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多次深入中國西北,考察成果轟動歐洲

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多次深入中國西北,考察成果轟動歐洲

文|王新春

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多次深入中國西北,考察成果轟動歐洲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普爾熱瓦爾斯基

歐洲人長久以來對中亞及中國西北地區興趣濃厚,一則是因這一地域在地圖上尚有許多空白等待填補,二則是它處於溝通東西方世界絲綢之路的要道,俄國人在16世紀就已經往來於此。至近代中亞探險的興起,英國與俄國兩大殖民勢力展開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使得這一地區成為探險家們競相驅馳的「樂園」。拋開政治因素而言,中國西北廣袤的土地上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資源,是從事地理學、博物學、歷史學、人種學等學科研究的學者揚名立萬之所,俄國皇家地理學會自然是野心勃勃。

1870年,俄國皇家地理學會正式將中亞考察這一具有政治、軍事和科學研究等多重價值的任務,交給了探險界的新貴普爾熱瓦爾斯基。經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批准,普爾熱瓦爾斯基的第一次中國西北考察之行以內蒙古、甘肅、青海為主要目標。鄂爾多斯和青海地區尚未有進行過科學考察,是他聞名於世的絕佳場所。

1870年11月,普爾熱瓦爾斯基帶著助手和兩名哥薩克從中俄邊界重鎮恰克圖出發,沿著當時重要的貿易商路行進1600公里,經庫倫、張家口抵達北京。在抵達張家口後,考察隊終於擺脫了一千多公里的戈壁荒漠和搶奪食物的渡鴉一路騷擾,沿著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前往東方帝國的心臟紫禁城。壁壘森嚴的城牆和高大威嚴的建築強烈地吸引著他,而在城內的一番遭遇卻讓這種仰慕轉變為深深的惱怒。城裡所有的大門都緊閉著,所有的人都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強烈的敵意,幾乎沒有旅店讓他們住宿,「這裡的人當面背面都把歐洲人叫『鬼子』」。這個殖民主義思想深入骨髓的歐洲人面對京城的敵對態度,惡狠狠地說道:「大概只有歐洲人的槍炮,才能在這裡干出一點事業。」為了應對接下來將會面對的危險,他將絕大多數裝備換成武器和獵具,幾乎可以武裝一支小型軍隊。

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多次深入中國西北,考察成果轟動歐洲

身著皮衣的普爾熱瓦爾斯基

1871年2月底,普爾熱瓦爾斯基一行4人和他忠實的獵犬「浮士德」從北京出發,前往北方的多倫諾爾、達里湖進行博物學調查,然後再向西繞過呼和浩特,沿著大青山抵達包頭,渡過黃河到鄂爾多斯後,再沿著黃河河谷考察。在連日戈壁荒漠中的艱苦跋涉之後,他第一次見到蜿蜒曲折而又洶湧澎湃的黃河昂首邁入黃土高原的場景。儘管普爾熱瓦爾斯基試圖與當地人接觸,但是依然無法改變他們對外國「鬼子」的敵視態度,既不賣糧食給他們,也不願為他引路。他只得自己一邊熟悉地形,一邊通過打獵獲取足夠的食物,整個營地周圍如同屠宰場一般,各個考察隊員都成了屠夫。

儘管鄂爾多斯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但普爾熱瓦爾斯基不得不繼續西行前往阿拉善地區,在定遠營他受到了阿拉善親王的熱情接待。這位因長年吸食鴉片而面無血色的王爺的禮遇與好客讓他倍感親切與溫暖,他的隨從則趁機在城內做起了小生意,拿出在北京購買的銅鏡、項鏈、小折刀、香皂向當地人販賣,以數倍的價格賣出的商品讓他賺的錢袋鼓鼓。由於經費即將告罄,清政府頒發的護照也只能抵達甘肅邊界,普爾熱瓦爾斯基朝思暮想的青海尚有600多公里遠,考察隊只得打道回府,返回北京再次籌集資金和辦理護照。

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多次深入中國西北,考察成果轟動歐洲

位於今天聖彼 得堡亞歷山大花園 的普爾熱瓦爾斯基 半身雕像

在北京,出於對普爾熱瓦爾斯基的考察為俄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中亞考察新資料貢獻的讚賞,俄國駐北京公使館弗蘭格里將軍協助他獲取了一筆數額極大的考察借貸款,並從清政府那裡得到了前往甘肅、青海和西藏的遊歷護照。能夠前往青海湖和他心念許久的聖城拉薩。在重返阿拉善後,他再次拜訪了阿拉善親王,並且說服了一支青海的藏族商隊同意與他們同行。跟隨著商隊,普爾熱瓦爾斯基從定遠營經甘肅,翻越祁連山、渡過大通河、路過天堂寺,抵達距西寧府60餘公里的卻藏寺,沿途獲取了很多動植物標本。在卻藏寺駐留期間,他對歷史悠久、應用廣泛的中藥材大黃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得到一批種子準備帶回俄國播種,這是千年以來絲綢之路上最緊俏的中國商品之一。

1872年10月,普爾熱瓦爾斯基一行沿著前往拉薩的古道行進,很快便抵達了他之前考察的目的地——高原明鏡青海湖。他站在青海湖畔欣喜若狂,不由得大聲疾呼:「我生平的夢想實現了!」在欣賞完美麗的湖光山色,聽完關於青海湖的傳說故事之後,普爾熱瓦爾斯基轉而著手進行在湖區考察的主要工作——捕捉野驢。在這裡,他見到了1862年曾被達賴喇嘛派往北京覲見同治皇帝的西藏使者。後者告訴他,如果他能前往拉薩,一定會得到達賴喇嘛的最高規格的款待,讓他心中燃起了對拉薩的無限嚮往。考察團捉襟見肘的經費,再次澆滅了他心中的火焰,考察隊並沒有立即前往西藏,而是沿著青海湖北岸,走進了柴達木盆地,但是拉薩和羅布泊兩個目標始終在他心中搖擺。

普爾熱瓦爾斯基試圖翻越唐古拉山奔赴西藏。在考察沿途,當地蒙古人不時向他說起通往羅布泊的路線和在荒原中神出鬼沒的野駱駝和野馬,在他的心裡刻上了深刻印記。進入藏北地區後,荒漠中數不盡的野氂牛、岩羊、野驢、羚羊、熊、兔子、狐狸、狼令他應接不暇,有的動物成群結隊數量能達到上千隻。如此豐富的動物資源讓酷愛狩獵的普爾熱瓦爾斯基過足了癮,有時候一次狩獵能達到近百隻動物,可以供一百來號人吃上一個冬季。食物是取之不盡,但滿地的鮮肉吃起來卻是個麻煩,嚴寒的冬日讓肉凍得硬邦邦的,將之解凍再煮熟熬成湯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飢腸轆轆的隊員只能在晚上七八點才能吃上午餐。藏北地區嚴寒的冬季讓考察隊行進極為緩慢。1873年新年,筋疲力盡、彈盡糧絕的普爾熱瓦爾斯基走到離拉薩850公里左右的巴顏喀拉山附近,再無力氣前行,只得按原路折返。普爾熱瓦爾斯基的第一次考察歷時3年,行程1.2萬公里,帶回的上萬件動植物搜集品,展示中國西北廣袤大地上豐富的物種資源,令整個歐洲學術界轟動不已。回到俄國後,他將此次考察經歷記錄下來,寫成《蒙古與唐古特地方》一書,暢銷一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軍侵華哪些軍閥徹頭徹尾淪為漢奸?他最典型,70多歲還上躥下跳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