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陳冲:57歲,活成了所有女生想要的樣子

陳冲:57歲,活成了所有女生想要的樣子

文|陳阿牙

來源:魯豫有約公號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魯豫有約】微信公號獲取授權。

------------------

30歲之前,陳冲一直很沒有安全感。

過早的成名,第一段婚姻的不幸,以及對演員身份的自我懷疑,讓她時常無處安放自己。

30歲後的某一天,她忽然意識到自己老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過了吃青春飯的年紀,她還在演戲這條路上,「一輩子只會幹這一件事」,並且幹得不錯。

而生命中那個對的人也在這時出現了。

於是30歲之後的日子,陳冲就這麼自在而瀟洒地,一路走過來了。

直到今天。

4月的上海還沒暖和起來,上午十點鐘,陳冲參加東南衛視《魯豫有約一日行》節目錄製,她和魯豫在家附近買的生煎包一路帶到酒店,已經涼得差不多了。

飯桌上,陳冲切開青團吃了一口,跟魯豫說:「現在青團的面都不一樣了,沒有從前軟了。」

自從定居舊金山後,陳冲還是會每年定期回國探望家人,並習慣了6點起床,6點半和父母一起吃早飯。

對她來說,家人能為她那種「從血液里透出來的不安」憑添一份依靠,無論是現在,還是年少時那些最難熬的日子裡。

人們覺得我特別輝煌的一些年代,可能其實是我特別不幸福的年代。

陳冲成名甚早,1976年,15歲的她因在謝晉執導的電影《青春》中飾演啞妹而嶄露頭角。

1979年,由陳冲與唐國強、劉曉慶主演的電影《小花》成就了一代人的記憶,她也就此成名。

當時年僅18歲的陳冲,是最年輕的百花獎影后,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小花」陳冲走進了大半個中國家庭的視野。

可這並沒有讓陳冲開心起來,她甚至覺得特別痛苦。

獲獎後,出門再坐公交,她會把臉埋在拉著頭頂扶手的臂彎里,這樣別人會比較不容易認出她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陳冲都害怕出門,因為她所熱愛的那種曾經簡單、快樂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1981年,就在大家都在翹首期待影壇的這顆新星時,陳冲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她離開了影壇,選擇赴美讀書。

到了紐約之後的苦日子,是陳冲始料未及的。

為了湊足房租和下個月的飯費,不上課的時間,陳冲需要儘可能多地打工賺錢。洗盤子,當保姆、做圖書管理員,陳冲第一次意識到,從前那種有同學、朋友陪伴,每天圍在家人身邊的平凡日子變成了一種奢望。

聯航招空姐的時候,陳冲覺得那就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理想,因為如果當了空姐,她就可以經常回到上海,回到家人、朋友的身邊。

陳冲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

在紐約的一家台灣餐廳打工期間,老闆認出了陳冲就是國內那個家喻戶曉的「小花」,逢人便說「這個是在大陸得最佳女主角的」。昔日的殊榮和眼下的窘迫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以及「有失國體」的羞愧,讓陳冲無地自容。

這種苦日子所帶來的衝擊和不適一直持續著,直到陳冲遇到電影《大班》的製片人。

兜兜轉轉,從國內的熒屏上斷然退下的陳冲,在大洋彼岸,最終還是回歸到了電影的路上。

1986年,陳冲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好萊塢影片的女主角,《大班》中的美美。

《大班》火了,紛至沓來的卻不是榮耀,而是來自祖國、人民的爭議和強烈指責。

因為影片中大量的裸露鏡頭,那段時間裡,陳冲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演了黃色電影」,「背叛了祖國」,「醜化了中國文化」,陳冲遇到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她覺得自己再也回不了國了。陳冲的家人也因此承受著來自周遭巨大的壓力。

家人也著急,卻從未指責過陳冲。

那段時間裡,陳冲在上海的姥姥,每天都給當地各個報社寫信,讓他們給陳冲平反,解決問題。

到1988年《末代皇帝》拍攝時,陳冲為了不讓家人再次承受這些壓力,「逼著」導演跟她簽了協議,保證不播出裸露鏡頭,也因此一度跟對方鬧得很不愉快。

後來陳冲母親許是聽到周圍的人討論關於女兒「性感」的話題,陳冲當時並不敢跟父母提起這些事情。

可陳冲的母親看著雜誌上的電影畫報,只是淡淡地說:「(性感)這個東西,是自己心裡的,要自己享受的。」這讓陳冲很吃驚,母親竟然會說出這麼酷的話。

1984年,23歲的陳冲與同樣在美國從事影視行業的柳青結婚,攜手闖蕩好萊塢。

剛結婚那一年,陳冲和柳青一起回到了上海的老家,期間和家人發生了一些不愉快,那時陳冲的內心是知道「兩個人不太相配的」。

和姥姥坐在客廳里拉家常,「她也知道我們心裡(的問題),可能是長不了的」,但是關於婚姻,姥姥什麼也沒有問。她只說了一句,「別擔心沒事的,只要不要孩子就行了」。

由於二人間觀念的差異,陳冲與柳青的這段婚姻僅維持了4年便結束了。

那是1988年,陳冲27歲,《青春》、《小花》、《大班》、《末代皇帝》讓她比其他同業更早觸摸到了光環,成為80年代中國家喻戶曉的女星。

「人們覺得我比較輝煌的一些年代,可能其實是我特別不幸福的年代。」

30歲,中年危機:陳冲覺得自己老了

30歲這一年,在陳冲看來,是個事業上的分水嶺。

因為陳冲的中年危機來了:她覺得自己老了。

陳冲年輕時很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漂亮,時常在某天早上起來發現自己眼睛腫了、臉不好看而推掉當天試角的機會,因為狀態不好會讓她很沒有安全感。

30歲之前她甚至一度想過要轉行,因為內心總是覺得,演戲不是一件可以干一輩子的事情。

轉行「去學營養學,去做律師」,陳冲曾經給自己的演藝事業定了個時間 —— 28歲。可一晃就是30歲的時候了,陳冲覺得自己老了,再要轉行已經晚了。

她也意識到,自己一輩子只會幹這一件事情。「當然在一直想離開它的時候,發現還是很愛它的。」

但這也讓陳冲鬆了一口氣,不必再擔心自己要靠青春吃飯了,因為「青春已經結束了」。

「老了以後,就破罐子破摔了,因為你完全沒有必要,去填補別人腦子裡的那份期待。」

陳冲在事業上一直沒有太多的計劃,從演員到自執導筒,她似乎並沒有按部就班,卻總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97年,陳冲首次執導電影,《天浴》獲得了台灣金馬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七項大獎。

2000年,陳冲導演第二部作品《紐約的秋天》

時隔18年,再執導筒,新作《英格力士》根據王剛同名小說改編。

她說自己沒什麼野心,但至少是開放的,肯嘗試新鮮的東西。

前不久,美國一個奧林匹克網路電視台要拍一些運動員,找到陳冲做主持人,她從前沒有過主持經驗,但是答應了。對陳冲來說,一個人能夠活到老學到老,是一種挺幸福的事情。

年輕時陳冲也曾害怕失敗,害怕走錯路,而多年過去,她發現那時候的恐懼限制了自己,沒能在年輕時去接觸更多的東西。

「我希望能夠開拓自己,能夠去接觸陌生的東西,能夠去迎接新的挑戰。只要還有激情,還有想法,我腦子裡出現了畫面,我就會去做。你說當中一定沒有閃失嗎?當然不可能。」

如今大眾說起陳冲,仍然會認為《小花》是她演藝事業的巔峰時期,在陳冲眼裡,這沒什麼不好的。

十七歲進《小花》劇組,直到今天還有人說「這人演小花的」,陳冲覺得自己已經夠幸運了,這一輩子演這一部戲足夠了。

「每一個時代,它有每一個時代的光輝,你如果說一個人覺得生不逢時的話,他生在哪個年代,他都會覺得生不逢時。」

「我沒有去追求(熒幕上的)活躍,至少在現在真正老了以後,也沒有把老看作一個太大的負擔。」

陳冲說,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朽,是對理想的遺忘。

「我身上永遠還有一部分天真的東西,是保留在那裡,也是我自己在保護著它。」

婚姻帶來了安全感:「20年後,希望我還活著,不中風」

1992年對於陳冲來說是轉折的一年,與現任先生彼得的婚姻為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跟事業相比,感情和生活對陳冲來說總是更加重要。她說年輕時,她總是「浪費很多時間,在跟男朋友分手的痛苦上。」

1992年,31歲的陳冲與現任先生彼得結婚,當時李安導演《喜宴》的主角之一原本是陳冲,但「因為愛情」,陳冲推掉了當時的角色。

「你必須要有個大後方,你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後花園,你才會勇敢。」

二十幾年過去,這個後方,依然讓陳冲覺得安心。

而曾經血液里的那種不安全感,如今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她會在某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因為夢到小女兒出了事而害怕,也會因為電視里放跟孩子相關的,或是孩子與父母間關係的畫面而變得特別容易哭。還會因為外出拍戲太久,而擔心自己和女兒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了。

舊金山電影節的時候,陳冲的小女兒和她的同學一起去看了陳冲的電影,看完以後陳冲很害怕,擔心她們會不喜歡。可當小女兒和她的同學很嚴肅地告訴陳冲說「我們很喜歡「的時候,陳冲覺得這種聯繫在孩子身上的不安全感被安撫了。

大女兒也曾看過陳冲的電影,在一次電影節上,放的是《末代皇帝》。「她去看了,她倒的確是目不轉睛,看得目不轉睛,回來問她的時候,她就說化那麼多妝。就這一個評語,但是我知道,她看進去了。因為她們只看見過我素顏的時候。」

陳冲說,她可能是心理學上說的情感依賴。

「你所謂花出去的所有的愛,其實是為了把她推開,是為了讓她能夠非常成功地不需要你。」

如今已經有了兩個女兒的母親陳冲,正在慢慢學會與這種不安全感和平相處。

魯豫問陳冲:「你希望20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活著。沒有糖尿病,沒有高血壓,不中風。」

----------------------

插圖 | 文章圖片來自網路及陳冲微博,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聯繫我們。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周三晚偶遇陳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於《魯豫有約》。

汶川十年:那些從廢墟中爬出來的人,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TAG:魯豫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