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上班族要警惕職業耗竭

上班族要警惕職業耗竭

每天勞碌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毛病」越來越多了?食欲不振、精神不好、晚上睡不著、早晨不想起……面對著「眼前的苟且」,心裡卻想著「遠方的田野」,還會有許多負面情緒,情感衰竭,冷漠疏離。言歸正傳,如果你有這些表現,可要當心自己是否有職業耗竭。這是一種病嗎?準確地說,科學家也暫時沒有定論,但是對身體健康來說,不是好事。

上班族要警惕職業耗竭

醫生是職業耗竭的典型代表

職業耗竭、職業倦怠在英文中的專業表達是「Burnout」。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這個詞常被西方人用來描述慢性疲勞及工作興趣降低的一種狀態,常出現在影視和文藝作品中,當事人表現為喪失理想與工作熱情,感覺疲勞和疏離。如今,身心疲憊甚至是高壓力職業人群中的一種常態。該領域的專家指出,職業耗竭是由於各種各樣的持續工作應激源,尤其是工作中的人際應激源所導致的,代表了一種特殊類型的職業應激。

職業耗竭在強度高、壓力高、風險高的「三高」職業人群中發病率尤為突出,比如醫務工作者就是職業耗竭的高危個體。

2015年,美國梅奧診所發表的數據顯示,5313名在職的醫生中,職業耗竭的發生率高達49%,伴有自殺觀念的醫生高達7.2%,這一發生率幾乎是同年齡性別的其他行業人群的2倍。上海21個醫院457名醫師的調查問卷顯示, 60.6%的醫師輕度耗竭,5.9%的醫師為重度耗竭,且三級醫院醫生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級別的醫院。

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耗竭表現為高度的情感疲勞,人格解體,冷漠麻木,玩世不恭,從工作中難以獲得成就感,質疑自己的工作價值,自我效能低下。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耗竭顯著增加了職業風險:不同程度地增加醫療差錯及事故率,醫源性感染風險增加(護士研究),醫患關係不融洽,降低患者滿意度。增加醫務工作者軀體疾病風險,增加個體酗酒和藥物依賴及自殺風險。女性風險顯著高於男性。

工作太累大腦真會崩潰

職業耗竭是個慢性過程,既可以有心理層面的表現,也可以有軀體層面的不適和行為的改變。其表現有多種,持續的疲勞乏力、疼痛、慢性消化系統癥狀和體重變化,各種睡眠問題的困擾;低自尊、挫敗感、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易激惹、絕望,甚至自殺觀念以及認知功能減退;行為中表現為社交迴避,家庭關係及人際交往受損,工作質量下降,頻繁更換工作或辭職,煙草、酒精、咖啡依賴,甚至藥物依賴。

一項納入5575例受試者的研究顯示,耗竭評分和抑鬱嚴重程度呈顯著相關性,且耗竭各個維度癥狀均與抑鬱症呈顯著正相關。儘管職業耗竭在癥狀上表現和抑鬱症非常相似,但嚴格來講,職業耗竭與抑鬱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職業耗竭的癥狀與工作應激高度相關,脫離了高壓力環境後,癥狀可以明顯改善和緩解;而抑鬱症與工作環境壓力同樣關係密切,但脫離這一環境時,心境低落、興趣缺乏、感受不到快樂和無法解釋的疲勞感等抑鬱症的核心癥狀會持續存在。需要強調的是,長期耗竭的狀態得不到改善,容易導致抑鬱症發生。

持續慢性壓力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和緩解,會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其中DNA甲基化是個重要的生物學機制。此外,來自職業的慢性壓力通過腎上腺皮質軸(HPA軸)的功能失調顯著影響到邊緣系統的結構和功能,HPA軸是由下丘腦、垂體以及腎上腺所組成的神經內分泌軸,慢性應激抑制HPA軸的反饋調節通路,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減少,繼而導致神經再生受到抑制,神經膠質細胞過度「吃掉」受損的神經元軸突。這會對參與學習記憶活動和情感調節的邊緣系統產生破壞性影響。由此看來,坊間傳說的「工作太累了大腦會崩潰,人真的會變傻」有了直接的科學證據。

職業耗竭雖然不能診斷為一種疾病,但是他對個體、群體、家庭、社會的危害並不亞於疾病的影響。職業耗竭的治療首先是預防。特別是「三高」人群更應該關注。

上班族要警惕職業耗竭

醫務工作者就是職業耗竭的高危個體

好吃好睡真的很重要

既然耗竭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因此耗竭的防治手段也是多方面的。「三高」人群可以嘗試從5個方面入手:轉變思維、睡個好覺、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適度社交。

轉變思維是改變行為的基礎。工作中的各種壓力,要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凡事不要過度個人化。不要把負性的事件泛化,帶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每日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科學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不僅是身體健康的基礎,也對情緒心理認知具有保護和促進作用。

大腦的「磨損」會在每晚睡眠中得到修復。良好的睡眠通過影響神經網路、海馬區編碼,調節和改善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及情緒。

相比於其他的預防手段,科學規律的體育運動是預防治療職業耗竭起效最快、最經濟的辦法。運動可以快速地改善和優化睡眠,緩解壓力,恢復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釋放多巴胺、內啡肽、BDNF等「快樂因子」,提高注意力,改善認知功能。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群均可以從運動中獲益。女性在運動中獲益更多。

有研究表明,網球運動可以改善認知及情緒,提高自尊和心理彈性,完善人格,且對心理認知的保護與網球運動「劑量」相關。實驗表明,每周三個小時的中等強度網球運動,能減少全因死亡風險50%。

另外,也要提高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係。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通過上述生活方式的改變仍然不能緩解癥狀,需要到心理精神專科進行診斷,並給予規範的藥物及心理治療。

「由於個體的價值、尊嚴、精神和希望的衰退而對靈魂造成的一種腐蝕」,這是70年代西方學者對耗竭的定義。在飛速發展、壓力無處不在的今天,值得每個人深思並做出理性的改變。

撰文/王春雪(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小心!身上4個信號說明你血液太黏!化血栓、防心梗這樣做!
5本關於剛強母親的書(2)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