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賞古詩童韻 追憶兒時 學聖賢少時 以為儀範

賞古詩童韻 追憶兒時 學聖賢少時 以為儀範

六一兒童節,一個孩子們的節日。

一張張純真、稚嫩的臉都在盼望著屬於他們的這一天。是啊,這個節日屬於天真無邪的孩童。對於成人來說,這個節日早已變成追憶,遠離了我們。童心未泯的成人也會在歲月長河裡撿出少時片斷,聊慰平生。

今天,我們可以去讀讀古詩,賞賞其中的童韻真趣。孩童們稚氣未脫的樣子,無不映射著我們兒時的影子。兒童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快樂天使,世界就是一個大的遊樂場,一切都是他們嬉戲的道具。

四季因為有了他們而不會寂寞。春日散學歸來,可以放紙鳶,可以捉柳花;夏日清晨可以追黃蝶,可以採蓮花、弄釣舟,也可以「柳陰眠正著」。

秋日的夜晚可以鬥蟋蟀、數星斗;冬日以冰為玩具盡情嬉戲:「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古詩中的牧童形象很多。吹一支短笛,騎一頭黃牛,信口吹來,即使不成曲調,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時斷時續的笛聲,雖無悠揚飄逸之和諧美,卻有隨意揮灑的童年天真之樂。

有於清明雨紛紛之際,為詩人「遙指杏花村」的牧童,也有「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睡姿洒脫的牧童。

今天,我們也可以去看看聖賢少時事,學學其中的道理,並以之為教子儀範。

老子提醒人們要「復歸於嬰兒」。孟子曾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說,真正有德行的人是時刻能保持童心、純真無偽的人。無論儒家道家都對赤子之心有高度的闡揚。

我們來看一看古聖先賢兒時的表現吧。

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艱辛。《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小時最喜歡的遊戲是將祭器擺列出來,練習行禮。

據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家庭貧困,所以吃了不少苦,也學會了很多別人不會的事情。

孔子可以說是一個沒落士族家庭中的好學兒童。孔子的童年在今人看來似乎並不幸福,但這正是成就聖賢的一種生命歷練。在神聖的禮中,他找到了存在的終極意義,養成了好學的可貴品質,並終生保持學而不厭的品格。

兒童非常善於模仿成人。在模仿中,兒童會不斷成長,塑成自己的性格,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孟子很調皮、很可愛,模仿集市賣肉的商販、失去親人哭喪的人群、學校讀書的孩子,無不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

童年的玩鬧,之於他們可不是遊戲,而是真實的生活場域與人生階段。孟母非常細心,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不辭辛勞,一次次的搬家,最後選擇與學校比鄰而居,引導孟子模仿學生,養成愛讀書、好學習的好習慣。

《三字經》中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字句,認為學習應從娃娃抓起,要學會親近好的老師、朋友,從他們身上汲取有益的經驗和知識,並努力學習禮儀。

接著,講述了「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體現悌道精神。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體現孝道精神。

難怪有子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從小就要種下親師友、習禮儀、重孝悌的種子,長大後才能成為高尚的社會人。

兒童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是一個人成長路上很重要的階段。兒童是世間的精靈,是詩,是樂,是希望,也是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論語》智慧:如何面對人生種種不如意?
化干戈為玉帛:燭照千年的中國智慧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