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0 引言

【研究意義】楊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 Zucc.]為我國南方特色水果,果實甜酸適口,風味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浙江省為我國楊梅主產區,全省楊梅種植面積達8.65萬ha,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年產量約50萬t,產值48.3億元,在浙江省水果中產值位居第一,為台州、溫州、寧波、麗水、金華等部分山區、半山區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浙江楊梅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東魁楊梅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其病蟲害發生呈日益加重趨勢,防控任務重、安全隱患大。因此,探明浙江楊梅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發生危害規律,提出防治對策和綠色防控技術,對確保楊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至今,針對浙江省各主產區楊梅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已有較多研究。王洪祥等(1999)、龔潔強和王洪祥(2002)報道浙江省台州市危害楊梅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癌腫病、赤衣病、乾枯病、枝腐病和枯梢病,主要蟲害有介殼蟲、粉虱類、油桐尺蠖、卷葉蛾類、蓑蛾類和白蟻等,分析了病蟲害發生上升的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但未深入到具體病蟲種類調查與綠色防控技術。劉又高等(2006)報道浙江省溫州市楊梅癌腫病、褐斑病、介殼蟲、蛾類等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但對楊梅其他病蟲害的種類尚未有系統調查研究,在化學防治中介紹的藥劑多在楊梅上未登記,安全用藥面臨難題。劉高平等(2013)、鄒秀琴等(2015)報道了東魁楊梅簡易網室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任海英等(2014)報道了楊梅凋萎病、刺蛾類害蟲的發生及防治。【本研究切入點】從總的研究現狀來看,目前浙江楊梅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技術等調查研究仍不夠系統深入,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各項措施尚缺乏有機協調和配套,從而影響綜合防治技術的實施和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提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採用系統普查與定點監測、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相結合的方法,對浙江省楊梅主產區楊梅主要病蟲害種類、分布及危害情況進行調查,探討楊梅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綜合治理策略,為楊梅有害生物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楊梅病蟲種類調查

2013~2016年,選擇浙東南、浙中和浙西北楊梅主產區18個縣(市、區),根據楊梅種植和生長情況,選擇不同地區、不同齡組及不同土地條件的楊梅林地進行調查,觀察記錄楊梅病蟲害發生情況,記載發生危害程度,採集相應的病蟲標本帶回室內鑒定,確定其科、屬、種名和病原,並參考相關文獻資料(戚行江,2014)整理記錄病蟲害種類,綜合分析發生區域分布及危害程度。

1.2 主要病蟲發生危害動態監測

在病蟲害普查基礎上,在台州市黃岩區等楊梅主產區設點,選取東魁楊梅和荸薺種楊梅兩個品種,每個品種按楊梅投產時間選取有代表性的3個楊梅園,面積1 ha以上,每園選定楊梅10株,每隔5 d觀察楊梅果蠅、介殼蟲、卷葉蛾、褐斑病和凋萎病等主要病害發生危害及害蟲種群消長動態,觀察生活習性和影響環境因素,探討分析病蟲發生規律。

1.3 綜合防治試驗與示範應用

開展楊梅栽培管理、施肥、品種、冬季清園、害蟲天敵種類與數量等調查試驗,評估分析農業和生物防治對病蟲的防控效果。在台州市黃岩區楊梅種植園,於楊梅採收前20、30和45 d開展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000倍液(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防治楊梅果蠅試驗;於楊梅採收前15 d開展20%松脂酸鈉可溶粉劑(浙江瑞利生物科技公司生產)200、300和400倍及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廣東佛山大興生物有限公司生產)1000倍防治楊梅介殼蟲試驗;試驗小區隨機排列,每處理小區為2株楊梅樹,重複4次,周圍設保護行;採用BP-16型噴霧機,每小區噴霧10 kg藥液量,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試驗方法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農業部農藥檢定所,2004)進行。在楊梅採收前25和45 d進行掛防蟲網與不掛防蟲網對比試驗,每處理20株楊梅,單株掛40目防蟲網,掛網後全園停止使用農藥,在楊梅成熟後,掛網內外各採摘楊梅果實80個,觀察單果果蠅幼蟲數量,比較不同時間掛網對楊梅果蠅的防控效果。集成提出楊梅病蟲害防控對策與綠色防治技術,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4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採用DPS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ISD)(唐啟義,2013)。按下列公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

蟲口減退率(%)=(葯前蟲量-葯後蟲量)/葯前蟲量×100

校正防效(%)=(處理蟲口減退率-對照蟲口減退率)/(100-對照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浙江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危害

普查和定點監測結果(表1和表2)表明,浙江省楊梅常見害蟲有69種,隸屬5目29科;楊梅常見病害有22種,其中真菌性病害15種,細菌性病害1種,生理性病害5種和根結線蟲病1種。楊梅發生普遍而嚴重的害蟲有介殼蟲、果蠅、卷葉蛾、尺蠖、粉虱和蚜蟲等,發生危害較重的侵染性病害有楊梅褐斑病、癌腫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和梢枯病等。

表 1 浙江省楊梅害蟲種類與發生危害程度

Table 1 M.rubra pests species,occurrence and damage degree in Zhejiang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為嚴重發生;++為中等程度發生;+為輕發生。表2同

+++represented seriousdamage,++represented secondary serious damage,+represented mild damage.The same was applied in Table 2

表 2 浙江省楊梅病害種類與發生危害程度

Table 2 M.rubra diseases,occurrence and damage degree in Zhejiang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2.2 楊梅主要病蟲發生規律

2.2.1 主要害蟲

2.2.1.1 介殼蟲 介殼蟲是楊梅上的重要害蟲,其刺吸寄主汁液,使楊梅長勢衰弱,受害嚴重者甚至整株枯死。楊梅介殼蟲的種類較多,有柏牡蠣蚧、榆蠣盾蚧、樟網盾蚧、鋸腹蠣盾蚧、茶糠蚧、蚌形蚧、台灣蛻盾蚧、紅褐圓盾蚧、吹綿蚧、紅蠟蚧、角蠟蚧和桑紐蚧等。在浙江台州、溫州和麗水等地以柏牡蠣蚧為主。

柏牡蠣蚧在浙江一年發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在枝條或葉片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雌成蟲產卵,4月下旬~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5月中旬若蟲孵化,5月下旬~6月上旬為孵化高峰和若蟲盛發期,主要危害楊梅春梢;6月上旬始見雄成蟲,7月上旬達高峰,與雌成蟲交配後,於7月中下旬雌成蟲產卵,並開始孵化,8月上旬為第2代若蟲盛發期,主要危害楊梅夏梢。該蟲在浙江各楊梅主產區均有分布,雌成蟲主要危害1~3年生楊梅枝梢,並具群集性,雄成蟲主要固定在葉片的中脈兩側,主要危害楊梅春梢,嫩枝被害後,表皮皺縮,秋後乾枯而死;葉片被害後,呈棕褐色,葉柄變脆,早期落葉;樹枝被害後,生長不育,樹勢衰弱,出現大量落葉、枯枝,危害嚴重時楊梅全株枯死,猶如火燒。

2.2.1.2 楊梅果蠅 果蠅是楊梅採摘及貯藏過程中的主要害蟲,以雌果蠅產卵於成熟的楊梅果實上,幼蟲孵出後在果肉內蛀食,使被害果凹凸不平,果汁外溢、落果,嚴重影響楊梅的產量和品質。浙江省楊梅果蠅有黑腹果蠅、擬果蠅、高橋氏果蠅和伊米果蠅等,其中黑腹果蠅和擬果蠅是優勢種,也是姊妹種,親緣關係很近,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等地以黑腹果蠅為主。

黑腹果蠅成蟲體型較小,體長3.0~4.0 mm,卵約0.5 mm,幼蛆乳白色或黃白色,長約2.0 mm。楊梅果蠅在田間世代重疊,不易劃分代數。在氣溫20~25℃、濕度65%~85%條件下,一個世代歷期為9~12 d。該蟲以成蟲產卵在果實上,適溫下1~2 d孵化成幼蟲,幼蟲取食果肉造成爛果和落果,老熟幼蟲隨果落地在表土層化蛹,經過4~5 d的變態發育,最後破蛹而出成為成蟲,成蟲約2 h即可產卵。據台州等地觀測發現,5月中旬以前,楊梅果實未成熟軟化,生果不能成為食源,果蠅發生數量少;6月上中旬隨著楊梅果實不斷成熟,果蠅有了合適的食物,出現危害盛期,當全果園的楊梅成熟率達70%~80%時,果蠅成蟲數量高、危害重;7月中旬果實採收後,因有大量落果和樹上殘留果,果蠅再次出現成蟲高峰期;其後隨著食物的缺少,蟲量下降。在台州、溫州和麗水等地楊梅果蠅種群數量全年出現2次高峰期,第1次在6月中下旬,第2次在7月中旬,以6月中下旬對楊梅成熟期果實的危害並引發白腐病,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2.2.1.3 卷葉蛾 危害楊梅的卷葉蛾類主要有小黃卷葉蛾、擬小黃卷葉蛾、褐帶長卷葉蛾和擬後黃卷葉蛾。這4種卷葉蛾的生物習性、發生規律相似,在楊梅樹頂端新抽生的幼嫩葉片上吐絲裹成一團,幼蟲卷於其中,早晚啃食葉肉。幼蟲老熟後結繭化蛹,使新梢生長緩慢,長勢衰弱;幼蟲危害嫩葉,捲縮成蟲包,嚴重時新梢一片焦枯。在浙江台州等地,以小黃卷葉蛾為主。

小黃卷葉蛾在浙江一年發生4~5代,以3~5齡幼蟲在卷葉內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至7~10℃時開始活動為害。除第1代發生較集中外,其餘各代常有世代重疊現象,以5月中旬~6月中旬的第2代幼蟲和7月上旬~8月下旬的第3~4代幼蟲危害最嚴重。

2.2.1.4 尺蠖 油桐尺蠖又名大尺蠖、拱背蟲,幼蟲咬食葉面,是一種暴食性害蟲。油桐尺蠖幼蟲以陰天、傍晚危害最嚴重,此蟲發生猖獗時,葉片全被吃光,楊梅園成片枝條光禿,嚴重影響產量。該蟲在浙江一年發生2~3代,以蛹在根際表土中越冬。第1代幼蟲發生期為5月中旬~6月下旬,第2代幼蟲發生期為7月中旬~8月下旬,第3代幼蟲發生期為9月下旬~11月中旬。

2.2.1.5 粉虱 危害楊梅的粉虱有楊梅粉虱、黑刺粉虱、油茶黑膠粉虱和柑橘粉虱等,以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吸取汁液,常分泌大量蜜露等排泄物,從而誘發煤煙病,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枝枯葉落,樹勢衰退,產量下降。在浙江楊梅產區以楊梅粉虱和黑刺粉虱發生危害為主。

楊梅粉虱雌成蟲體長約1.20 mm,雄成蟲體長約0.80 mm,幼蟲體長約0.25 mm。在浙江一年發生2~3代,以幼蟲在葉背越冬。

黑刺粉虱在浙江一年發生4代,世代不整齊,以2~3齡幼蟲在葉背越冬,一般3月中旬化蛹,3月下旬~4月越冬代蛹羽化為成蟲,隨即產卵。各蟲態發育重疊,第1、2、3和4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4~5月、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和10月下旬~11月。初羽化的成蟲喜歡在樹冠較陰暗的環境中活動,尤其喜歡幼嫩枝葉。每頭雌成蟲可產卵10~100餘粒,多產在葉背上,卵散生或聚生。

2.2.1.6 蚜蟲 危害楊梅的蚜蟲主要為棉蚜,以成蟲或若蟲群集在楊梅新梢、嫩莖或幼芽上吮吸汁液,影響楊梅樹勢,並誘發煤煙病。在浙江一年發生8代以上,以卵在枝條上越冬,2月中下旬~3月中旬孵化,一年中以4~6月和9~10月發生較多,12月產卵越冬。

2.2.2 主要病害

2.2.2.1 褐斑病 楊梅褐斑病俗稱楊梅紅點,主要危害楊梅葉片,引起大量落葉,花芽萎蔫,小枝枯死,樹勢衰弱,直至樹體死亡。病菌以子囊果在落葉或樹上的病葉中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開始形成子囊孢子,借風、雨水傳播蔓延。病症出現時,開始在葉面出現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小點,後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8 mm。病斑中央紅褐色,邊緣褐色或灰褐色,後期病斑中央變成淺褐色或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斑點,多數病斑相互連接形成較大的斑塊,致使病葉乾枯脫落。該病的發病輕重與5~6月雨水多少及楊梅園潮濕程度和樹勢強弱關係密切。

2.2.2.2 癌腫病 楊梅癌腫病主要危害楊梅樹榦或枝條,尤以2~3年生的枝梢受害嚴重,是楊梅枝幹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該病發病初期在病枝上產生乳白色小突起,表面光滑,後逐漸擴展形成腫瘤,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木栓質堅硬,變成褐色或黑褐色。病菌在病枝腫瘤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天腫瘤表面溢出菌膿,借風雨傳播,從寄主葉痕或傷口處侵入,潛伏期20~30 d,發病後又產生菌膿不斷進行再侵染。5~6月雨水多的年份易發病,管理粗放,排水不良的楊梅園發病重。

2.2.2.3 赤衣病 楊梅赤衣病主要危害楊梅枝幹,尤以主枝及側枝發病較多,導致樹勢衰弱,枝條枯死,直至全株死亡。該病發病後的明顯特徵是被害處覆蓋一層薄的粉紅色霉層,病菌以菌絲在病部越冬,次年春季氣溫上升,樹葉流動時向四周蔓延擴散,在老病斑邊緣產生粉狀物,由風雨傳播,從楊梅傷口侵入危害。該病一般從3月下旬開始發生,5~6月盛發,5月下旬~6月上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為發病高峰期,病害的發生與溫度和雨量有密切關係,4~6月溫暖多雨季節發病較重,7~8月高溫乾旱季節發病減輕。

2.2.2.4 白腐病 楊梅白腐病又稱楊梅白腐爛、爛楊梅,一般在楊梅開採後的中後期在果實表面上滋生白色霉狀物,隨著時間的延長,白點面積逐漸增大,一般不到2 d,帶白點的楊梅果實即落地,被害果不能食用。病菌在腐爛果或土中越冬,靠暴雨衝擊將病菌飛濺到樹冠近地面的果實上,再經雨水衝擊,致使整個樹冠被侵染。楊梅成熟期雨水越多、楊梅成熟度越高、果實軟腐、病菌滋生,通常發病較重。如遇果蠅危害,常引發楊梅白腐病。

2.2.2.5 凋萎病 楊梅凋萎病是一種突發性枝葉凋萎的新病害,在浙江瑞安、黃岩、仙居、臨海和天台等楊梅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該病發生時,楊梅枝梢葉片首先急性青枯,後逐漸呈枯黃、褐黃直至枯死,癥狀初現時一般不落葉,1~2個月後逐漸落葉。幼樹發病後1~2個月,地上部分逐漸枯死,大樹發病當年枝梢枯死,嚴重影響樹勢。每年3~9月為該病暴發期,品種間感病性有明顯差異,以東魁楊梅發病居多,其他品種發病較輕。管理措施對楊梅發病有影響,肥料施用過多、修剪嚴重的樹更容易發病。

2.2.2.6 梢枯病 楊梅梢枯病是由楊梅樹體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該病發生後,楊梅梢枯、枝叢生、葉片小、不結果或少量結果。浙江蘭溪和臨海等地常有此病發生。該病的發生與楊梅的種植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關,除與土層淺、不施有機肥和多施過磷酸鈣等有密切關係外,還與土壤缺少有效硼、交換性鈣鉀及速效磷含量高等因子有關。

2.3 楊梅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2.3.1 防控對策 楊梅病蟲害的防控應從農林生態系統總體出發,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選用農業、生物、物理防治技術,輔以必要的藥劑防治,講求各種防治措施的有機配合與協調,可持續控制病蟲害,達到控害、護益、安全、環保、增效的目的。

2.3.2 綠色防控技術

2.3.2.1 加強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良種。適於浙江省大面積栽培的楊梅品種有東魁楊梅、荸薺種楊梅、晚稻楊梅和丁嶴楊梅。選用根系發達、植株健壯、無病蟲害的嫁接苗木定植。(2)合理密植。選擇土壤肥沃、光照條件好的山坡地建園,以紅黃壤土或黃壤土建園最佳。可春植或秋植,一般每公頃種植楊梅300~450株,株行距4~5 m×5~6 m。(3)科學施肥。多施有機肥,適量補充鈣、鎂、鐵、硼、鋅、錳、銅、鉬等微量元素,促進植株平衡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4)整形修剪。可在楊梅生長期(掛果期除外)和休眠期採用環割、拉枝與撐枝、摘梢、短截和疏刪等方法整形修剪,促進枝幹強壯,增大結果面積,獲得優質豐產。(5)冬季清園。冬季氣溫低,害蟲進入休眠越冬,病害的孢子和病原菌也隨冬剪下來的病葉和病枝殘留在園中,此時可將修剪下來的枯枝、落葉、雜草等集中清理出果園,進行漚肥或深埋。刮除樹榦上的老翹皮、粗皮,並用塗白劑塗刷楊梅主幹、主枝部位,清除病蟲越冬場所和越冬病菌。也可用石硫合劑噴洒樹榦、枝條和地面,或選用松脂酸鈉、礦物油、機油等藥劑防治,以減少來年病蟲害基數。

2.3.2.2 推廣以防蟲網覆蓋為主的物理防治技術

針對楊梅果實採收期間受果蠅危害導致產量損失、品質下降的生產實際,在浙江台州市黃岩區進行了楊梅單株全樹覆蓋防蟲網(即在楊梅採收前以40目防蟲網為幔,以毛竹或鋼筋為支架進行單株全樹覆蓋,簡稱羅幔楊梅,圖1)對果蠅的防控效果試驗示範,結果(表3)表明,在楊梅採收前25和45 d掛防蟲網,楊梅果實成熟期有蟲果率為8.75%和6.25%,對照區不掛防蟲網的有蟲果率為87.50%;單果平均蟲量掛防蟲網處理分別為0.08和0.05頭,對照區為6.19頭,掛防蟲網處理的防控效果分別為98.71%和99.19%。該方法可阻斷果蠅等害蟲對楊梅的危害,停止或減少使用化學農藥,保障了楊梅果實的食用安全。楊梅是喜陰耐濕的作物,掛網後,晴天具有遮光保濕作用,雨天具有避雨保溫作用,有利於楊梅果實的發育,可適當推遲楊梅成熟期2~3 d,提高楊梅果實的外觀品質和產量,楊梅市場售價普遍提高30%以上,單株楊梅平均增收40%~50%。此外,採用燈光、性誘、色板和糖醋液等誘殺,對鱗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等害蟲也有一定防效。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圖 1 羅幔覆蓋栽培技術

Fig.1 Netcover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表 3 防蟲網覆蓋對楊梅果蠅的防控效果

Table 3 Controleffects ofinsectnetcultivation technique on M.rubra fruitflies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同列數據後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4和表5同

Different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represented 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 same was applied in Table 4 and Table 5

2.3.2.3 藥劑防治 楊梅病蟲發生種類多、危害重,用藥防治不可避免。應選用對人畜安全、無污染環境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優先選用植物源、生物源農藥。不同藥劑對楊梅果蠅的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表4、表5)顯示,在楊梅採收前20、30和45 d噴施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000倍液對楊梅果蠅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6.17%、95.63%和93.72%,在楊梅採收前15 d噴施20%松脂酸鈉可溶粉劑200、300、400倍和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楊梅介殼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7.24%、85.99%、35.13%和76.48%,表明生物農藥乙基多殺菌素和松脂酸鈉對楊梅果蠅和介殼蟲具有良好的防效,乙基多殺菌素以2000倍液、20%松脂酸鈉以200倍液噴霧防治為宜,且使用安全,目前這2種藥劑已在楊梅上登記,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表 4 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000倍液對楊梅果蠅的防治效果

Table 4 Controleffects of 60 g/L spinetoram SC 2000 times liquid on M.rubra fruitflies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表 5 20%松脂酸鈉可溶粉劑和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對楊梅介殼蟲的防治效果

Table 5 Controleffects of 20%sodium pimaric acid SP and 25%buprofezin WP on M.rubra scale insects

浙江省楊梅病蟲害種類與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2.3.2.4 保護利用天敵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的一種方法,包括利用天敵昆蟲、微生物和生物藥劑,達到以蟲治蟲、以蟎治蟎、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效果。據調查,浙江省楊梅害蟲的天敵種類較多,捕食性天敵有中華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麗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大草蛉(Chrt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 [吉山花瑤]、異色瓢蟲(Harmoia axyridis Pallas)和黑緣紅瓢蟲(Chilocorus rubidus Hope)等,寄生性天敵有寄生介殼蟲的跳小蜂科(Encyrtidae)、蚜小蜂科(Aphelinidae)、嚙小蜂亞科(Tetrastichinae)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等,寄生卷葉蛾的姬小蜂科(Eulophidae)和腫腿小蜂科(Cleonymidae Hymenoptera)等,寄生烏桕黃毒蛾的廣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等,其中,蚜小蜂、跳小蜂和廣大腿小蜂的寄生率較高,是楊梅害蟲的重要天敵。要保護好山林自然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充分發揮自然天敵作用,持續控制楊梅蟲害發生。

3 討論

楊梅是浙江省傳統水果,大多數縣(市)均有種植,在浙江果樹種類中產值居第一位,是台州、溫州、寧波和麗水等山區、半山區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通過對浙江省楊梅主產區系統普查和定點監測,並綜合陳宗良(1995)、王洪祥等(1999)、龔潔強和王洪祥(2002)、來燕學等(2003)、劉又高等(2006)、戚行江(2014)等的研究,初步探明浙江省楊梅上發生的害蟲種類有69種,病害有22種,其中介殼蟲、果蠅、卷葉蛾、尺蠖、粉虱、蚜蟲和褐斑病、癌腫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梢枯病等12種病蟲為楊梅的主要病蟲害,也是防控的主要對象。浙江楊梅栽培品種多,在台州和麗水等地以東魁楊梅為主,溫州以丁嶴梅楊梅、寧波慈溪餘姚等地以荸薺種楊梅、舟山以晚稻楊梅栽培為主,由於各地自然生態條件、栽培管理模式和栽培品種不同,楊梅病蟲發生種類和危害程度也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僅對浙江省楊梅病蟲害進行面上初步普查,針對不同楊梅種植地域、不同海拔、不同種植果園,以及楊梅大小年的主要病蟲害發生動態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分析。

楊梅是無外果皮的裸果,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本研究提出了楊梅病蟲害防控對策和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相互協調、有機配合的綠色防控技術,對於科學指導楊梅病蟲害防控、保障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項目單位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了一套楊梅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該技術能有效阻隔果蠅等蟲害的危害,改善果實品質,提高鮮果售價,增加經濟效益,是一項操作簡便、生態高效的栽培管理模式,也是目前推進楊梅果實質量安全的創新技術。此外,誘蟲燈和果蠅性誘劑等對鱗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等害蟲也有一定防效,可與防蟲網配套使用,以提高對楊梅害蟲的整體防效。

從浙江楊梅生產情況來看,病蟲害發生種類多、危害重,楊梅病蟲害普遍用藥防治(陳宗良,1995;龔潔強和王洪祥,2002;來燕學等,2003;劉又高等,2006;梁森苗等,2008)。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楊梅採收前20、30和45 d使用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000倍液、採收前15 d使用20%松脂酸鈉可溶粉劑200倍液對楊梅介殼蟲的防效在90.00%以上,且這2種藥劑已在楊梅上登記,可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目前在楊梅上登記使用的農藥還有噻嗪酮、喹啉銅、阿維菌素、礦物油和機油等,可用於楊梅粉虱、蚜蟲、介殼蟲和褐斑病防治,但楊梅卷葉蛾、尺蠖、癌腫病、赤衣病和白腐病等病蟲害尚缺少登記使用的農藥,究其原因,主要是楊梅在我國屬特色小宗作物,用藥安全要求高,登記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農藥企業缺乏登記的積極性,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楊梅等特色作物農藥登記的扶持力度,加快安全高效藥劑篩選,做好田間藥效和殘留等方面試驗,加快農藥登記進程與農殘控制標準制定,做到有藥用、用好葯、科學用,將依法依規和科學安全用藥落到實處,確保楊梅的質量安全。

4 結論

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浙江省楊梅常見害蟲有69種,隸屬5目29科,常見病害有22種,其中真菌性病害15種,細菌性病害1種,生理性病害5種和根結線蟲病1種,以楊梅介殼蟲、果蠅、卷葉蛾、尺蠖、粉虱、蚜蟲和褐斑病、癌腫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梢枯病等12種病蟲為楊梅的主要病蟲害,摸清其主要發生流行規律和影響因素,明確主要防控對象。生產上要針對病蟲害的種類與發生危害特點,採用農業、生物、物理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有效控制楊梅病蟲害的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果樹落花落果的原因與提高坐果率的措施
杜鵑花怎樣硬枝扦插繁殖栽培?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