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六一特輯:佛經中的親子故事

六一特輯:佛經中的親子故事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佛經中有很多暗黑少年的故事,諸如哥哥追殺弟弟,兒子把父親關進監獄什麼的,實在是罄竹難書。合上佛經後,您一定會覺得自己家的娃簡直是個天使寶寶。

另一方面,無論多麼十惡不赦的孩子,後來都能夠被佛陀點化。至於那些本來就有一些善根的孩子,就更容易度化了。所以,您是不是要對自家娃多一些信心呢?

不多說,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男孩篇

1、《佛說佛大僧大經》

對於自控力差、慾望重的孩子,這個故事很有警示意義。

有一富人,向佛求子,於是得了兩個兒子。臨終時,他告誡孩子們:「夫生憂死,萬物無常,持戒者安,犯戒者危,其持佛戒,終始無患……」

然而後來的劇情卻不受父母控制了。弟弟想出家修行,哥哥以為弟弟想要娶妻而故意這麼說,所以就為他選了一名女子。然而弟弟是真心想出家,並且真的去了山裡清修。於是哥哥就打起了弟媳的主意。弟媳非常貞潔,哥哥無奈,想到只有殺了弟弟才能如願。到後來,弟弟和弟媳都死了,哥哥方才幡然醒悟……

2、《佛說旃檀樹經》

和上一篇佛經一樣,這個故事也是兩個兒子相愛相殺。不同的是,此篇的情節和對話在現實生活中更為常見。如果家中經常有爭吵,建議看看這篇。

3、《佛說未生冤經》

富人養孩子,主要有兩種煩惱。其一是,孩子沒有什麼事業心,父母很擔心家業無法繼承。其二是,孩子野心太大,在父母尚健在的時候就覬覦著皇位和家產。這篇佛經,就屬於第二種。

如果真遇上這樣的孩子,怎麼辦呢?

蓮池大師有言: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

無論孝子或者逆子;享福還是受苦,對於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有什麼區別呢?

女孩篇

1、《佛說七女經》

女兒如果不是公主,卻有公主病怎麼辦?建議讀讀這個故事。

某大戶人家有七位白富美,言行中處處流露優越感。她們的父親想聽到佛陀的誇讚,於是問佛「我的女兒們美嗎?」然而佛陀很不給面子:「此女不好,皆丑,無有一好處。」

為何???

「世間人眼不貪色,耳不聽受惡聲,是則為好;鼻不嗅香,口不嘗味,是則為好;身不貪細滑,意不念惡,是則為好;手不盜取人財物,口不說人惡,是則為好;不貢高、綺語,知生所從來,死有所趣,是則為好;信布施後當得其福,是則為好;信佛,信法,信比丘僧,是則為好。」

「顏色好,不為好;身體好,不為好;衣服好,不為好;二言、綺語,不為好;心端意正此乃為好。」

2、《佛說摩登女經》

如果女兒苦戀某個不該愛的男孩,怎麼辦?攻略在這裡——

摩登女被阿難迷住了,於是一心想要嫁給他。可是阿難是出家人,不能結婚。怎麼辦?經過佛陀一步步點化,摩登女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故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佛陀對摩登女的教育方式。一開始,在她的情感還很熾熱時,佛陀沒有為她講述不凈觀以及無常等佛理,而是以阿難為「誘餌」,勸她「剃去頭髮、披上袈裟」和阿難結婚(同時還徵得到了她母親的同意);等到她剃度之後,又讓她好好學習、等到道心和阿難一樣高了才能結婚……而當她學習佛法一段時間,智慧增長後,自然就放下了阿難,從而獲得了更大的自在和喜悅。

3、《佛說龍施女經》

14歲的少女龍施見到佛後,不禁發意做菩薩行,得道如佛。然而魔不高興了,「是女今興大福及欲求佛,必過我界,多度人民。今我當往壞其道意。」

魔於是化作龍施父親的形象,勸她不要學佛,求佛道太難,就修阿羅漢道吧。他又說沒有聽說過女人當過轉輪聖王的,更何況佛呢?而龍施非常有主見,她說「羅漢與佛雖俱度世,功德不同。佛智大度,如十方空,度人無極。羅漢智少,若一時耳。何有高才樂於少者?」魔無奈,又用了一個大招,想讓她知難而退,沒想到龍施心懷大願,居然因為這個轉折而順利轉為男身,得作沙門。

佛系兒童

有些孩子,天生慧根深厚。如果遇到這樣的「牛娃」,您需要做的,就是隨時準備記錄下他們的偈言。代表經文——

1、《佛說過去世佛分為經》

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偶然看到佛與弟子、菩薩「姿容相好,皆悉端正」,於是發願「我所懷子生,如此使為沙門佛弟子。」後來果然如願,孩子7歲時,順利出家。由此可見,孩子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從母親懷孕時的起心動念就可以找到答案。

2、《佛說逝童子經》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知見與年齡無關。逝雖然只有16歲,但「汝已於往世,敬事八千佛。心常願大道,欲得安群生」。那些想要教導逝的大人,反而都被他說服。

比如,當逝對佛生起嚮往之心時,母親很是疑惑:「如果佛真像你說的那麼好,為什麼這麼窮?為什麼要去乞討?」逝說出一首偈言,感化了母親,使得她拿出最好的東西去供養佛陀。接著,天帝釋也來湊熱鬧,反覆跟逝說學佛求道之難,「不如求尊天,釋梵易可得。」而逝不為所動,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脆哉釋梵天,彼皆為死法。」天帝釋只好讚揚他一番,隨後默然退場了。

3、《佛說金耀童子經》

我們常用「含著金湯勺出生」來形容那些天生的幸運兒,而這篇佛經里的金耀童子,則是金湯勺加強版——金廚房。他不僅自身「金色光輝容儀相好」,而且還給周圍帶來很多異象,「諸天金盤自然出現,滿其盤中盛天飲食百千萬種,假使食者無有窮盡」……

當金耀童子與舍衛國國王一同禮拜世尊時,國王驚嘆於他做的供養,於是問世尊,「此童子作何行業,得如是富貴?」世尊講述了他的前世。那時他很貧窮,只能到山上摘點芒果樹來供養緣覺菩提……

富人家的孩子

1、《佛說越難經》

土豪越難有一個兒子栴檀,兩人都很吝嗇。富二代居然不喜歡炫富,越難可以說是「教子有方」了。可是越難死後,由於生前沒有積福,所以投胎到一位失明的乞婦身中。孤兒寡母,雙雙失明,靠乞討度日。有一次到栴檀家乞討,被打了出來……

所以,如果家長有錢,還是經常帶著孩子做做公益活動吧,這不僅是有益別人,更是為自己的將來積累福報。

2、《燈指因緣經》

這篇經文中,富家公子燈指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是如何能夠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下東山再起的?有句話道出了關鍵:「我今貧厄,世間少比。正欲捨身,不能自殞。當作何方,以自存濟?復作是念:世人所鄙,不過擔屍,此事雖惡交,無後世受苦之業。若當余作,或值殺生,作諸不善。以此而言,我請為之。」這一段獨白,道出了他的底線:第一,不能自隕;第二,不能從事惡業。

如果燈指心中沒有「不殺生」、不作惡業的底線,那麼他極有可能會自殺,也極有可能選擇當個屠宰場的小工或者小偷等等,如果是這樣,那麼,縱然他前世有「以金箔修補佛像手指」的功德,他現在也無緣得到黃金了!

所以,這段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教育孩子,要有底線——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在婚姻關係之外發生性行為,包括婚前性行為、婚外戀等)、不妄語,如果再加一條不飲酒,那就更完美了。

這五條就是佛經中的五戒。(有人說,由於佛陀時代沒有煙和毒品,所以戒律里沒有這兩樣,但是這兩樣同樣是擾亂人心智的東西,所以不飲酒戒里也應該包括不吸煙和不沾染毒品。)

當然,燈指並沒有完全受持五戒,比如在家道中落之前,他「恣心放意,耽惑酒色」,而這些違背戒律的行為,恰恰是折損他福報的利器。

不幸或者早夭的孩子

1、《五母子經》

2、《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寬見法師導讀:

http://www.sohu.com/a/137736680_359305

一個孩子分別投胎為忉利天的天人、人間的富二代以及龍子,又分別死去。其中人間的故事是重點: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在結婚的當天死去。如果從世間法的「成本-收益」角度來看,這個故事裡的父母比《五母子經》更為可憐,因為父母的投入更多——經文中仔細描述了孕產期間以及哺乳期間的養育標準,光是乳母就有5個(賈寶玉的乳母,貌似也只有李嬤嬤1人)……這樣錦衣玉食的生活,一直提供到他結婚。

這個故事,除了勸告父母們對於子女的命運保持淡定之外,也有因果方面的啟示——佛最後說,這孩子前世喜歡布施,又尊敬人,所以能出生在富人家;但是他喜歡打獵,殺生太多,所以感得短命的果報。

這個故事裡,很難得的一點是,男孩父母並沒有把他的死歸咎於妻子——雖然他確實是因為想要為妻子摘一朵花而爬上樹摔死的。也許正是因為這對父母如此寬厚和大度,所以才有福報遇到佛陀吧。

3、《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般而言,兒童總是更容易激起人們的同情,因為他們看起來是最柔弱、最無辜的一個群體。然而作為「輪迴」鏈條上的一環,他們也是由各個年齡段的人投胎而來,如果前世作惡太多,那麼當他們變成兒童的時候,就會成為苦命的孩子。

比如《地藏經》中光目的母親就是因為前世食魚鱉太多,並且不敬三寶,從而死後墮入惡道,歷經磨難後,投胎成為光目家一位婢女的孩子。這嬰兒剛出生就對光目說:「我是你母親,自從死了以後,一直在黑暗的惡道里輪轉,一直掉在各大地獄裡受苦。承蒙你供佛、念佛的福力,才能在今天投生到這裡,但也只能作一個下賤人,而且壽命很短,只有十三年。死了以後還得墮入惡道中去。你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我免受惡道之苦啊?」後來由於光目發心廣大,終於讓母親脫離苦海。

由此可見,佛經中關於年齡、輩分的界限很是模糊。所以,救助兒童是必要的,然而更本質的救助,是救助所有人。

助建寺廟 功德無量

期待您的支持與參與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付出萬文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龍禪寺 的精彩文章:

「黃龍三關、旨在何處」中的禪意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參禪要旨連載02

TAG:黃龍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