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關於修行的一些秘密

南懷瑾老師:關於修行的一些秘密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醫熬藥有用陰陽水,這陰陽水有很多種,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來煎藥。還有用無根水,那就是接下來的雨水。講究茶道的,用什麼水來泡茶,也是大有學問。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藥,要用露水來熬才有藥效。漢武帝為了自己煉丹藥,用了國家經費建了一個承露台,是一個很高的台,台上有個柱頭,柱頭上塑一個人,手中拿一個盤,用來接露水。

甘露並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諸佛菩薩有,我們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禪定到了某個程度才嘗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與天地交通,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時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種甘甜的液體,從頭頂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來。這正如朱熹的話「為有源頭活水來」。密宗所謂的灌頂,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頂。到了這個境界,頭頂就隨時是清涼的,乃至有種快活感覺貫通全身。

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乾乾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難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頂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話「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態,只顧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縱然你偶爾得了一點清涼境界,也是不算數的。要大慈大悲無量功德圓滿了,才能到那個境界。

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無根水,甘是形容微帶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得禪定的人說,是得到諸佛菩薩的甘露灌頂,也可以說自己為自己灌頂,自己的口水都是帶甘味的。到了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飲食,因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脫,煩惱少了。即使心中故意想著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煩惱。但是雖然解脫了煩惱,可是離解脫生死還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訴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還不算是解脫,了生死。這只是定力功夫夠了,能解脫分段生死,還沒能解脫變易生死。

道家所謂的上竅,現在醫學上叫間腦。間腦的作用,在醫學還是個謎。現在醫學正在研究人為什麼有五通,有神通有靈感,都是那些間腦的作用。間腦就是那麼一點點大的白漿,死的時候就硬化了,活著的人才有。這個東西是很奇怪的東西,所謂金津玉液,醍醐灌頂,就是間腦下面腦下垂體的荷爾蒙。我們人的腦十二對神經,雷達一樣向外面伸,間腦等於這個雷達中心,所以人會有神通與這一部分的關係很大。

你們年輕人不懂,乾脆給你們講了吧!雖然講了叫做泄漏天機,也不管啦。「太陰真水生於午」就是講,下面陽氣衝上來陽到了極點,陽極就陰生,所以精神不夠了就要睡,陰生就是「太陰真水」,是腦下垂體的荷爾蒙,那是「真水生於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雖然不是太陰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還丹是你陽氣衝到腦,就是佛家講頭頂發清涼、得輕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頂」,陽氣發動,陽極陰生變成太陰,地氣悶極了上升碰到冷空氣,結合變雨下來。

譬如夏天的天氣悶得連草都不動,一點氣流都不動,悶極了,地心的蒸汽上來,一衝到上面剛好碰到虛空中有冷氣團,冷熱一結合,下降就變成雨了。修道也是這樣,這個甘露下降時,自己自然會「吸、舐、撮、閉」,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我們一般練氣功做瑜珈術,學密宗道家,「吸」是自然有吸氣的作用。我們的鼻子,渾身的毛孔,也有這個作用,好像永遠在吸氣,把天地之氣吸向裡面。上面那個境界也在吸天地的精華。

「舐」,這個舐就很妙了,道家叫做「無上之密」,過去在道家是不傳的,現在我都公開講。我們當年磕頭求呀,求得好痛苦,學了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打坐時,舌抵上顎,這個時候舌頭正立起來,在較後位置有個小舌頭、喉管這裡,就封鎖了。鼻子也直接給他封鎖,自然抵住了,這是講氣脈通了。所以氣脈通了沒有,一看他的體形,由這一點就看出來了。「撮閉」就是前陰後陰收攏來,閉掉了精門。假使是生過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紀大的,這個時候返老還童,變成少女一樣,自然撮閉。

所以奇怪就在這裡,是你身體這個生命,到那個時候都自然會動起來,自然曉得吸,自然曉得舐。口在這裡開了,吃天地的東西,下面自然湊攏來了,前面自然就關閉了。男女都一樣,自然的,不要你指揮它,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

修道是「下閉則稱無」,下面關閉了,精氣神不漏,不向下走了,叫做「無」。不是沒有,而是空靈了,還歸於空無。實際上「下閉則稱無」,就是下面完全無漏,頂門重新開了。「上有神明居」,從頂上開始,老實講學密宗的人,到了這個境界,才真正叫做灌頂,不是像現在鈴子搖一搖,拿個瓶子裝水倒一倒,就算灌頂。天主教叫洗禮,這都是同一個系統下來的。這個時候是入定的境界,豈止光明,而且霞光萬道。不到那個境界不要去幻想,幻想不但沒有霞光萬道,反而是神經萬年。換一句話說,是頂門的脈打開了,這就是氣脈問題。我們說任督二脈、三脈七輪都打開了,就是到了這一步的境界,這個時候肉體上是氣住脈停的現象。

如果照道家養生的修鍊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三花即是「精」「氣」「神」,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百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天一之水,從乾宮而出,原是太陽真火」,從上面來到下面,原來是太陽真火。「地二之火,從坤宮而出,原是太陰真水」,所以修密宗拙火要修到下面發動,從坤宮來。所謂灌頂,金液還丹,玉液還丹,頂輪脈打通就能夠降下來。「直到一返一還」,上面甘露下降,下面真陽元氣發動了,也就是三昧真火發動了,最後 「方得以水歸水,以火歸火,復其原初本體」。這個時候可以不飲不食了,不吃東西沒有關係,裡頭所謂自有源頭活水來,不喝水也沒有關係,中宮的元氣永遠充滿。這個就是原初本體,也就是情來歸性,真正定的境界。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個水一個火。火是打坐熱能發動,密宗講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動起來,在顯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頂甘露來了,佛經上就叫做「醍醐灌頂」「後天水火,雖分二物」,這個叫後天的水火,雖然分成兩樣東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離既已復為乾坤,即此便是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這個時候,返本還元了,總而言之講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歸到清凈,身心氣脈起了變化。

我們真正一念不生全體現,氣脈完全打通的時候,乾中的「真炁流布」,當然神光煥發,身體上坤卦收攏來,氣向內走了。講句老實話,只要你做到了就是神仙,做不到就神顛了。所以修道要小心,搞不好就神經了,神通跟神經兩個是鄰居。

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中真炁流布」,一路下來,玉液還丹,在佛家來說就是真正的秘密灌頂。那不得了,玉液還丹了,甘露是真炁,流布全身,那是真的。「坤乃順而承之」,裡頭自然吸了。「一點元神,絪縕化醇」,到頂以後又下來,這個時候入定了,酒醉了一樣,老母雞抱小雞一樣,動都懶得動,溫暖得很。假使外面大雪下到你身上,都堆不起來,因為三昧真氣來了;但是棉被把你包起來,也不覺得熱。

「絪縕」,好像做燜鍋飯,飯快要煮熟了,氣燜在裡頭,那個現象就叫絪縕。「化醇」,身體內部百脈都在變化,丘長春《青天歌》上有,「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就是這個境界。不過「絪縕」境界他這裡沒有講清楚,這個時候下來這一點元神不是有相的,他是形容。如果你說打坐到了這個境界,一點亮光又黃又亮在肚臍中間,你又錯了,學佛的叫做著相,修道這樣也不對。你說沒有這個現象嗎?他確有這個現象,所以難在這個地方,這就要智慧了。

「韞養在中黃土釜」,就在中宮這裡,「中黃土釜」里,這個神氣是兩個連環圈,道家是用個葫蘆表示,葫蘆兩層,中間縮進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寶盒,蓮台也是雙層,這個身體也是雙層,就像葫蘆一樣。所以「中黃土釜」,脾胃屬於土,「釜」就是飯鍋、爐鼎,有些道書也叫做「中黃神室」,這個時候中黃神室充滿,但是不是肚子大啊! 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變得大大的,打坐又彎腰,以為是工夫,我叫這個是蝦米包西瓜。有些畫上的神仙是那樣,因為畫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黃神室充滿,腰圍一定細了,不管你怎麼胖,這是必然的。

「故曰」,所以說,「坤靜而翕」,就收吸進來,「為道舍廬」,外面六根不動一念不生,情來歸性,身體內部氣脈打通了。到了這一步是明心見性境界,氣脈一定通,氣脈不通不會明心見性。這個時候,「青天莫起浮雲障」,所以自然有這藍天之相,境界裡頭自己看到萬里無雲,不用抬起眼睛看,就是閉著眼睛也是一樣。但是你不要認為得了道,還早得很,這還只是基礎呢。

像真正修密宗的人大多都經歷了幾十年種種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難。現在有些學密宗的人,學了一點點,叫人家灌了一下頂,就以為是學密宗了。我就笑他們,拿水灑一灑就叫灌頂嗎?要想真正灌頂,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個程度才行,到那時候,諸佛菩薩自然給你灌頂!我可以明白的給你們講,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頂」的程度,灌頂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頂是在快要成佛的時候,那是十地菩薩以上的灌頂位(或者叫灌頂地)法王子,再一個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時的灌頂才是真正的灌頂。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我說參同契》《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附:佛的秘密——如何數呼吸?為何數呼吸?

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總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風大,就是呼吸往來的氣。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死亡,所以氣最重要。念頭與呼吸有很大的關係;思想越散亂,呼吸就越亂;思想細了,呼吸也跟著細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時,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調不好息,談不到得定;也談不到止觀的止;充其量,只不過有一點影子而已。打坐後身體變好,並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靜坐中,無形中在調息,氣息變細了,身體便轉好一點,如果我們把意志專一起來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證果成阿羅漢,再到成佛,不論大小乘,都不離這個安般法門。……借著鍊氣修氣,最容易達到這個目標。鍊氣只是初步,因為真息並不是氣,這個初步的方法,等於靠火柴來點燃一個東西,使它燃燒。所以密宗稱之為「燃法」,是靠我們後天的呼吸,來點燃與生俱來,本有的原「炁」,使其發揮功能。

——《如何修證佛法》

我提出來釋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輩子只教兩個法門最重要:一個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個是不凈觀白骨觀……

我們普通活了幾十年,只曉得白天活著,夜裡睡覺,誰來管過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遠在呼吸,可是你沒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氣兩個不配合,它兩條路分開走了。尤其我們在注意一件事的時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拚命注意事情。有時看到一個人,一件事情,哎喲,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個很高興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氣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氣配合為一的時候,你才懂得中醫,你才曉得身體十二經脈的變化,以及一切的變化,那時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對於氣的認識很重要。

思想來不知所從來,去不知所從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給你拉回來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們這個鼻子的呼吸往來,你平時也沒有特別注意,現在坐起來什麼都不管,能夠聽得見呼吸更好,聽不見你也會感覺得到,感覺一進一出。你感覺第一下,感覺第二下,思想跑開了,你就曉得兩個分開了,趕快把它拉回來,所以道家又叫這個男女結合,陰陽雙修,等於女人跟男人配合連在一起。道家說陰陽配合中間有一個媒婆叫「黃婆」,就是「意」,你那個意識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來有來往嘛。一上座什麼都不管,意識只注意這個呼吸,思想就與它結合在一起,不亂跑了,方法很簡單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訴你「數」。怎麼數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進來。一進一出叫一息,你數一;再來一進一出,數二;再來一進一出,數三;記這個數字。如果呼吸一進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還有個方法,不數下去了;再呼吸一進一出數九,再一進一出數八,倒回去數。

如果呼吸一進一出數到三,中間想別的了,不算數,重新來過。再數呼吸一進一出數一。如果數到六,又有別的思想岔過來,不算數,再來從一數起,這叫數息的法門。可是你想想看,我們的呼吸本來天性一進一出,本來有的,對不對?同時我們還有一個作用,感覺到自己有沒有注意呼吸。哎呀,不對了,它又亂想了。這一心就有三個作用。……

先了解這樣叫數息。一共六個要點:一數息,二隨息,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觀,沒有講觀息。止、觀、還、凈。其實,應該說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凈息。可是把下面這幾個息字拿掉,反而解釋不清了。

佛有個秘密的吩咐,當你要數息的時候,譬如鼻子氣進來出去數一,在你們的觀念里,在哪個時候計數呢?人的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進來的時候計「一」,那是做氣功,不是修道。佛告訴你真正修道是數出息,注意出息,這個秘密重點我告訴你了。

佛講的秘密,大家看經典不注意,我就看出來了,當時對佛磕頭,你總算吩咐後代的人了;可是後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沒有辦法了。

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麼數?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裡頭生瘤、生癌啊,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先試—分鐘再說。

這不是講理論,自己試試看,不—定盤腿,任何姿勢幫可以。呼吸本來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跟著呼吸自然走,一切煩惱痛苦,一切病痛、業障,呼出去就沒有了。呼出去再進來的那個是乾淨的,到你裡面又變髒了,氧氣進來變碳氣,接著碳氣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沒有了。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訂閱我們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我說參同契-納甲的法則
南懷瑾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投資理念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