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收藏》雜誌

以專業積累為大家推送新鮮、有趣、有用的獨到資訊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黑。遠山眉黛,浩瀚夜空。運墨而五色生。

黑色,中國的正統色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黑,火所熏之色也。」中華民族對於黑色的審美,已經達到了精神崇尚的境界,從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到水墨書法、陶瓷黑釉的產生,以及歷朝上玄下纁最高的冕服(玄即黑色代表天,纁色代表地),漢文化都潛心於表達黑色之美。

黑釉瓷器由青釉瓷器演變而來。最早的黑釉瓷出現在東漢中晚期的東南窯場,此時黑釉並不穩定,與青瓷同窯燒制,含鐵量約為4%~5%,所以是否定義為黑釉器還是含鐵量偏高的青瓷器,仍可商榷。兩晉開始出現真正的黑瓷,浙江西部的德清窯在東晉時期燒制的黑釉器釉面滋潤光澤,色黑如漆,幾可與漆器媲美。此時釉料中含鐵量為8%左右,大大超過青釉器含鐵量,可見已經正式形成黑釉專用配方。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東晉德清窯黑釉唾壺

南北朝時期黑釉燒制技術傳入北方,河北、河南一些窯場開始燒制黑釉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中所出土的黑釉瓷器就應該是當時河北地方窯口所燒制的。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唐黃堡窯黑釉剔花填白花卉紋執壺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五代耀州窯黑釉執壺

進入隋唐以後,黑釉器在北方各窯場大行其道,陝西黃堡窯、山西渾源窯以及河北、河南的許多窯場均開始批量燒制黑釉器,四川地區的邛窯、成都窯均有唐代黑釉瓷標本發現。而在南方,黑釉器燒制技術經由婺州窯、甌窯而南下,影響了福建東南一帶的窯場,在閩北、閩東均出現燒制黑釉器的古瓷窯。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唐長沙窯黑釉橫柄壺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唐長沙窯黑釉橫柄壺 模印「張家注子」銘款

兩宋和夏遼金時代,黑釉瓷迎來了發展高峰,各主要黑釉瓷窯場均湧現出大量精美的作品。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窯場是北方的磁州窯及磁州窯系,南方的建窯和吉州窯。而最具有風情特色的是西夏黑釉瓷器。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北宋耀州窯黑釉執壺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宋代白覆輪黑釉折沿爐

磁州窯始於隋唐,有兩處主要窯區,一處在觀台鎮,一處在彭城鎮。磁州窯是宋金時北方最為龐大且燒制瓷器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窯場,主要供給民間日用瓷市場,暫未發現有皇家貢器。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金磁州窯系黑釉剔花酒罈

磁州窯系則包括了燒制磁州窯類型瓷器的幾處重要窯場,如河南鶴壁窯、扒村窯、當陽峪窯,山西北部地區的渾源窯、大同窯等。

宋金磁州窯系黑釉瓷主要產品有各類黑釉剔花、黑釉刻花、黑釉貼花、黑釉瀝粉出筋和黑釉油滴瓷器等。

磁州窯黑釉剔花器通常形體碩大,過釉待釉層稍干後直接剔去部分釉面而形成花紋,立體感強,極具視覺衝擊效果。刻花器中有許多精彩之作,保留下大量的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生動活潑而富於情趣。黑釉油滴與南方建盞有異曲同工之妙,黑底色襯銀白色或赭紅色之油滴斑點,變化萬千。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金磁州窯系黑釉鐵繡花加剔刻紋玉壺春瓶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金代黑釉油滴碗(側視)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金代黑釉油滴碗(俯視)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金代山西窯口黑釉鷓鴣斑托盞

西夏是北宋時期党項人建立的割據政權,全盛時期其版圖南至青海湖、東接黃河西岸、北達外蒙古,西抵嘉峪關外,是當時與宋、遼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過去對西夏瓷器的認識僅為寧夏銀川附近的靈武窯(包括磁窯堡窯和回民巷窯),近年來隨著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斷展開,已經發現了其他一些生產西夏陶瓷器的地域,如銀川西郊缸瓷井、甘肅武威、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等,此外在接近外蒙古邊界地域也發現有古瓷窯痕迹。這些發現充分證明,西夏的手工業特別是制瓷業也是十分發達的。研究西夏文化的著名學者史金波先生在他的《西夏社會》一書中這樣描述西夏瓷器:「瓷窯堡所出瓷器表明,這裡的瓷器沒有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是突然興盛起來的。其原因應是西夏僱傭了熟悉制瓷的漢族匠人,直接利用了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制瓷技術,使西夏制瓷業一步到位,達到當時的最高水平……表現出西夏文化與中原文化、技術的密切交流。」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西夏黑釉剔花人面梅瓶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西夏磁州窯系黑釉刻花梅瓶 (編者註:可能為金代山西窯場)

入元以後,隨著社會文化大環境的變化,黑釉瓷器生產逐漸式微,南方窯口基本停燒,而北方除一些大的窯口還在維持一定規模的生產之外,其他窯口紛紛停產或轉產,黑釉器不復當年之風光。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元魯山窯黑釉貼花罐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元山西窯口黑釉剔花填白彩吐嚕瓶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元山西窯口黑釉油滴雙系罐

明清以後,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彩繪瓷佔據了主導地位,黑釉則完全演變成彩繪瓷的陪襯,如清代的黑地彩繪瓷、黑地素三彩等。作為一個單獨的瓷品,黑釉器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明永樂黑釉雙耳帶銘爐 景德鎮考古所發掘品

※ 本文根據廣州 / 樓鋼《點漆未能繩純黑——黑釉瓷的發展演變與鑒賞》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2015年《收藏》03月刊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掃描識別上方二維碼

可直接在收藏微店訂閱2018年《收藏》雜誌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楊柳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郵件至

libin@artyfun.com

玄色之妙Ⅰ:黑釉瓷的發展演變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許欽松憶關山月|一定要去台灣做梅花畫展
馬科斯新作《士林典藏》|探討文房木作小件的典範價值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