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切勿草率依止上師,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

切勿草率依止上師,要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既然親近善知識相當重要,那一個人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一定要觀察,否則,連認都不認識就去依止,末法時代是非常危險的。

我就遇到過有些人,聽到一個上師的名字就去灌頂,我問:「那個上師你認識嗎?」「不認識,但他們都去,我也去。灌了好多頂哦,很開心,太殊勝了,上師太好了!」「這個上師有什麼功德?」「反正我感覺他很慈悲,一看他的臉就特別喜歡。」——他覺得這就是上師的法相,這是十分草率的。

要依止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

如今正值五濁惡世,眾多續部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雖說難以尋覓,但我們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師。

一、相續清凈:

從來沒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備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寶講過,也要具有圓滿的居士戒。假如連一條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當今末法時代,即使他無法一一護持極細微的菩薩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與解脫不相違的戒條也一定要守護。

二、廣聞博學:

上師如果孤陋寡聞,什麼都不懂,連經續的名字也說不上來,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曉顯宗各大經典、密宗各大續部,以及後來諸位大德的教言論典。比如顯宗的五部大論,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不同續部的教言修法,至少這些應該要懂。

三、具大悲心:

對無邊眾生要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不能光是對親朋好友非常愛護,要什麼就給什麼;對關係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這樣,不要說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連世間的悲憫心、善良人格也沒有。

四、通達顯密:

精通顯宗三藏、密宗四續部[7]的儀軌。此處的「精通」還包括實修,否則,只是口頭上會講理論,自己卻從來沒有實地修持過,這樣也沒辦法引導弟子。

五、現前斷證:

依靠上師教言、經續內容而修持實義,最終自相續斷除了煩惱和障礙,現前了無我的殊勝證悟。退一步說,作為上師,就算沒有證悟空性,最起碼也要能摧毀或壓服煩惱,現證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錯,上師若天天貪著世間八法,精進、超勝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別可笑的事!

六、圓滿四攝:

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

布施:上師利益眾生的方法,就是先要進行財布施和法布施。

愛語:用佛法教理進行開示。有些人認為,所謂的愛語,是弟子愛聽什麼就講什麼,這也不一定。如果弟子嗔心特別大,上師天天給他講打仗的故事,這樣對他也不一定有利。其實,按照《經莊嚴論》的觀點,愛語主要是講跟修行有關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續得以改變,不能對弟子從不關心。當然,世間人所謂的「關心」,要麼是指給他財物,要麼指跟他說好話、常聯繫。但此處的關心並非如此,而是讓弟子行持六度,並將他安置於其中,這對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間行為沒有什麼實義。

共事:上師讓弟子怎麼修,自己也要這麼修。否則,對別人口口聲聲說「你們要修無我、修菩提心,不要懈怠懶惰」,他卻整天睡懶覺,從來也沒想過無我,沒想過可憐眾生,這樣口是心非,一點都不合理。

綜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凈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凈慧碩果豐,四攝鮮花齊爭艷,善緣弟子如蜂聚。」

這是一種詩學的修飾方法,意即上師要具備這些法相:三戒清凈猶如大地,廣聞博學、具大悲心猶如降下的雨水,通達顯密、現前斷證猶如成熟的碩果,圓滿四攝猶如盛開的鮮花,以此就會吸引善緣弟子如蜜蜂般集聚。不然的話,上師大地也沒有,鮮花也沒有,碩果也沒有,蜜蜂會餓死的!

《經莊嚴論》講述的十種法相:

關於所應依止的上師,《經莊嚴論》也有個教證,講了十種法相,如云:「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以前我去五台山時,書夾里就放了這個教言,法王如意寶也經常引用。

這十種功德分別是:

一、調伏:與戒學相應,故諸根調伏,身口意三門的威儀,皆要以正知正念攝持。否則,上師連自己都不調伏,性格特別野蠻粗暴,天天到舞廳去唱歌、跳舞,想調伏弟子是不可能的。

二、寂靜:與定學相應,故內心非常寂靜。就像《毗奈耶經》所講的那些比丘一樣,威儀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三、除惑:與慧學相應,故煩惱寂滅,斷除一切不良行為。

四、德增:上師的功德、證悟應遠遠超勝,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則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對利他毫不懈怠、精進努力。有些上師得到一些身份後,如同已獲得佛果一樣,從此再也不精進了。就像世間有些學生,讀書時特別用功,但工作後得到地位了,就開始懶惰起來了,這樣是不行的。上師為了利益眾生,不能有這種脆弱之心,一定要精進。

六、阿含富:由於多聞,不管是顯宗、密宗,所通達的教理十分豐富。

七、覺真:證悟無我空性,究竟現前真如。

八、善說法:說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聞利養,一心一意為弟子開示正法。當然,悲心深切並不是天天囑咐弟子:「你要好好吃飯,好好穿衣服,好好睡覺啊!每天睡24小時也可以。」而是一定要給他播下解脫的種子,讓他從佛法上得利,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離退減:遠離一切疲厭,恆時勇猛地宣講正法。

尤其是傳講密乘甚深竅訣的上師,必須具備一切續部中所講的下列條件:

一、成熟相續:

要得過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光是得過還不夠,灌頂還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緣全部具足。

二、凈持律儀:

得到灌頂之後,不同續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條根本戒、《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從始至終沒違犯過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續調柔:

煩惱和分別念微弱。否則,煩惱特別深重,分別念層出不窮,整天都胡思亂想,這樣的人不可能當密宗上師。

四、精通密宗:

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續部的意義。不然,何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麼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圓滿:

最好是親自見過本尊;即使沒有親自見,夢境、驗相中也要見過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為主的咒語和驗相,都已盡善盡美。

所以,真正能傳密法或灌頂的上師,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有時候我給大家輔導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別慚愧。我也再三強調過,這只不過是給大家種個善根、接個傳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續中,這些功德不要說全部具足,可以說一個都不具足。且不說密宗上師的資格,就連密宗弟子的資格也沒有,正如《竅訣寶藏論》所形容的[8],弟子法相都不具足還想當上師,簡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脫相續:

現量證悟了萬法皆空的實相,對無我之義有所體會,心中有解脫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

心相續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從來不考慮個人利益。

八、瑣事鮮少:

斷除了對今生世間的貪執。當然,若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從以前高僧大德的傳記中看,他們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瑣事也不叫「瑣事」。

現在有些發心人員,成天抱怨瑣事太多,其實你想一想,倘若這些行為牽涉到利益眾生,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樂,不是為了眾生,而是一直在想 「我早上怎麼吃?中午怎麼吃?晚上怎麼吃」,連晚上做夢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麼吃」,這些都是瑣事,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如果你在食堂為道友發心,那就另當別論了。

九、精進修持:

因為已修了四種厭世心,故對今世的考慮不是很多,唯一是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

十、厭世勸他:

自己現見了輪迴痛苦,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有了這樣的境界後,經常也給別人宣說,勸別人看破世間。像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還有漢地許多大德,他們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時,對世間不會有什麼好感,不像現在有些人一樣充滿信心。他們了知輪迴的一切皆無實義,同時也將自己的境界與他人分享。

十一、攝伏弟子:

以種種善巧方便,不管是語言也好、行為也好,攝受調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現各種各樣的形象來度化眾生。

十二、具有加持:

依照自己上師的言教行持,上師說什麼都全部照做,從來也不敢違背,以此緣起,自相續中具有傳承的加持。有了這樣不可思議的加持,那對弟子講法的力量會完全不同。

以上共講了十二種法相,我們應當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中說:「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凈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倘若你記不住這麼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記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三點:

一、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以大智慧引導弟子入道;

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

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師具足這三項的話,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總之,我們如果要依止上師,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師,事先務必要仔細觀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講的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頂、聽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

所以,對上師在沒有依止之前,首先觀察非常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奘大師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是哪四種情形?
揭秘:震撼世界的一塊墓碑!

TAG:玄奘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