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其軍事實力可以用登峰造極來形容,最強盛時大元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成為西方國家的噩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度卻在入主中原後僅僅綿延了不到百年就灰飛煙滅了。元末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和暴動屢禁不止,最終出身於草莽之間的朱元璋在自身勢力不斷的成長和壯大中一舉奪得了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能夠從社會的最底層一步步爬到社會權力的頂端,朱元璋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也成長的十分迅速。為了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求賢覓能,對於各種人才來者不拒,而也正是這批批優秀人才感激於朱元璋的賞識和提拔不懈努力,鞍前馬後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僅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是非常的睿智和大度的,他深知人才對於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並且善於發現和重用人才,但是建國之後他的行為又是令人費解的。開國之後,為了感謝和表彰諸位部下對自己的忠心和立下的扶龍之功,朱元璋按功行賞大舉封賞功臣宿將,賜之以高官厚祿,使得新生的明朝短短時間內就產生了一大批權貴階級。在這些人之中,諸如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更是獲得了最為豐厚的待遇,為了彰顯皇恩浩蕩,朱元璋甚至給一些功勛卓著的舊部以世襲罔替,世代襲爵的罕見待遇,只要不犯什麼大的錯誤,爵位就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然而矛盾的一方面是,立國後朱元璋雖然積極按功行賞,對於老部下不吝封賞,但是封賞之後,他又不遺餘力甚至是費盡心機的整治部下,削減其實力。在這過程中造成了無數的冤案,不知有多少家庭被拆散或者滿門抄斬,也不知有多少人含冤而死,盡顯其冷血無情的品行,導致當時的功臣們一個個心驚膽戰,敢怒不敢言,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導致君臣之間產生了嚴重的隔閡。相較於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歷史上對朱元璋的評價不怎麼高,甚至按了一個「嗜殺」的名頭也是因為此。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國祚綿延了兩百七十多年後,面對關外清軍和國內李自成的起義軍,明朝實際上已經無力回天。在這個即將改天換地迎來巨大轉折的關頭,明朝上上下下從皇帝宗室到臣子平民都需要面臨無比重要的抉擇。崇禎17年,北京被李自成攻佔,崇禎帝在煤山自縊以謝罪追隨先祖而去,然而他的臣子們面對起義軍的刀槍紛紛選擇改換門庭,苟且求生,昔日功臣宿將的後代有不少都在追贓助餉的風潮中被殺,這也是明末官員第一次大規模的叛降。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話說朱元璋建國時選擇的是南京為都城,直到後來明成祖是才遷都北京,所以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明朝的殘餘勢力迅速在基礎不錯的南京建立了後明南明政權,福王被擁立為弘光帝。李自成還沒來得及轉戰南京很快就被清軍打的一蹶不振黯然退場,後來清軍入關多鐸率軍攻打南京,幾乎沒有費多大勁就拿下了攻入了城中,明朝最後一縷殘存的火苗也隨之湮滅。而此時就發生了明朝官員的第二次大規模的叛降,開國大將徐達後人徐文爵、信國公湯和後人湯國祚、曹國公李文忠後人李祖述等等這些南明的當紅勛貴面對清軍投降的投降,逃竄的逃竄,心中再也沒有他們那個皇帝陛下。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不過在眾人無視頭上的光環紛紛叛逃時,常遇春的後人懷遠侯常延齡的表現卻讓人心生敬意,對此《明史》也做了重點的記述,常延齡為人剛正清廉,在明朝滅亡的前一年他甚至還毛遂自薦上書崇禎帝請求准許自己親自出征討伐叛軍,結果卻遭到了崇禎的拒絕。南明政權成立時,常延齡也參與了進來,後來看到當時南明朝堂之上權臣當道、驕縱跋扈的亂象後,他屢次直言進諫卻被冷落。心灰意冷的常延齡自知世風日下報國無門又不願同流合污於是憤然辭官,由於為官清廉所以沒什麼積蓄的他只能躬耕田野,活著清貧的生活。

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後裔是如何應對呢?徐達的後裔降清

後來清朝建立後,皇帝想請他出山入朝為官,但是常延齡恪守氣節不為所動,寧願每日貧苦度日也不願背棄大明為清廷出力,盡顯了明朝臣子的風骨。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晚明大變局》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西夏與蒙古硬抗22年,為何歷史沒有記載?全因成吉思汗死的太屈辱
典韋和許褚都是一流悍將,為何雙戰呂布卻占不到便宜?原因很簡單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