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線牽之皮影戲

一線牽之皮影戲

藝學之道

你有398位好友已關注...

文|田田

兩千多年前,因為一個故事,遺留下了傳承至今的文化。

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因為一個人,留著一座城。

「皮」即為動物的皮毛,早在西漢,古人就會用羊皮做材料,也有用驢皮、牛皮、馬、騾子等。其經過漫長的工序,製作及其精細。從泡製、刮薄、磨平再到描繪、刻鑿、塗抹上色。這個過程包含了很多行業,也細化了文化的精髓。

雕刻,一般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影」是一種視覺的呈現,用做好的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它是古人智慧的象徵,很早就會呈影技術了而且靈活的運用到皮影的演繹中來,將藝術與繪畫,剪貼,音樂,表演相融合,並且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戲」,最早的戲曲應該當屬皮影,它是最早的模式,通過剪畫的形式和幕後的演奏為台下觀眾表演,在過去的年代這就是電影這就是演唱會,也是民間娛樂活動的主要來源。

元代時,皮影戲傳到世界各國,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迷倒了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他為「中國影燈」。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

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老腔皮影而知。

藝人在表演皮影戲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追崇當地,民間藝人們演出時所用的唱腔,除了汲取該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GIF

目前,皮影戲的現狀不容樂觀,從製作到把玩需要極大的藝術投入,收藏和保養也極為不易,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現代社會而言,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到底這門藝術還能走多遠,它經歷過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演繹過人間百態,風俗民情,慢慢的也要退出歷史舞台,銷聲匿跡,幾千年的愛情故事早已無人知曉,就像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一張薄薄的皮影將永遠深埋土裡。

往期文章導讀

文章:手指的舞台——編織

文章:落筆無悔!篆千年文明,刻萬古長青

文章:尋覓你在燈火闌珊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從趙麗穎的眉毛來看自己的運勢
你只看到米蘭設計周上Nendo的炫酷,卻沒看到背後還有這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