮。

GIF

炸毀白宮的幕後拍攝花絮

關於「外星人毀滅地球」一類的科幻片,本質上都是人類對異族敵對、排斥的映射。

威爾·史密斯就說,「外星侵略電影是對人性最黑暗一面的隱喻,外星人摧毀我們的星球,實際上是我們摧毀自己的星球。」

史皇對科幻題材也是從小就情有獨鍾

對史皇這段話最有力證據,就是此類「外星人入侵」題材的開山鼻祖,《世界大戰》。

二十世紀初的科幻作家H·G·威爾斯,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如果一個先進的文明入侵一個落後的文明,結果會怎樣?」

小說中外星人對人類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當時英國正在對印度做的事。

到了1953年,這部小說被改編上大銀幕,核心觀點也與時俱進,變成了「人們對核武器的恐懼。」

外星人飛船造型延續了小說中的設定

2005年,斯皮爾伯格再度改編的[世界之戰]中,人類的恐懼對象也從核武器變成了9·11式的恐怖襲擊。

角度換成了老斯一貫擅長的家庭親情視角

萬變不離其宗,每一部看似發生在遙遠未來的科幻片,講的都是當下。

它們像一個耄耋之年的占星智者,先告訴你200公斤的胖子生活有多麼不易,然後讓你自己決定怎麼吃手中這碗飯。

每一部科幻片,都告訴人們關於未來的一種可能,而導致這種可能的原因,就是人們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那部極具現實意味的[第九區]

[第九區]中的外星人聚集地

[第九區]中出現的貧民區布景,沒有一處是劇組搭建的,全部是現成的。

也就是說,這些破敗不堪、環境惡劣的外星人住所,其實都是建造給人類的。

多麼諷刺啊。

也許這就是威爾·史密斯在劇中所說的:

科幻片的真正魅力在於,它不僅是一部暑期檔的爆米花電影,它同時也可以深入探討宗教、政治、社會理念等嚴肅命題,它沒有限制。

以至於,最後威庫斯感染外星病毒,也開始被人類追捕、實驗。

變成「大蝦」的男主角威庫斯

壓迫者最終變成了被壓迫者,人在不是人後才獲得了人性。

想想都不寒而慄。

還有卡神自己的那部[阿凡達]

在卡神的電影里,人類基本都沒幹什麼好事,比如在[終結者]里發明了「天網」,在[異形2]里跑去搞殖民。

「天網」手下大將T-800

[阿凡達]同樣如此。

人類不遠萬里跑去「潘多拉星球」,入侵、殖民、統治……這些掠奪資源的手段,已經存在了上千年。

武力開採潘多拉的人類軍隊

當[阿凡達]把觀眾抽離出「人類身份」後,我們終於可以不對同胞抱有絲毫同情。

以旁觀者的身份,清晰辨認出了殖民者的罪惡和人性的黑暗。

人類和外星人的戰鬥中,人類成了反派

聽卡梅隆和大神們聊這些科幻片,經常會蹦出想再刷一遍老電影的念頭。

那些對人性的反思、對宇宙的探索、對真理的發問,在「科幻片」這個毫無限制的類型中得到完全釋放。

科幻片永遠由點及面,在人類和宇宙、恐懼和希望之間盤旋。

當然,科幻片在奧斯卡不受待見也是事實,所以卡神也老是抱怨「好萊塢只把科幻當作靠奇觀取勝的搖錢樹。」

看來讓奧斯卡評委組隊刷這部《詹姆斯·卡梅的科幻故事》很有必要了。

興許看完後就捨得把「最佳影片」頒給[阿凡達2]了。

嘖嘖,卡神這真是一步大棋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解毒 的精彩文章:

裝什麼懸疑片?你對懸疑一無所知
彩蛋里插了部電影,我還能給它打滿分

TAG:電影解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