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中科院工作人員歷時20年,拍攝3000餘幅照片,都與「門」有關

這位中科院工作人員歷時20年,拍攝3000餘幅照片,都與「門」有關

門,是人們生活中最日常的事物。每家每戶都有門,但門又各有不同。有鐘鳴鼎食的豪門,也有清苦困頓的寒門。各式的門展現著各地不同的風俗,也常常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

攝影人蘆軍就深深痴迷於這一扇扇中國門中。20年來,他走遍全國各地,把各式各樣的門用影像語言展現出來。透過這些照片,人們不僅能看到中國門的多樣性,更能窺見門背後的世間百態、芸芸眾生。

與門一見鍾情

蘆軍與門結緣,還要從20年前開始說起。

1998年春天,蘆軍赴成都出差,其間去了一趟上里古鎮。這一去讓蘆軍覺得不得了。古鎮上,古樸的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各異,石板鋪街,木屋為舍。以「井」字布局的街市,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遊走其中,宛如身處一幅古老的畫卷之中。古樸的小鎮、滄桑的市井、斑駁的光影、小橋流水人家……對於喜歡攝影的蘆軍來說,上里古鎮滿足了他所有的想像,他心裡的興奮感無以言表。

那時,蘆軍接觸攝影已有近10年了。1990年,蘆軍開始從事對外宣傳工作,攝影成了工作需要,他先後在各大報刊發表了大批科研新聞照片。也正是從那時起,攝影成了蘆軍一生離不開的愛好,即使後來轉而從事管理工作,他也從未放下過相機。

及至到達上里古鎮的時候,蘆軍已經開始對攝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於一個自由攝影人來說,拍攝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應該對攝影及其過程進行思考了。對當時那個階段的我來說,攝影本身已經不重要了,或者說,此時的你已經具備了攝影的一些基本條件,包括物質的、技術的條件,那麼還要去拍攝什麼,就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了。」蘆軍說。而這次古鎮之行,無疑為他的攝影之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咔嚓!咔嚓!」蘆軍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唯有拿起手中的相機拚命地捕捉眼前的一切。在上里古鎮的那一天,蘆軍用盡了10個柯達膠捲,這讓他至今回憶起來都有點不敢相信,「簡直是奢侈無比」。

從上里古鎮回來後,蘆軍緊接著參加了一次影展,他拍攝的題為《古樸》的一組古鎮片入選並獲了獎,其中關於「門」的影像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也正是從那時起,蘆軍開始了「中國門」系列的專題攝影,這一拍就是20年。

「一門一世界」

20年間,蘆軍形容自己「滿眼都是門」。為了尋找和拍攝門,他先後走過了近70個市及區縣,拍攝了3000餘幅照片,並為每張照片作了詳細的註解。

拍攝的過程,讓蘆軍領略到中國門文化的豐富多彩,意喻深厚。「以長江為界,冷暖不同。江南的門,大氣中精美有加,其門飾精雕細琢,獅虎為環,透著富足與幾分柔美。以黃河為界,貧富為分。北方的門,雄厚中霸氣外露,其門飾多以關公大刀為符,拒妖魔鬼怪於千里之外。就拿山西的門來說,貧窮富貴,見門便知。」蘆軍感嘆道。

多年的拍攝,也讓蘆軍開始思索門的文化含義。「自人類之始,門即以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屬性而存在。」在蘆軍看來,對於中國人來說,門更是最神秘的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從古至今,門承載著人類的悲歡離合、歷史的滄桑風雨,由此演繹出了一幕幕耐人尋味的人間傳奇,散發出絢麗奪目的文化。」

《詩經·陳風》描述門稱「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論語·雍也》對門的描述則更為通俗,「誰能出不由戶」。「這是我們的先祖最早的關於門的表述,很簡單,卻包含著極其豐富而厚重的人文內涵。」蘆軍說。

何為門?在蘆軍看來,「門者,雙扇為門,單扇為戶,上橫為額,左右為頰。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居以門為安,是人類最樸素的生存道理。有門之始,便有了上至帝王九九八十一門釘之豪,下至黎民百姓三三見九的安樂之盼;有門之始,便有了午門下馬的尊嚴;有門之始,便有了龍門魚躍、求學求仕的道理;有門之始,便有了遁入佛門以求清凈的虔誠;有門之始,便有了朱門紅牆、光耀門楣、門庭若市、芝麻開門、旁門左道、掃地出門、滿門抄斬、開門大吉的古今故事……」

在蘆軍看來,門寄予了人類豐富的想像與期盼,門也是古今風俗的窗口,歷史興衰的鏡子。「一門一人生,一門一世界。」

門在消失,也在發展

就這樣,帶著對門的鐘情與思索,蘆軍一直行走在尋找和拍攝門的路上。在這期間,他的「中國門」系列攝影也不斷得到業界的讚賞和支持。

2016年,他的「中國門」系列攝影作品入選了雪花古建築攝影大賽,並獲得甘青藏賽區一等獎。在蘆軍看來,這很難得。「能夠入選並獲獎,我覺得可能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不忘初衷,持之以恆。『中國門』這個專題從立項到形成影像,我用了近20年的時間,終於集成了一個系列。二是文化美與形式美的統一。門,在中國人的內心是『出入必由之』的存在,是『物質的和人文的』表達,因此,東西南北中對門的表現各不相同,大家通過影像可以看到人文美與形式美的統一。」蘆軍說。此後,「中國門」系列攝影作品又相繼入展了「首屆絲綢之路影像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20多年前開始對攝影感興趣,是緣於工作的關係,而如今,真正讓蘆軍對攝影「拿得起,放不下」的是因為它豐富了自己的業餘生活,使自己感到快樂。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是人文的關懷。攝影人的視覺是其修養和學識的集中體現,關乎對自然的、道德的、人文的、人品的敬畏。」在蘆軍看來,攝影是很辛苦的腦力活動,「雖然很辛苦,但仍願把美好獻給你」,是他攝影的初心,而「我攝影,我快樂」則是攝影的魅力所在。

對中國門的拍攝實踐了蘆軍的攝影理念。自從20年前與門結緣,蘆軍的視線就再也離不開這個主題了。他說,拍攝門這件事,自己會一直做下去。

「一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古老的門文化遺存與我們漸行漸遠了,昨天拍過的,今天或許就不存在了;二是由於時代不同了,門文化也呈現出了更多別樣的風格,也許這就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係吧!」蘆軍告訴記者,關於門的主題,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計劃用10年的時間,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這個主題的攝影作品編輯成冊,保留下來,供人參考。「我努力,也期待有此想法的同道一起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周末 的精彩文章:

一位大學教師回答了很多中國家長關心的「起跑線」的問題

TAG:科學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