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青銅器概述

中國青銅器概述

青銅器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創造,中國的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青銅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和生活用具,所以這個時期被稱為中國的青銅時代。

吳王夫差鑑

青銅器的分期有三種意見,郭沫若分為5期即濫觴期(大致相當於商代前期)、勃古期(商代後期至西周昭穆之世)、開發期(恭懿以後至春秋中葉)、新世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衰落期(戰國末年以後);郭寶均分為6個階段,即萌生階段(早商)、進步階段(中商)、發展階段(晚商及西周前)、組合階段(西周后期及春秋早期)、分鑄階段(春秋中期至戰國)、專精階段(戰國中末期);一般分期方法則採用王朝區劃作為分期的方法,如夏代銅器(即二里頭文化銅器)、商代銅器、西周銅器、春秋銅器、戰國銅器、漢代銅器等等。

當前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馬家窯文化出土的青銅刀,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東鄉,出土的青銅刀為單范鑄造,同時在河南登村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和郾城郝家台龍山古城遺址中,也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物時留下的青銅渣。以上發現說明,中國青銅器產生的時間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夏代即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已從鑄造簡單的工具、兵器發展到比較複雜的容器。在河南堰師二里頭遺址中出土有銅戈、戚、鏃、錐、刀,還有多件銅爵。爵一般都是器壁較薄、表面粗糙,無花紋或少花紋,沒有銘文,流有長有短,都有鋬,有的有細小的雙柱。這些銅爵是採用合范法鑄造的,可見當時鑄造技術已經相對於之前有所提高。

二里頭還出土有銅鈴和嵌綠松石銅牌飾,其中一件牌飾呈圓形,直徑約17厘米,四周用61塊長方形綠松石鑲嵌而成,中間用綠松石嵌出兩圈十字形圖案;另一件則用綠松石嵌出一獸面紋。這兩件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嵌玉製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說明在夏代青銅器不僅是實用器,而且也已經是工藝品。

夏代青銅器器形較粗簡,採用單范或雙范合鑄的方法,器壁光素或有簡單的紋飾。合金成分含量不穩定。容器胎質很薄,顯示出初期青銅器的不成熟特點。

商代早期(史學界也稱為二里崗期,以河南二里崗出土的銅器為代表)銅器種類及器形都比夏代增加了不少,諸如飪食器的鼎、簋;酒器的爵、斝、觚;水器的盤;兵器的戈、鉞等普遍出現,紋飾也由原來簡單的弦紋、乳釘紋變為粗獷線條勾勒的獸面紋,紋飾多呈帶狀,上下夾以聯珠紋,一般都無地紋。這時期銘文偶有出現,僅為一兩個字,如商代傳世青銅器中曾出現「亘」字和「父甲」的銘文,這是我國青銅器中已知的最早的銘文,已開銅器銘文之先河。已經採用分體鑄造的技術,表現出一定的工藝水平。

商代晚期(史學界也稱殷墟期,以河南安陽殷墟銅器為代表)銅器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是中國青銅文明的第一個高峰(此高峰延續至西周早中期,第二個高峰為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這時期除了前期已有的器種外,各種酒器大量湧現,新出的還有如鐃等樂器及車馬器。晚商銅器造型雄奇,千姿百態,胎壁都比較厚,紋飾變化尤為突出,不但流行通體滿花,絕大多數有地紋,而且出現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因而形成了繁縟富麗的新風格。而且,晚商出現了不少大型青銅器,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達133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目前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銅器多帶銘文,銅器銘文逐漸有增長,最多的一件上可達四五十字。晚商銅器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如南方湖南、福建等省多有形體高大的鐃,四川出土的銅面具、人像,內蒙、晉北、陝北出土的馬頭刀、蛇首匕等均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為中原地區所不見。

西周時期青銅器和禮器的結合更加緊密,青銅冶煉技術日趨成熟,器類和數量均有較大的增長。但是,紋飾略呈退化趨勢,西周青銅器明顯有別於商代青銅器的是長篇銘文的增加,內容遠遠突破了商器中只記氏族名、器主等的格局,銘文大量記述了分封、征伐、冊命、賞賜等史實,且行文用語有了一定的格式。紋飾繁縟,精雕細刻,藝術精麗,精工鑄造,風格華美,構成西周青銅器的風格。

西周早期常見的器類,食器有鼎、鬲、甗、簋、盂;酒器有觚、爵、斝、觥、尊、卣、方彝、罍(lei)、壺、盉、角、觶(zhi)、瓿(bu)、枓、勺、禁;水器有盤;器坐有禁;樂器有鍾、鐃。西周中期器形趨於簡樸,器類也有較大的增減,早期常見的方鼎、觚、爵、角、觥、卣、方彝等酒器漸至減少,到西周后期酒器基本絕跡。新出現了簠、盨、匜等器種。銅器花紋也從繁縟富麗趨向簡樸,商器中常見的饕餮、夔龍等神怪形象被簡化、分解、變形、,形成了新的裝飾圖案。西周晚期,青銅器以簡樸為特點,紋飾、鑄造都呈現粗簡的風格,器種基本與中期一致。

從西周早期後段開始,列鼎和編鐘逐漸形成制度,到中期、晚期乃至春秋戰國。列鼎和編鐘一直是社會等級的標誌。

春秋諸侯爭霸使王室衰微,這個階段銅器最突出的變化是各諸侯國器物大量出現,西周王室大一統銅器的現象土崩瓦解。從春秋中期開始,各種青銅加工工藝相繼普及,如線刻、鑲嵌紅銅、錯金銀、鎏金以及石蠟法鑄造、分體鑄造等技術的應用,為西周晚期以來漸趨衰落的青銅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各諸侯國、列強不斷推陳出新,青銅器呈現了百花爭妍的局面,形成了中國青銅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期,延至戰國中期,產生了不少驚世駭俗、空前絕後的精品之作,如著名的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銅器、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銅器等等都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水平。戰國之際,青銅器在形制和紋飾上更一改過去的風貌,大膽突破宗教神秘色彩,體現出強烈的地方性和清新感。

這時的青銅器物在種類和造型上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在種類上禮器比例減少,日用器比例增大,新出現的器類有敦、橢杯、盆、鑒、淳于、長劍等。銅鏡開始流行。

商及西周獸面紋等氣派凝重、繁縟、粗獷放達的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風格工整纖細,線條流暢的幾何紋、植物紋、蟠螭紋以及刻畫禮儀生活和水陸攻戰等情景的圖像紋,紛紛追求華美的藝術效果。並採用樣版捺印、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刻等裝飾工藝。

東周銅器銘文一般很簡短,間有長篇銘文。

秦漢時期,由於鐵器、漆器、瓷器等新材料的大量應用,銅器數量大減,禮器減少,銅器僅僅使用在生活用品上,古老的青銅文明已是日薄西山,這時期雖然仍有青銅精品問世,但那已是餘輝的返照。自此之後,青銅器只在錢幣、度量衡、印章、銅鏡、佛像等個別器類上佔了一席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研究 的精彩文章:

貿易瓷器一瞥——中國航海博物館「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中的瓷器

TAG:文博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