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IBM和Oracle 是小丑

IBM和Oracle 是小丑

作者:Charles Fitzgerald是戰略諮詢公司Platformonomics, LLC的總經理,曾供職於微軟、Mozy和VMware。

在《抽絲剝繭話CAPEX》系列的前兩期(2017年和2018年)中,我們已分析了三大超大規模公共雲背後的資本支出(CAPEX)。現在,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常常告訴我們它們也屬於這個陣營的兩家公司:IBM和Oracle。雖然我之前撰文介紹過IBM和Oracle的CAPEX支出,但在本文中我們將系統性地分析這兩家公司的投入,將它們與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進行一番比較。因為不像廠商的市場營銷,CAPEX不會說謊。

雲基礎設施方面的CAPEX支出既是表明在超大規模雲領域競爭能力的一個主要指標,又是證實客戶成功的一個參考標準。在雲計算領域,看一家廠商有沒有說給錢就給錢(兌現承諾),最終取決於CAPEX,因為即便磨破了嘴皮子也無法用魔法使數據中心出現,或者往數據中心裏面塞滿數百萬台伺服器。

與之前的分析(http://www.platformonomics.com/2017/04/follow-the-capex-cloud-table-stakes/)一樣,本文旨在找出公司開始在雲基礎設施方面進行重大投入的一個拐點(inflection point),了解其運行軌跡和累積投入。

IBM

可惜,IBM的CAPEX支出不是我們預計一家增長快速(或甚至一般)的超大規模公共雲應有的那種情況。沒有正面的拐點,有的只是長期下滑。IBM的現金流量表上哪裡體現了龐大的數據中心,更用不說跨洋電纜了?在雲時代,無論從絕對值來看還是從相對值來看,IBM的CAPEX都在縮小。就連IBM的總收入自2011年以來也幾乎直線下降近了280億美元(與今天的Adobe、英偉達和Salesforce的年收入總和大致相當),但IBM的CAPEX支出驟降得還要猛。

在沒有任何明顯的上升拐點的情況下,很難對IBM在雲方面的累積CAPEX支出作任何估計,這無異於說IBM甚至還沒有開始競爭。2014年宣布的為期多年的12億美元CAPEX可能確實是個真實的數字,儘管IBM一向以來喜歡宣布空洞的「數十億美元」CAPEX。套用《王牌大賤諜》中的人物2號的話來形容雲行業:「這年頭十億美元根本不是什麼大金額。

Oracle

Oracle的財年到5月結束,所以它的年度支出標準化為開始於3月、結束於次月2月的財年。與本次分析中的其他雲公司相比,Oracle把下一年兩個月的支出計入進來。至於這個小小的優勢帶來怎樣的成效,敬請關注。

Oracle的圖表比IBM好得多。正如我們對雲提供商預料的那樣,此圖往右上升,2014年出現了一個清晰可辨的拐點,即使對整個雲市場來說有點晚。這是一種極其準確的方式,以便搞清楚Oracle何時開始重視雲,而不是試圖搞清楚在過去十年的年度OpenWorld大會上宣稱的東西哪些受到重視。

雖然這裡有一些CAPEX是用於多宗SaaS收購,但Oracle在雲CAPEX方面的累計支出似乎約為35億美元。然而,這個數字僅相當於三大公共雲各自在一個季度的支出。

想進入第一陣營

現在不妨分析一下我們的這兩個挑戰者與超大規模雲相比情況怎樣(事先警告:情況不妙):

我們看到,IBM的CAPEX慢慢縮減,就像這家公司本身萎縮一樣。早在雲計算時代之前,IBM就一直在CAPEX方面投入巨資(鼎盛時期一年高達70億美元),所以我們不能假設支出的絕對量會用於雲計算方面。2012年和2013年,三巨頭的CAPEX支出都超過了IBM。為了抵制我們從其他所有雲提供商身上看到的CAPEX方面的上拉,IBM索性沒參與超大規模雲之間的遊戲。

你可能誤以為是x軸的那條紅線是Oracle的CAPEX支出。雖然Oracle在過去的幾年終於從x軸分離出來,但它仍然是其中支出最小的一家公司。2017年,亞馬遜、谷歌和微軟在CAPEX方面的投入各自超過Oracle有史以來的總投入。

雖然三巨頭已共同趨於將收入的12%左右投入到CAPEX,但弔詭的是IBM和Oracle很相似,僅維持在4.8%。將Oracle與微軟進行比較饒有意思,因為這兩家公司在本世紀初都是輕資產軟體公司。在2005年之前,它們都有類似的CAPEX/收入比,2005年微軟開始將軟體裝入到數據中心大小的設備中。

說說奇特思維

對於CAPEX支出較低的一個解釋,尤其是Oracle提出的一個解釋是,它們的技術堆棧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好得多,因此它們不必在CAPEX方面有一樣多的投入。Oracle的聯席首席執行官馬克?赫德(Mark Hurd)說:

「我們不想參與這場資本支出討論。哪家的CAPEX最多哪家勝出,這個論點值得探討。如果我的計算機速度快兩倍,就不需要一樣多的數據中心。如果我可以加快資料庫的速度,也許只需要四分之一的數據中心。關於技術如何驅動這方面我可以不斷聊下去。」

AWS的詹姆斯?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完全駁斥了這個觀點(http://perspectives.mvdirona.com/2017/04/how-many-data-centers-needed-world-wide/):

IT外媒The Register比我更冷嘲熱諷地概述了這種對決(https://www.theregister.co.uk/2017/04/20/aws_mark_hurd_cloud/):

但對於Oracle而言更令人擔憂的是,它似乎不知道當它自認為在誇讚其雲規模多龐大時,實際上表明了它落在後面有多遠。每周部署數十個機架聽起來不錯,但是你要認識到超大規模雲每周部署的機架要多幾個數量級。這種數據只是進一步證實了Oracle一周比一周落後,差距越來越大。

最後階段

正如我不斷重複的那樣,CAPEX既是與雲巨頭過招的先決條件,又是證實客戶成功的參考標準。IBM和Oracle的雲基礎設施CAPEX比亞馬遜、谷歌和微軟都要少數百億美元。Oracle的開支至少在增長,但它的支出不足以跟上步伐,更不用說有一絲希望迎頭趕上三大巨頭的基礎設施。

IBM和Oracle(與許多供應商一樣)都很難針對其雲業務的不同部分進行同類比較,但我們可以從它們聲稱的增長率得出一些結論。在2018年第一季度,IBM聲稱其最廣泛的雲業務(包括SaaS收入和硬體,即所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增長了22%,而其「X即服務」雲業務增長了25%(這不到其「非云云業務」的一半)。Oracle聲稱其整體雲業務增長了32%(同樣有許多SaaS產品),IaaS和PaaS表現稍為疲軟,增長28%。相比之下,2018年第一季度,AWS和微軟Azure分別增長了48%和89%(谷歌沒有報告增長率,也沒有把谷歌雲平台收入單列出來)。亞馬遜和微軟在龐大得多的收入基礎這方面的增長速度都要比IBM或Oracle快得多。考慮到CAPEX投入少得多,加上收入基礎至少小一個數量級,收入增長率遠不如三巨頭,所以IBM或Oracle幾乎不可能與超大規模雲供應商真正一較高下。

也許它們甘心於與雲市場的小玩家同台競技,但對IBM和Oracle來說問題在於,雲在蠶食它們現有的業務。雲已蠶食了伺服器業務,現在開始兇猛地蠶食軟體基礎設施,包括資料庫,這可是這些公司的搖錢樹、現金牛。多年來,IBM每個季度都在上演收入劇減的一幕。Oracle動輒指出亞馬遜在Oracle資料庫上運行電子商務業務,外面還有另外好多傳統Oracle客戶。但是,購買Oracle資料庫的新客戶並不是很多。最近一個季度,新的軟體許可證收入降到了總收入的14%,而且這個數字在繼續下降。務必要清楚這一點:Amazon.com擺脫Oracle(亞馬遜正在這方面下苦工夫)後,會向全世界表明如何做到這一點(即擺脫Oracle)。AWS已經有一項針對Oracle及其他資料庫的遷移服務,一派火紅。換掉資料庫系統及/或將其轉移到Oracle雲的需求只會變得更突出。

IBM和Oracle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原本粘性強、利潤高的平台業務在遭到侵蝕;它們的客戶正遷移到其他雲平台。這兩家公司都收購了眾多SaaS應用軟體,此舉將增強它們在雲行業的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但是與這些應用軟體有關的平台影響力卻幾乎沒有(而平台影響力=利潤!!!)。與此同時,各大雲將利用各自的平台,從基礎設施層往上移動,從整體IT支出(即IBM和Oracle的客戶群)中奪取更大的份額。

眼下,IBM對於面臨的困境有著比Oracle更清醒的自我認識(也許這就是為什麼IBM沒有進行任何增量的CAPEX投入,因為它知道自己無法贏得這場比賽)。我之前就對IBM在雲時代的前景表示過一些懷疑(http://www.platformonomics.com/2013/03/ibm-how-much-longer-do-the-good-times-last/)。在令人尷尬地宣稱自己比AWS還龐大(這進一步證明了IBM並不真正了解主機託管和雲之間的差異)後,IBM基本上改而在其他方面誇下荒謬的海口(Watson很有可能成為科技行業歷史上最「言過其實」的反面例子;現在輪到區塊鏈,IBM試圖利用區塊鏈將人類從即將到來、切實存在的番茄溯源危機中拯救出來,眼下轉向了量子計算這個方面)。在21世紀,IBM講故事的本領一向勝過交付技術的本領。它仍然以類似Watson的那種虛張聲勢,向華爾街拋出可笑的說法,以表明「它儼然是領先的企業雲提供商」,但那似乎充其量只是半心半意。IBM在雲方面的最大投入似乎是「說服」(也許是用金錢來誘惑)某家專業調研公司(https://www.srgresearch.com/articles/cloud-growth-rate-increased-again-q1-amazon-maintains-market-share-dominance)將雲定義為雲以及IBM開展的一切業務(「私有託管雲」),那樣好讓IBM可以聲稱自己是躋身「四巨頭」的雲提供商(調研公司Synergy的數字很荒謬,不過容我改日撰文細述。)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IBM存在產品問題和客戶問題。產品問題是,它再也無法搞出頗有競爭力的技術。正如Gartner(https://www.gartner.com/doc/3875999)精闢地指出:「綜觀其在雲IaaS業務領域的發展史,IBM一再遇到了技術上的挑戰,這對產品上市時間帶來了負面影響。」而IBM的客戶問題是眼下這些客戶又是哪些:那就是被顛覆者。

正如老話所說,你可能不會因購買IBM產品而被解僱,但如果你處在技術很重要的行業,那麼如果購買IBM產品,你僱主停業倒閉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Oracle總算明白了雲構成的威脅,並積極回應,但對其前景似乎還沒有切合實際的看法。它的傳統招術就是專門找新市場的領頭羊打口水仗,如果它實際上沒有花錢來打造一個雲來加強籌碼,這一招不管用。Oracle不存在IBM的產品開發問題。它在往西雅圖的員工身上投入巨資,而且像銀行那樣,讓每個員工都成為副總裁。但它遠遠落後,需要花數百億美元才能擁有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全球雲基礎設施,而且存在比IBM嚴重得多的客戶問題:客戶討厭它。

沒人希望沒必要地加大對Oracle的依賴(而擁抱雲將供應商依賴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Oracle在銷售方面一直非常強勢,它在雲市場拚命追趕的勁頭似乎達到了新的高度。Gartner在其他方面對Oracle的雲計劃持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樂觀態度,它稱:「Oracle有時採用高壓銷售策略來銷售其雲IaaS產品,包括軟體審計,或者揚言如果客戶選擇另一家雲提供商,就會大幅提高資料庫許可成本。」由於該公司在雲市場的野心與現實相衝突,所有現有的Oracle客戶面臨的風險是,為了維持收入,這家公司會更不遺餘力地從非雲客戶群身上撈錢。如果你認為現在Oracle的維護費用和審計很糟,不妨再等等,等到它開始對客戶實行水刑(或者可能它已經在這麼做了?),就會發現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一言以蔽之,感謝IBM和Oracle角逐雲市場。

雲頭條編譯、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頭條 的精彩文章:

數博會幹貨:圖解華為雲的「普惠 AI」
紅帽:前兩大單來自 OpenShift,第三、四來自 OpenStack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