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個歷史典故,對培養孩子優質品格,有多重要?

20個歷史典故,對培養孩子優質品格,有多重要?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吃梨都拿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程門立雪

北宋時,楊時、游酢兩人一起去向老師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裡休息。他們不忍打擾,於是靜靜等待老師醒來。不一會兒,屋外下起大雪,天氣寒冷,等程頤一覺醒來,積雪已經有一尺深了。而「程門立雪」也成為尊敬師長的典範。

3、蘇武牧羊

西漢時期,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貴族想招降蘇武,多次威脅利誘,還將他流放至遙遠偏僻的北海牧羊。蘇武拄著代表漢朝的符節,一刻不離身,歲月流逝,節竿上綴的三層氂牛尾都落盡了。雖然歷盡艱辛,他也始終不肯背叛自己的國家。

4、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的敵人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5、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個叫季步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仗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他同族的一個長輩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把竹席要走了,王恭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趙柔賣犁

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有利可圖便動心呢?還是把犁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8、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處肉刑,並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9、楊震拒金

東漢時有一名大臣名叫楊震,為官清廉,常向朝廷舉薦人才。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曾受他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10、崔樞還珠

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去世前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財後來傳為美談。

11、荀巨佰捨身救友

荀巨佰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扔下朋友自己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佰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來自雲南某地的特使緬伯高奉命向唐太宗進獻天鵝。在路上,過沔陽湖,天鵝飛走了,只墜一翎。 緬伯高仍然千里迢迢把一翎貢上,並說:「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後用「千里送鵝毛」以比喻禮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13、許衡不食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許衡曾經在盛夏時經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路途遙遠,天氣又熱,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吃,許衡獨自端正地坐在樹下,安然如常。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不是自己擁有的卻摘取,不可以。」人又說:「現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沒有主人了。」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別人丟失的,即使一絲一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4、晏子拒賞

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時總是用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姓和百官做出表率。

15、囊螢映雪

晉代有兩個家貧窮卻勤學上進的人,一個叫車胤,夏天以小口袋裝螢火蟲照明讀書,另一個叫代孫康,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後以「映雪囊螢」形容夜以繼日,苦學不倦。

16、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之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老人還讓張良把鞋子撿上來給他穿上。

張良雖奇怪老人的舉動,但還是照做了。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書《太公兵法》,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17、李士謙樂善好施

北朝魏齊時,有位叫李士謙的人,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家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拒收。這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18、范仲淹心繫天下

范仲淹是北宋愛國名臣。他聽說有的地方修蓋官邸豪宅,砍毀珍貴林木,便極力諫言反對;知道江淮出現旱災蝗災,又勸皇帝開倉賑災。而他抒發抱負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在後世廣為流傳。

19、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裡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守約重諾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20、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說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PS:圖片來源於:unsplash

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台,關注我們,更多精彩知識早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 的精彩文章:

有些話別亂說,別讓孩子成為你的發泄對象
高情商的父母,從來不對孩子說這4句話

TAG:學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