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銀行儲蓄存款下降是喜是憂?

銀行儲蓄存款下降是喜是憂?

存款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居民儲蓄存款更是銀行重要的信貸資金來源。但過去一年,商業銀行存款增長乏力,特別是居民儲蓄增速大幅下降,這一變化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國內存款增速與儲蓄率同步下滑

「受金融脫媒、資金分流、居民負債增加等因素疊加的影響,近年來,銀行業存款增長持續放緩。」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7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64.1萬億元,同比增長9%,為197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增速。2017年新增人民幣存款13.5萬億元,相比上年少增1.37萬億元,少增幅度相比2016年有所收窄。當前,我國存款增長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企業存款降幅較大。2017年,新增企業存款4萬億元,比上年少增3.17萬億元,這是造成2017年新增存款減少的最主要原因。我國企業存款有增有減,企業存款增加的年份多於存款減少的年份,但2010年和2012年我國企業存款也曾經出現過大幅少增的情況。

第二,居民儲蓄存款繼續下降。2017年,新增居民儲蓄存款為4.6萬億元,相比上年少增5657億元,少增幅度相比上年有所收窄。1998年,我國住房市場化制度啟動,我國居民儲蓄改變了此前逐年增加的運行態勢,年度新增居民儲蓄減少的年份數多於增加的年份數。1998年—2017年這二十年,有十二個年份新增居民儲蓄出現了凈減少。2016年和2017年,居民儲蓄存款連續兩年出現了較大幅度減少。

第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2017年,儘管新增存款相比2016年出現了下降,但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等其他存款卻相比2016年出現了大幅上升,這部分存款降低了2017年存款下降的壓力。2017年,新增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15萬億元,相比2016年增加1.78萬億元。而2016年則是大幅下降10萬億元。股市的漲跌和前期「救市」資金的退出是引起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變動的主要原因。

第四,資金來源不足的壓力甚於往年。儘管2017年新增存款少增幅度相比2016年有所收窄,但金融機構感覺資金不足的壓力甚於往年。一方面,存貸差擴大,貸款增速持續快於存款增速。2017年,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2.7%,高於存款增速3.7個百分點,貸款增速高於存款增速的現象已持續了四年多。與此同時,年度新增貸款占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17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3.5萬億元,其占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由2016年的85%上升至100.1%。另一方面,同業拆借活動有所放緩,同業融資難度加大。2017年,同業拆借累計成交79萬億元,日均成交3147億元,同比下降17.7%。

多方面因素導致存款增速下滑

周景彤告訴本報記者,引起我國存款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脫媒」導致的資金分流,更與居民過度加槓桿,將錢投入樓市等有關。

一方面,居民槓桿率不斷攀升,負債增加導致儲蓄減少。

近兩年,房地產銷售持續火爆,居民槓桿率也隨之快速攀升。2017年年末,我國居民貸款餘額已上升至39.9萬億元,是2009年的4.8倍。槓桿率(家庭債務/GDP)由2007年的18.8%上升至48.3%,上升速度快於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2016年,我國居民槓桿率上升速度更是驚人,一年內上升了5.0個百分點,遠高於同期全球0.8個百分點的上升速度。居民槓桿率的快速上升使得居民家庭債務快速攀升,儲蓄存款隨之減少。2017年,新增居民貸款7.14萬億元,為歷史最大值。同期,新增居民存款4.5萬億元,居民儲蓄凈減少2.6萬億元。

目前,中國居民槓桿率雖然低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槓桿率(72.9%),但與中國發展階段相似的新興市場國家相比,特別是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居民槓桿率大幅度高於印度(9.7%)、俄羅斯(18.4%)和巴西(25.3%),也高於南非居民槓桿水平(36.9%)。

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傾向變化,理財產品等分流了銀行存款。

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漸成潮流。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通過網上借貸平台、銀行卡透支等多種方式進行遠超其經濟能力的超前消費。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中國大學生的人均年消費能力已達到近20000元,年消費總額達到6000億元,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2017年,國際環保組織發布的報告也指出:中國消費者購物過剩現象突出,通過社交網路和電商平台建立的「社交購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動因素之一。同時,各類理財產品、資管產品發展迅速,對居民儲蓄存款特別是活期存款有明顯的擠出效應。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9.54萬億元,與2016年水平基本持平(29.05萬億元),是2009年的17倍。

周景彤分析認為,未來我國居民儲蓄率還將趨勢性下降。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實際上,當前居民儲蓄存款並沒有絕對額的下降,只不過增速和前幾年兩位數增長相比放緩到了個位數增長,但絕對額總體還是在增長。之所以市場上認為居民儲蓄下降,主要和儲蓄存款在不同月份會出現一些波動有關,主要體現在每個季度末,銀行之前發行的理財產品會回到表內變成儲蓄存款,下個月這部分存款會購買新的理財產品又會出表,這導致次月儲蓄存款較季末會出現負增長。

溫彬說,從趨勢來看,由於居民理財意識的增強,存款分流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剛性兌付」的打破,目前開始出現存款迴流的跡象,特別是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和大額存單發行規模快速增加。當然,在存款迴流的過程中,不同規模的銀行面對的存款形勢和壓力也有所不同。大型銀行由於網點多、客戶基礎好,存款形勢相對較好,而中小銀行則面臨較大的吸儲壓力。

而對於企業存款大幅下降,周景彤認為,「脫虛不入實」是重要原因。2017年,企業存款創下歷史最大降幅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償債壓力上升,企業傾向於加快債務償還(包括上下游的應付款項)和降低未來投資,這使得企業現金流和富餘資金減少。二是部分企業存款和資管產品利差擴大,企業更偏好理財而不是存款。

銀行須加快轉型和創新

面對儲蓄存款增速下降現象,銀行應如何應對?是否會推高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

在溫彬看來,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是銀行的核心存款,對銀行經營至關重要。核心負債的特點是成本低、穩定性好,便於銀行做好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提高凈息差收入。但隨著儲蓄存款增速放緩,銀行對同業負債依賴性增強,而同業負債期限短、波動性強,且成本受貨幣政策影響大。過去幾年,部分中小銀行靠同業負債支撐了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但也導致了流動性風險上升。目前,監管部門已經將同業存單作為同業負債納入MPA考核,這有助於降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

「隨著存款增速放緩,銀行之間吸收存款的競爭更加激烈。」溫彬告訴記者,近期,銀行大額存單發行利率上限進一步放開,銀行負債成本也逐步提升,但並不必然提升全社會融資成本,銀行會在客戶信用和利差收入方面作出平衡,並通過提供綜合服務,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而周景彤則認為,儲蓄量的減少、儲蓄增速放緩,從某種程度可能會傳導到實體經濟當中。但傳遞的多少和強弱取決於多個方面:一是銀行自身要提高效率,消化這部分成本的上升;二是儲蓄下降的快慢;三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四是相關部門的監管政策。

那麼,面對存款增速放緩、資本約束、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金融監管加強等新形勢和新變化,金融機構(銀行)又該如何進行轉型和創新?

溫彬告訴記者,過去幾年,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環境相對寬鬆,部分金融機構熱衷於發展表外業務、同業業務、通道業務,雖然經營業績不錯,但導致「脫實向虛」問題日益突出,金融潛在風險上升。隨著銀行內外部經營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銀行亟待加快戰略調整和轉型。

一是回歸本源。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聚焦區域、行業、客戶,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做好專業化、精細化服務,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創新。在組織創新方面,推動信用卡、資產管理、直銷銀行等領域設立子公司,提高專業化經營水平。在業務模式方面,積極探索投貸聯動等,加大對「雙創」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三是用好科技。要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更好地做好行業和客戶的風險管理。

「雖然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發展將成為未來趨勢,但必然將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要提前謀劃,未雨綢繆,做好準備。」周景彤告訴本報記者,銀行存款儲蓄下降是一種客觀規律,不可改變,商業銀行需要適應趨勢發展,提早做好準備,如負債結構要多元化,要通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補充銀行的資本和負債。

與此同時,要走輕型化的發展道路,儘可能降低存款和貸款等傳統業務,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在整個銀行營收中的比重。

儲蓄存款下降對商業銀行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將給商業銀行、實體經濟、金融監管以及金融改革帶來哪些影響?為了回答上述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永森。

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帶來多重影響

中國經濟時報:從宏觀層面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銀行來說是喜是憂?

李永森:從經濟結構大的變化和趨勢來看,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商業銀行而言有兩面性。正面的作用是將促進商業銀行順應趨勢變化,對自身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力度發展和資本市場連接方面的業務,如基金託管業務等。

直接融資比重逐步提升是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結構也必須要有新的變化,需要進行相應的業務創新。同時,要做好業務流程的管理,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讓商業銀行能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境外商業銀行的不斷進入將加劇市場競爭。與國內商業銀行相比,境外商業銀行於資本市場的業務和利潤貢獻率遠遠高於境內商業銀行,業務結構也更為優化。此時,我國商業銀行在儲蓄存款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及時調整業務結構,有利於提高自身競爭力,迎接未來金融開放的進程。

當然,面臨的挑戰還是轉型壓力較大。雖然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正成為一種趨勢,但當前一些商業銀行並沒有真正把壓力變成完善自身發展的動力,還固守存貸業務等傳統業務,再加上前幾年表外業務的粗放式增長,在當前面臨規範的監管環境下,銀行既要調整業務構成,又要在新的監管環境下規範運作,壓力較大。而且,當儲蓄存款這種核心負債出現下降或增速放緩時,其他業務能否及時補上,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李永森:從數據來看,當前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有所下降只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整個銀行存款並沒有下降。但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下降仍然傳遞出一個信號——資金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向。

那麼,錢到哪兒去了?無非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從消費市場來看,此時並不是消費的高峰期,消費不是主要因素。從投資市場來看,資金需要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機會,包括各種能獲得收益的市場,如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投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基金市場,甚至一些商品市場等。

從現實情況來看,債券市場當前不會成為居民選擇投資的主要方向。而基金市場大的流向則是貨幣市場基金,相較而言,其流動性更強,收益率更可觀。所以,未來各種類型的基金會分流一部分居民儲蓄存款,且會成為更容易被居民接受的投資方式。其它類型的基金,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成為居民投資的選擇,如股票市場基金以及和其相關的基金。當股票市場活躍時,相應的基金也會更活躍、規模更大、發展更快。

上述這些投資方向能否真正和實體經濟聯繫起來?

從股票市場來看,近期股票市場融資並沒有發生太大增長和(港股87.45 -1.07%)變化,所以無法判斷這些資金從銀行出來後是否進入了股票市場。即便資金進入了股票市場,可能會在股票二級市場停留,推動股份上漲。但只要上市公司沒有通過股票市場發行新的股票,說明資金實際上也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從債券市場來看,企業債券今年以來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即便有部分資金進入到了市場,如果企業發行了債券,則資金進入了實體經濟;如果沒有發行債券,則說明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總體來看,資金出了銀行,可能有一部分進入了實體經濟,但還有一部分則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因為上述市場沒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金融監管需要更高水平

中國經濟時報:如果銀行儲蓄存款增速持續下降,將給貨幣政策和監管部門帶來哪些挑戰?

李永森:目前,貨幣供應量總體平穩,貨幣政策主要是進行總量調控,因此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但從監管層面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資金流出,一定會給監管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因為金融的行為發生了變化,監管自然要隨之變化,對監管的要求更高。

資金出了銀行,流向到哪兒去,監管的觸角就要跟到哪兒去。流出的資金是否符合監管要求,對金融安全是否有影響,需要監管部門有新的監管手段、措施和技術對其進行相應的監管。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貨幣存量規模非常大,貨幣一旦不在銀行,一定會尋找出路,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如果進入實體經濟,則符合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如果進入炒作或投機等領域,相應市場的價格將會出現巨大的波動,這就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在事前看到資金的流向和規模,又能夠在市場出現異常變化時,適時根據監管規則進行相應監管。這實際上對監管部門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市場化改革將是金融改革的重點

中國經濟時報:從理性、發展的角度來看,銀行儲蓄存款增速下降對金融改革有哪些好處?是否會加速銀行業的重新洗牌,優化經營生態,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打下基礎?

李永森:從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來看,發展直接融資是大的趨勢。金融改革對內是市場化改革,對外是金融開放。對內的市場化改革實際上是要求發展市場,為直接融資的發展提供好的環境。其中,市場化改革,主要是價格的市場化以及金融機構的商業化改革。

當前,我國大的金融機構的非商業特徵依然較為明顯,存在一定的行政色彩,有的時候市場行為不完全以商業化為準則。所以,在未來的金融改革中,金融機構要向商業化方向發展。要讓商業銀行真正以商業化特徵來指導自身行為,這有利於金融市場化改革。因為,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金融機構的商業化、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另外,還有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在未來也都要持續性推進。

版權聲明:本平台除發布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有區塊鏈&物聯網項目及相關消息請與我們聯繫!

健康薦讀

區塊鏈丨物聯網

微信ID:qklwl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聯網區塊鏈 的精彩文章:

看懂這5個逆向思維小故事,你的人生肯定柳暗花明!
嘉楠耘智申請赴港IPO 中國芯有望借區塊鏈彎道超車

TAG:物聯網區塊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