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酒撿漏指南之南

老酒撿漏指南之南

瀘州老窖大麴,歷史悠久,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瀘州大麴的特點是:「醇香濃郁,清冽甘爽,飲後尤香,回味悠長」。素為中外飲者稱道。解放前曾獲得國際、國內的金章獎和獎狀。解放後在全國舉辦三次評酒會上,都被評為全國名酒之一,兩次獲得金質獎章。

瀘州老窖大麴酒的起源

瀘州老窖大麴酒,起源於明末清初,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當時有一位武舉人舒某在陝西略陽做官,因嗜好曲酒,在解甲回鄉時,想在瀘州創辦大麴酒窖,曾經同略陽經營酒業的作坊商談,研究過釀酒技術,並搜集了釀製曲酒的原料、技術、設備等資料。清初一六五〇年間,舒在返瀘時,聘請當地技術工多人,並帶回窖池泥土、曲葯、紅糟等。紅糟是用篾簍裝了若干簍運回瀘州,多方尋覓泥土相結合和水性較佳的地點。最後選擇在瀘州南城營溝頭開設四個酒窖,取名為「舒聚源」試製大麴酒。開始時月產酒約一千餘斤,酒性燥烈。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進,提高釀造技術,酒質逐漸好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開四窖,由於原有酒窖時間較長,產品醇香從此便有瀘州老窖大麴之稱,馳譽川境。舒聚源世代經營了近一百五十年,後來在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於原幫舒姓辦酒窖的技術工人,單獨在小市(瀘州屬鎮與城隔河)開窖,招牌名「杏花村」,這時舒姓因人力和技術力量均受限制,無力繼續經營,不得已乃將所辦的酒窖讓與杜天生經營,後來杜天生又轉讓給溫姓,招牌名「溫永盛」。

「溫永盛」是酒坊的名字,並不是人名,當時是經營老酒業務(老酒是用糯米蒸熟以酒麴發酵而成)。溫姓自接手杜天生酒窖後又發展四個窖,並修建了作坊。光緒初(1880年)又增兩個窖,至此酒窖達十四個,連續生產沒有間斷,年產量約十噸。由於泥土得酒精成份長年累月地不斷熏染,窖池即起了化學作用,酒廠周圍散出芳香,真有「隔壁千家醉,開窖十里香」之概。過往瀘州的旅客,購買瀘州老窖大麴饋贈親友,尤其喜歡過去那種特製的土酒罐盛酒。凡有瀘州曲酒在車船上迎風吹來,香氣襲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瀘州曲酒,盛名遠揚。產量增加,逐漸運銷省外,獲得國內各地讚譽。

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以溫永盛為招牌生產的瀘州曲酒,參加了國際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會上瀘州老窖大麴榮獲了金質獎章和獎狀,獲得國際名酒聲譽。從而,蜚聲宇內,名揚五洲。瀘州曲酒,解放前在國內亦曾多次獲得:南京勸業會、北洋勸業會一等獎狀;上海展覽會甲等獎狀;重慶勸業會一等獎狀;成都勸業會特等獎二次、一等獎一次。生產的綠豆大麴,在昆明獲獎。隨著瀘州大麴酒的聲譽日漸擴大,生產逐年發展,到一九四六年全業產量達到一千三百噸,為清代以來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的一年,但到了一九四九年產量下降到僅四百餘噸。

瀘州大麴酒的發展變化

瀘州大麴在前清時候。即被視為一種名貴珍品。當時產量很少,多為中產階級所佔有。作為宴客或自己享受,而且大部分是銷本地,外地售銷較少。當時產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一)各廠商在初辦時,僅開一兩個窖。在1912年以前。共只有十個作坊,窖池五十個,年產量大約240噸左右;(二)瀘州大麴的馳名,主要是老窖,但老窖有限。如當時「溫永盛」的十四個老窖,年產量僅十噸;(三)大多數開窖的廠商,都不是專業經營,有的是附屬在燒酒房內經營,專業經營曲酒的只有三兩家。

由於大麴酒聲譽日著,銷路逐漸擴大,從事於這個業務的人就越來越多。在1912年前,共有溫永盛、天成生、協泰祥、春和福、愛人堂、李榮盛、預順、豫豐同、燮榮昌、大興和等十家。1912年到1937年,陸續興起的有裕厚詳、陳興盛、義和春、生髮榮、秫香村、洪興和、鼎豐恆(後為定記)福興和、蓬來春、鴻盛詳、同發生、永興誠等十二家,窖池擴充到八十多個,產量逐年增加,銷路日益擴大,最高年產量約達800噸左右,主要銷售市場為重慶,約佔總產量50%。當時重慶是主要市場原因。因為川東、川北各地和省外的酒商,都駐重慶購買瀘州大麴酒,很少直到瀘州購買。各家廠商亦由於交通運輸關係,極少數直接運銷省外,只運往重慶,因而重慶成了瀘州大麴酒的主要市場。當時瀘州廠商被稱為產制商,重慶酒商稱為運銷商,上海、宜昌、沙市、廣州等地銷售的曲酒,都是由重慶轉售,個別地區亦有來瀘州直接購買的,但數量極少。

抗日戰爭時期是瀘州大麴酒的一個極盛時期,也可以說是一個粗製濫造的時期。當時由於四川人口大大增加,曲酒的銷售量也隨之增大,於是一般銷商爭相購買,互賭物價,大多採取先付錢,後交貨的辦法,曲酒產量就形成了供不應求。因而一些地主和經營其他行業的資本家看到有利可圖,紛紛投資開窖,陸續興建的有:富生雲、福壽同、連記、唐福和、羅卓如、家紀、利生、春林、協成、鄧子鼎、錫成、勝發祥等十二家,至此(1945年)瀘州大麴酒共有作坊三十七家,窖池二百四十九個,資本總額(流動資金)約十萬元左右(系法幣、不包括固定資產)。

在當時銷售市場毫無問題的情況下,一般廠商只追求產量,不顧質量,並且乘機大量摻雜,亂打牌名,一律稱老窖,如福壽同的新窖酒也打起「老窖」招牌出售。當時同業諷刺為「百日老窖」,還有很多廠是用「溫永盛」的招牌出售的。因為溫永盛的老窖大麴酒,多次獲得國際、國內的獎勵,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至於摻雜混假的情況更是普遍,當時有兩種摻雜花樣:一種稱為「干烤」就是在曲酒內摻入燒酒,有的廠商要買進幾萬斤燒酒作摻雜用,並削價推銷,因而「起了家」;一種稱為「濕烤」,就是用大麴酒糟鋪在燒酒上蒸出來,美其名曰:「改良曲酒」。

抗日戰爭勝利後,雖然抗日戰爭期中遷移四川的人口紛紛還鄉,但大麴酒成為當時一般攜出的土特產,故銷售量仍繼續穩定,1946年,蔣介石全面發動了反人民內戰,法幣急劇貶值,物價不斷暴漲,瀘州大麴主要市場——重慶因人口又日益減少,一般廠商為抓實物多不願出售,有部分廠商更掉換搞黃金白銀等投機買賣,因而瀘州大麴酒產、銷量大大下降,至解放前夕,在抗戰期中新開設的十二個廠,由於窖酒質量差,更難銷售。於是先後停業,其餘二十五家作坊,因產品積壓,不能暢銷,也陸續大量停窖,最後,大麴酒作坊僅存有幾家,原有窖池二百四十九個,只剩10%左右,勉維生產,瀘州大麴酒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

從解放前瀘州大麴酒的發展變化來看。當時一般資本家爭相搞曲酒生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瀘州大麴酒已成為名酒,銷路無問題。有多少,銷多少,很少積壓;(二)由於產品暢銷,生產不是暫時性,可以長期經營;(三)投資不大,一般都利用舊房舍略加整理,挖窖花錢不多。設備簡單,當時一般主要的工具,只是天鍋、甑子以及搬運工具等。小的廠一般只需1,000元流動資金,就夠周轉;(四)工人是僱用臨時工,出窖時才僱用工人,封窖後就放工,工資付出不大;(五)生意穩當,有利可圖,正常利潤至少為15%左右,在抗戰期中和解放前夕,雖然物價暴漲,但資本家由於掌握了糧食原料和成品實物,未受到很大的影響。

瀘州大麴酒的美譽

瀘州大麴,具有「醇香味長,飲後不口乾舌燥」的獨特風味。古往今來,博得了多少名人雅士的讚許。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就有善於飲酒的詩人張問陶(號船山)路過瀘州時曾賦詩讚曰: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

清末著名書法家孫綺琴到溫永盛飲酒後,興緻勃勃地寫了「玉壺買春」四個大字相贈,表示對瀘州曲酒的欣賞。

近代以來,中外報刊和廣大消費者對瀘州老窖大麴的高度讚譽,更是不勝枚舉。茲選其中兩位飲者寄詩讚美瀘州曲酒。

其一曰:

曲酒盛譽不虛傳,奇味芬芳沖九天。

群仙爭著聞香氣,眾笑瓊漿不是凡。

其二曰:

瀘州大麴美酒,醇香回甜可口;

遠銷世界聞名,空瓶不願丟走。

感談中華民族,非凡瀘州獨有。

還有不少飲者稱讚瀘州曲酒為「酒中泰斗」、「酒罈名星」,這些讚美,並不過甚其詞,瀘州曲酒,當之無愧。

聲明:本篇文章節選自:《瀘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198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酒館 的精彩文章:

TAG:老酒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