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66年,紅小將挖開袁崇煥墓,考古專家趕到:我們被騙了300年

1966年,紅小將挖開袁崇煥墓,考古專家趕到:我們被騙了300年

導讀:「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這段話出自明朝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話里提到的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三人,都是明朝末年遼東地區的著名將領。

明朝自萬曆年間開始,在遼東與滿洲八旗的戰爭中鮮有勝利的時候,唯一能夠抵抗八旗的只有這三個人。可三個人最終全部死於非命,熊廷弼、袁崇煥被朝廷處死,傳首九邊;孫承宗賦閑回鄉,困守孤城,全族死於滿清八旗之手。

在三人之中,袁崇煥的歷史知名度要稍高一些,也許這還要歸功於金庸大師的小說《碧血劍》。袁崇煥本是一介書生,因為得到孫承宗的器重,而被朝廷破格提拔鎮守寧遠。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進攻寧遠,袁崇煥沉著應對打敗八旗軍,取得寧遠大捷。並重創努爾哈赤,導致其不治身亡,袁崇煥因此一戰成名。

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梁啟超非常崇拜袁崇煥,他曾經公開稱讚袁崇煥說:「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可惜崇禎皇帝繼位之後,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以「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與清廷議和」等罪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並傳首九邊。

根據史料記載,袁崇煥被殺之後,頭顱被高高懸掛示眾。他的僕人佘氏冒死將頭顱偷出,埋葬在了京城的義園之內,就是現在的東城區袁崇煥祠。乾隆繼位之後,下旨說:「袁督師雖然是清朝的敵人,但能夠為國家盡忠,只是當時皇帝昏庸才導致慘死,現在應該為他平反。」從那之後,袁崇煥墓才開始有人前來祭拜,而佘氏族人也一直堅守著祖先的使命,為袁崇煥守墓。

袁崇煥死後300多年的1952年,由於城市建設,袁崇煥祠堂險些被拆掉,後來因為主席的特別關心,才得以保存下來。1966年,為了響應運動的口號,東城區的紅小將衝進了袁崇煥的祠堂,他們先是推到了墓碑,後因傳說墓中埋葬有一顆金頭,於是將墓室也挖開,進入其中尋找,結果一無所獲。

考古隊聞訊趕到了現場,將挖掘墓葬的人全部驅散之後,考古人員進入到墓室中查看,結果發現裡面空空如也。難道歷史記載有誤,為什麼墓室中什麼都沒有,袁崇煥的頭顱去了哪裡?面對這樣的結果,考古隊員很難接受。

不過從另一本史書中,也許能夠找到答案。明朝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載了袁崇煥被殺當日發生的事情:處決當日,袁崇煥由錦衣衛鎮撫司押送到西市,劊子手一寸一寸割掉他身上的肉,京城的老百姓不知道真相,以為袁崇煥真的是賣國賊,紛紛上前掙搶袁崇煥的肉,然後生吃掉,場面慘不忍睹,最後只剩下一顆頭顱傳視九邊。「骨肉俱盡,只剩一首傳視九邊。」

「傳視九邊」是聖旨中規定的懲罰行為,當時袁崇煥是朝廷重犯,想要偷出他的首級安葬,難度應該非常大。就算真的被僕人佘氏偷出,那麼必將引起軒然大波,為什麼歷史上對此事毫無記載,很可能一切都是佘氏的謊言,我們被騙了300年。不過佘氏義僕能17代堅守,守墓300多年,亦可感天動地。

參考文獻:《明史》、《明季北略》、《石匱書後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清朝一鐵匠修祖墳,挖出一塊石板有22個字,後來子孫全部官居宰相
左宗棠手下一名小兵,名字上被皇上滴了一滴紅墨水,官至二品總兵

TAG:國史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