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ofo:阿里的棄子

ofo:阿里的棄子

收養的孩子要涼了?

圖/ofo官網

就勢屈服還是為自己的榮耀而戰?

《至暗時刻》里,丘吉爾在交戰中衝破矛盾和懷疑,歷史證明了他的清醒與勇氣。而近乎相同的是,戴威和ofo只有在度過敦刻爾克戰役後,才可能迎接黎明。

今天,已經沉寂很久的共享單車行業隨著一起增資再次轉熱:阿里對哈羅單車增資18.93億人民幣,占股比例上升至36%。

市場上一次傳來消息是在5月16日,不過是ofo被傳拒絕了滴滴的收購邀約。資深副總裁南楠否認了這則收購,但並未就裁員發表評論。有一位員工表示,在內部會議上,戴威再一次態度堅決地表示要堅持獨立發展。

從ofo目前資金需求的情況來看,它顯然比哈羅更需要這筆錢。形勢變化悄然影響著行業格局,尤其是老大ofo,外界對它普遍的關心是:自己干,能成么?

後來者居上

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斷傳來。前兩天,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上課時披露,「哈羅單車在一年半內逆襲ofo和摩拜,日訂單總量超過前兩者之總和」。湖畔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湖畔大學三板斧」也發布文章,確認了曾鳴的這一表述。可見,真實性上還是靠譜的。

也就是說,ofo和摩拜曾你死我活爭奪那麼久、融了那麼多錢、嗓門那麼大,最終卻敵不過一個後來者。這可太具有戲劇性了。

與ofo和摩拜「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不一樣,哈羅一開始就直奔二三四線城市,搶佔了發展先機和大量長尾用戶,也避免了和兩位前輩貼身激戰。阿里兩次領投近10.5億美金成為爸爸之前,關於哈羅最熱的新聞也只是在去年10月,哈羅和低碳科技合併,創始人楊磊在公司郵件中寫下「我們幾乎最後一個入局……但今天,我們不但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而且,還拿到了決勝場最後一個遊戲資格。」

回顧哈羅的逆襲路徑,今年3月13號是一個閃著光的日子。全國信用免押金從這天開始推行僅兩個月,哈羅單車註冊用戶增長了70%,粗略估算新增用戶數超過6000萬,日騎行訂單量翻了一番。對於一個重資產和運營的行業來說,這個拉新速度堪稱驚人。巧合的是,兩個月中ofo被外界認為資金緊張、抵押單車融資,摩拜則在壓倒性的內部投票之後,委身美團懷抱。

如今,彈藥充足的哈羅即將進入一線城市兵臨城下,但兩巨頭似乎無暇抽身應對:ofo正嘗試大力度售賣車身廣告,緩和孱弱的資金鏈。另一端,摩拜被美團收購後人事整合的力度不輕,首先得穩住軍心。在周刊君看來,哈羅這波行進節奏簡直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精準無比。

早有人洞察了現在的局面。王興在收購摩拜後判斷,看長期發展,短期不考慮盈利,未來真正要與之競爭的是哈羅。ofo已經把所有車子抵押給阿里了,賤賣自己進了非常大的坑。

楊磊對此回應更像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暗示:

ofo危矣。

既要錢,也要獨立

「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和ofo一起在共享單車賽道競爭2年,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曾如是評價它們背後的力量。

一個顯著的事實是,資本助推之下互聯網行業洗牌不斷加速。直播大戰、單車大戰、打車大戰經過三四年時間才洗牌成功,而共享單車領域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2月9日國務院吹風會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透露,市場上有77家共享單車企業,已經投入了2300萬輛共享單車,其中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

每一個細分領域巨頭產生,都曾歷經過冰與火的淬鍊。ofo走出北大,靠碾壓式融資長成估值超2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戴威與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談及ofo的發展速度時講到:「過去平均下來兩個多月就要完成一輪融資,這個事非常有挑戰性。很多時候顧不上去計較估值,而是靠堅信這個事情能做成,拚命活下去,然後向前沖。」

曾經,ofo備受資本追捧,每輪融資金額均創下行業內第一。它同時被AT看上,卻沒有倒向任何一方。

2016年,ofo接受了騰訊背景的滴滴出資,戴威曾多次公開感謝程維的幫助,各界也都以為就此站位已定。僅隔一年之後,戴威卻憤怒喊出「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雙方激烈爭奪控制權也曝光在公眾面前。為實現大出行戰略,滴滴不得已轉道組建自有單車品牌「青桔」。

因為戰略發展認知上的不同,兩家嫌隙漸生。E輪融資中,ofo設計的抵押方式可以避開來自滴滴的干預,而後者也幾乎是在最後關頭才點頭同意。

懟罷滴滴,ofo轉頭找到阿里。有匿名人士稱,ofo希望通過引入阿里,拿掉滴滴的控制權,讓其身份變成純財務投資人,董事會席位保留一個。而滴滴內部人士的說法是,對於阿里投資ofo,滴滴樂見其成,並且會和阿里在動作上保持一致。於是,阿里扶持哈羅成為親兒子,不斷豐富芝麻信用的生態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ofo有30位投資人,總融資額約180.96億人民幣。在董事會中,管理團隊有五個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權),滴滴兩席,阿里一席,經緯一席,其中,戴威、滴滴、阿里、經緯都擁有一票否決權。阿里在ofo持股比例在10%左右,想掌控ofo阻力巨大。

除了巨頭,行業內聯姻也沒有多大想像力。去年下半年,市場盛傳ofo與摩拜合併,投資人朱嘯虎甚至為此和馬化騰展開論戰。但在隨後一次論壇上,戴威更是公開「回敬」:希望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是ofo不識時務揮霍了寶貴機遇嗎?現在,ofo背後的兩個資本巨頭都養著自己的親兒子,都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ofo可能只算是一個收養的孩子,雙方要在它身上實現實力的對等和平衡,以穩住共享單車行業目前格局。

至少目前還沒有一家公司像ofo一樣,面臨勢力複雜交錯的局面。不管過去還是將來,獨立發展始終是戴威為ofo定義的生存哲學。

往何處去?

不盈利和擴大競爭這一對相反方向的巨大拉力,同時撕扯著ofo在內的共享單車。陣營中各方選擇了不同的路線。摩拜放棄獨立,為美團貫通「吃喝玩樂」走完最後一步。哈羅投靠阿里,給支付寶流量下沉計劃搭上關鍵一環。ofo則以單車作抵押,換取了阿里17.7億元的借款。有分析人士計算,按照抵押444.76萬輛車獲取5億元債券來看,每輛ofo小黃車值112.4元;按照這一單價來計算,1570萬輛車才可抵押到17.66億元的債券總額,這一數字或許為ofo目前全部的單車數量。

這些錢夠花嗎?

一家共享單車公司高管表示,ofo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調度)成本就約需3-4億元,還不算3000多名員工工資。到目前為止,ofo可能只支付了供應商欠款(30多億元)的20%,最新一輪融資支撐不了多久。

競爭還在繼續。各種免費騎活動不斷推出,被免押金薅走的大量用戶必須以「其人之道」搶回來。所有這些行動的前提還是錢,一座彈藥打完能隨時跟上的資金庫。

危機之下,ofo開始自救。目前車身和App推出商業化廣告,單車的採購和投放量也在明顯減少。相比巨大的體量,這些措施根本不夠填滿巨額資金缺口。

一位ofo城市員工透露,此前城市員工每月收入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組成,此次調整取消了原來的績效工資,增加了基本工資,再拆為基本+績效,並根據每個月的績效情況,B以上才能全拿,「相當於整體降薪」。另一位總部員工向媒體確認了調薪的事情,並表示當時在4月底的加薪窗口期,公司並未進行調整。

據公開消息,今年年後包括戰略負責人、產品負責人以及B2B負責人在內的多位核心員工離職,戴威在內部會議上就此表態「如果不願意戰鬥到最後,現在就可以退出」。

內憂外患之下,ofo現在所處的局面非常不利。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認為,它想要獨立,必須要進化成另一種平台,但目前看來可能性很小。單車在損耗、人員流失、資金大量消耗,它現在唯一在做的是續命。

在互聯網改寫線下的進程中,單車和打車、外賣一樣,是整個生態中獨立的介面,它壯大背後依靠於一個龐大的數據和資金體系。靠融資輸血的共享單車生意,已沒有獨立發展的可能。也許等哈羅足夠大,可以單獨抗一抗了,ofo有可能被阿里戰略放棄。

戴威迎來了他的「至暗時刻」。毫無疑問,他想如丘吉爾一樣,守住堅持。如果說丘吉爾的敵人是希特勒,戴威的敵人則不止一個。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張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確認過眼神,是準備死在北京的人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突然被查,今早還在當地日報上頭版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