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城裡的西洋鏡兒,馬可·波羅筆下的「洋衚衕」

北京城裡的西洋鏡兒,馬可·波羅筆下的「洋衚衕」

提起東交民巷,我們想到的,最多的是恥辱。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辛丑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在東交民巷,西班牙駐華公使館內,與列強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自此,這條全長1.5公里,從西到東種滿法國梧桐的,北京最長的衚衕,成了國人心中的一道傷疤。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儀式從東交民巷穿過,這裡「國中之國」的屈辱歷史才正式結束。

圖片來自網路

從天安門廣場東路開始,沿著東交民巷漫步,直至崇文門內大街,法國梧桐寬大的葉面悄悄為行人遮住了炎炎的烈日,平添一份陰涼。道路兩旁,依舊保存著20世紀初的西洋風格建築群。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特式聖彌厄爾教堂,位於東交民巷甲13號,精緻華美的天使雕像安靜的立於正門上方,彷彿正悄然注視著腳下行人匆匆而過的身影,訴說著這裡作為中國外交中心的歷史 。不遠處的東交民巷15號,則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夫婦兩人居住了將近40年的「避難所」。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馬可·波羅

遠在元朝,東、西交民巷還不曾」天各一方「,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江米巷」。作為南糧北運中重要的一站,江米巷自然成為當時對外貿易及外交的中心,喜迎八方客,笑納四海賓,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先生,「文明門內江米巷」的繁忙與熱鬧在他的遊記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700多年前的名字。時間到了明代,為了修建國家行政辦公中心」棋盤街「,江米巷被攔腰截斷,至此一別東西,永不復見。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禮部和鴻臚寺坐落在東側,使得東邊的一半漸漸成為外交中心。清嘉靖時期又在東側修建了「迎賓館」供外國使臣居住,至此東側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

圖片來自網路

從台基廠正一路方向走不遠,轉角處一座紅白相間的兩層古堡式建築分外顯眼,這裡曾是東交民巷的標誌性建築,由日本建築師妻木賴黃設計的日本正金銀行北京支行大樓。日本戰敗後,這裡成為著名作家張恨水主管的,北平《新民報》的辦公大樓。從1946年至1948年張恨水在這裡筆耕不綴,《夜深沉》、《五子登科》、《魍魎世界》等等幾百萬字的著作相繼問世。《北海》、《鼓樓》、《天橋》等刊物從這裡誕生,影響了當時一大批文學青年。

毛澤東在陝北 1936年,埃德加斯諾在陝北保安為毛澤東拍攝的照片

巷子東側的一座不起眼的德國小樓,曾經是由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外國人之一——莫理循博士的兒媳,德國人海達·哈默運營的「阿東照相館」。或許這個名字你不熟悉,但你一定記得那張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拍攝,由海達女士親手沖洗出的名為《毛澤東在陝北》的照片。照片是毛澤東42歲那年,頭戴八角帽的黑白標準像,曾經出現在每一本歷史課本上。

只可惜,如今的東交民巷雖然保留了舊時的建築,卻早已物是人非,再想尋覓舊時的風光,只能靜下心來,細細的按圖索驥,從那些留存了時光痕迹的建築外牆上,尋找歷史留下的印記。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游!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

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駕游,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饕餮小娘子 的精彩文章:

讓人苦等一個月也不露面的最美山峰,卻和我們偶遇了
北京城裡藏著一座三千神仙的集體宿舍

TAG:饕餮小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