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養孩子的六則教育啟示,拒絕做焦慮家長!

培養孩子的六則教育啟示,拒絕做焦慮家長!

編者的話焦慮,成為形容當下家長心態最常見的一個詞。在孩子還未出生時,有的家長就開始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教育專家倡導「家庭教育要從經驗走向科學」。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科學、有魅力的家庭教育呢?我們選取了六個家庭教育中的「黃金法則」,希望幫你循序漸進地卸下焦慮,更科學地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見解,取決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家庭教育。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路走下去就會成功;有的認為,只要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就盡到了義務;還有的認為,孩子在自己的嚴格管教下不會做出格的事情。關於如何教育子女,可能沒有標準模式。

但值得家長共同關注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不能對孩子完全聽之任之,也不能管控過嚴壓制孩子成長。如何取得平衡?希望下面這6條教育法則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魚缸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在魚缸里養了幾條小魚,過了幾年小魚並沒有怎麼長大。同事們都認為,這種魚就是小個頭的品種吧。有一天,魚缸不小心被打破了,大家一時找不到魚缸,就把魚兒們養在院子的池塘里,沒想到過了不久,這些魚兒竟然越長越大。

小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更是如此。有些父母在小時候忽略了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常常幫孩子做選擇,選學校、選衣服、選興趣班等等。孩子沒有經過思考,只是被動接受家長的安排,久而久之,會在思維上形成一種惰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多加引導,培養興趣並耐心地給予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學做選擇、學會學習,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會更具有創新思維,會更勇於接觸新鮮事物 。

延遲滿足

孩子的耐心需要從小培養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在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了一項實驗,讓數十名孩子單獨呆在有棉花糖的房間里,並告訴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了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在後來幾年的觀察及分析中米歇爾發現 ,那些最終得到棉花糖獎勵的孩子比直接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能更好地面對壓力,注意力也更集中,成績也更好。

這兩種類型孩子的區別在於,一種孩子渴望即時獲得,一種孩子接受延遲滿足。延遲滿足需要等待,這個等待可以理解為毅力、耐力、自制力或者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要求被拒絕時,他們就會立刻哭鬧、甚至向父母發脾氣。而長大之後,社會不再嬌慣他們,當他們不能立刻得到滿足,便會感到沮喪,漸漸喪失信心,甚至做出更為極端的舉動。因此,培養延遲滿足對孩子的成長和順利進入社會生活都很重要。當孩子具有足夠的耐心去處理生活中的事情,他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對於那些無法立刻實現的目標,也能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超限效應

批評孩子要「有度」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起初,他感覺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十分鐘後,牧師講得讓他有些不耐煩,他想著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也經常反映在家庭教育上, 父母一次又一次對孩子嘮叨;因為某個小錯誤反覆批評;考試成績不理想就不停地做思想工作。這些「反覆教育」會使孩子從感到內疚,到隨後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最後會產生強烈的反感,導致「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為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家長不論是批評孩子犯的小錯誤,還是表揚孩子,都不能超過限度,無論父母的出發點多麼正確,超過限度的教育都會適得其反。對於孩子犯的錯誤,盡量以引導為主,如果錯誤重複發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教育。

破窗理論

孩子的錯誤需要及時糾正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中產階級人口居多的社區,而另一輛停在人口相對雜亂的社區。他把停在人口雜亂社區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產階級人口居多的社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鎚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被人開走了。

破窗理論揭示了一個道理:如果一處房子的玻璃被打壞了,沒有及時修復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種暗示或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所以,必須要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玻璃。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父母沒有在意或糾正,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習慣成自然,種種不良行為就會慢慢滋生。隨著年齡增長,不良習慣會愈演愈烈,嚴重的乃至犯罪。如果父母及時制止、糾正,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認真改正,那麼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甘地夫人法則

讓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12歲的兒子拉吉夫需要做手術,醫生本想用「手術並不痛苦,不用害怕」來安慰緊張的他。可甘地夫人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需要告訴他實情。於是她來到兒子床邊,平靜地告訴他:「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的幾天你會十分痛苦,誰也不能代替你,不論你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等不適,所以,你必須勇敢地面對它。」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他勇敢地承受了這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任何人都可能面對挫折和逆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的父母會儘可能地幫助孩子屏蔽挫折。但他們沒有考慮到,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所遭遇的挫折會越來越大。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經歷過小磕絆,一旦日後遇到更大的挫折,很可能會驚慌失措、無計可施,甚至因為挫敗而一蹶不振。倘若孩子具有應對挫折的豐富經驗,遭遇挫折時就能夠從容處置,輕鬆跨越。

狐狸法則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個寒冬,狐狸父母生了五隻小狐狸。在一次覓食時,狐狸媽媽不幸去世,狐狸爸爸擔負起撫養孩子的重任。它沒有把孩子們保護在身邊,而是把小狐狸們趕了出去,讓其獨立生活。因為它知道,沒有誰能照顧小狐狸一輩子。小狐狸們漸漸學會了如何生存,也變得更加健康強壯。這就是狐狸世界的生存法則。也只有這樣,狐狸家族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存活下去。

狐狸法則也稱為獨立法則,在家庭教育中也具備同樣的道理,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就應該多為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千萬不能事事包辦,不能捨不得放手。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的確,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後,他們才能具備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這些為基礎,才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否則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 父母只有投入更多的思考、關懷和愛,以正確的方式和智慧引導孩子,當孩子長大後,才能獨立、妥善地面對人生中的問題和挫折。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孩子「長大」。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編整,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成剛在路上 的精彩文章:

特蕾莎·梅向英國高學費開刀 英國讀書將更加物有所值?
為什麼馬斯克、馬化騰都喜歡這門學科?你也該為孩子打開這片「天空」

TAG:周成剛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