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遠的波希米亞 ——漫談捷克舊事和胡斯戰爭

永遠的波希米亞 ——漫談捷克舊事和胡斯戰爭

原標題:永遠的波希米亞 ——漫談捷克舊事和胡斯戰爭




波希米亞風格向來頗受文青小資、小清新們喜愛。一般來說,這是源自波希米亞的吉普賽人(也稱「羅姆人」)浪跡歐洲時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後來,空虛寂寞的嬉皮士運動將這種波希米亞風發揚光大,形成一種時尚風格。


波希米亞風的核心要義,應該不是淘寶里大花的長裙和層層疊疊的流蘇,而是追求自由、浪漫不羈——

就像看透生死、消極避世的魏晉風士風度,「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更像對殘酷的戰爭、逐利的資本、險惡的人心完全悲觀失望的嬉皮士,嘴裡呼喊「peace and love」,實際上卻是「葯與性」。


波希米亞風的最高境界大概是「我TM管你是誰、愛誰誰」放浪不羈的勁頭,以及喝高了上頭之後兩眼放空、內心迷離的狀態。



當代人眼中的「波西米亞風」


不過在歐洲歷史上,波希米亞無關時尚或服飾,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古羅馬帝國興起之時,在公元4世紀到7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之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古凱爾特人就開始第一波大遷徙,他們的生存空間被野蠻善戰的日耳曼族群擠壓,從藍色的多瑙河、萊茵河遷徙到了高盧,也就是現在的法國。


高盧,源自凱爾特語,「凱爾特人之國」的意思。現在為啥叫法蘭西呢,因為這塊土地在歐洲民族大遷徙中,被日耳曼族群的法蘭克人佔領了,法蘭西就是「法蘭克人之國」的意思。現在,覬爾特族裔已經被趕到了歐洲邊緣,大致分布在英國的蘇格蘭、威爾士,西班牙的巴斯克,以及歐洲盡頭——愛爾蘭。



古凱爾特人是一個由共同語言和文化傳統凝合起來的鬆散族群,以部族形式在歐洲大規模遷移。中世紀之後,一些部落逐漸融合起來,組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當來自北歐的日耳曼族群,經過日德蘭半島,沿著中歐最重要的河流——易北河溯源而上,一路燒殺搶掠,沿岸的凱爾特人或其他部族要麼遷徙逃亡,要麼舉族歸附,要麼被屠戮殆盡。只有在易北河上游,凱爾特人的一個部族波吉人利用地利之勢,抵抗住了野蠻的日耳曼人狂流,使他們不得不掉頭南下去了多瑙河流域。於是,這片土地就叫作波希米亞,意思是「波吉人之國」。

易北河


中歐主要航運水道之一,發源於捷克、波蘭兩國邊境附近的克爾科諾謝山南麓,穿過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亞。



美麗的波希米亞和以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著稱的特蘭西瓦尼亞,都是激起無數西方人才思的神秘之地。波希米亞自然條件優越,森林密布,河網密集,多綠草茵茵的山地和丘陵地帶,也有很多土地肥沃的河谷和盆地。西邊是波希米亞高地,東邊是綿延的喀爾巴阡山脈,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多山的地形,保障了古波吉人神出鬼沒地開展游擊戰,打跑了野蠻的日耳曼人。



但日耳曼族群的遷移並非是「一波流」,而是無數部族一波一波席捲中歐和西歐,富饒的波希米亞成了歐亞各民族生存奮鬥的角逐場。公元一世紀,屬於日耳曼族群的馬可曼人東遷至波希米亞,這一次他們紮下根來,建立起了短命的地區霸權,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日耳曼王國。不過,這個日耳曼王國在歷史上也只是曇花一現,很快滅亡,各民族如走馬燈一般輪番出現在波希米亞的土地上。


歐洲各民族大遷移相當於歐版的「五胡亂華」,只是亂得更徹底更全面。所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其實並非單一的民族,而是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群。他們之間並沒有所謂日耳曼、斯拉夫之類的民族或種族認同感,而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和部落聯盟。



歐洲民族大遷徙歷時400多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外族人入侵後開創了黑暗的中世紀。


曾經震撼歐洲、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所率領的胡人聯盟,更是一個北亞、中亞和東歐各游牧民族的大雜燴,其中可能有匈奴、鮮卑、烏蘇、月氏、阿蘭、薩爾馬特等各民族。只是這些氏族和部落在遷移與征戰過程中,逐漸安定下來,形成地域性的族群認同,然後在近代逐漸產生民族國家的概念。比如在公元六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捷克人由東歐進入波希米亞,逐漸成為主體民族,所以近代波希米亞就改稱捷克了。

阿提拉




「上帝之鞭」阿提拉,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使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席捲歐洲,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歐洲民族大遷移的方向,大致是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捷克斯拉夫人進入波希米亞之後,在公元七世紀曾經形成了一個斯拉夫人聯盟——薩摩公國,大家注意不是薩摩耶公國。後來,在公元9到10世紀,又形成了大摩拉維亞國,算是一個強大的斯拉夫王國,包括了波希米亞、斯洛伐克、西里西亞、波蘭南部等大片區域。但這個大摩拉維亞國也是壽祚不久,很快分崩離析,波希米亞又從中獨立了出來。


這期間有必要講一下公元800年時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查理曼大帝加冕。查理曼大帝本來是日耳曼族群中法蘭克人建立的加洛林王朝的國王,但他能征善戰,佔領了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等大部分地區,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還沒有出現過這麼疆域廣闊的大帝國。


Q




Q


查理曼大帝


據說羅馬教皇利奧三世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查理曼大帝戴上了金色的皇冠,宣布他為「羅馬人的皇帝」。於是,古羅馬帝國復興的夢想,就在它曾經拚命抵抗的北方蠻族身上復活,這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查理曼大帝死後,龐大的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一分為三,就是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大致位於後來的法國、義大利和德國。


西法蘭克後來發展成為法蘭西王國,中法蘭克一直到近代都是一堆地理碎片,東法蘭克則是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洛林、士瓦本和薩克森「五大公國」與科隆大主教,遵循日耳曼人的傳統,搞起了選帝候制。確切地說是選王制,由他們選出德意志國王,再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至此,歐洲大陸再無形成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可能。



在查理曼大帝加冕、南征北戰,以及他的子孫將帝國三分之際,波希米亞地區發生兩件大事。一是天主教傳入,建立了布拉格主教區;二是建立了第一個本土化的捷克王朝——普舍米塞王朝。


當然,東法蘭克的日耳曼族群五大公國之所以拋棄孱弱的加洛林王室,採取選帝候制,主要是因為他們面臨胡人後裔——來自東方的游牧民族馬扎爾人聯盟的侵襲。他們需要有一個強力的帶頭大哥,否則家園不保。



馬扎爾人

公元911年,他們選出了第一個國王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公爵。法蘭克尼亞,也是「法蘭克人的土地」的意思。這個康拉德比較倒霉,被馬扎爾人打得大敗,鬱鬱而終。於是,大家又選出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這個人是小動物的愛好者,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是頓頓不能少。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


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擊敗馬扎人,穩住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局勢。他的兒子奧托一世更是徹底擊潰馬扎爾人,讓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定居下來,皈依天主教並形成了匈牙利王國,由歐洲的侵擾者變成了「基督文明的屏障」,成為歐洲以後抵禦蒙古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侵襲的重要門戶。



奧托一世於公元962年2月2日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在搞定馬扎爾人的同時,公元950年,奧托一世還捎帶手擊敗了波希米亞的斯拉夫人,於是波希米亞王國就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國。奧托一世,又被稱為「奧託大帝」和「德意志之父」,他進軍羅馬,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將神聖羅馬帝國的法統,從加洛林王朝轉移到了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德意志諸邦國。


為什麼中世紀英國、法國、西班牙能夠逐漸形成中央集權的封建王國,而開了一個好頭的神聖羅馬帝國卻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統一、集權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德意志一直都是一盤散沙,直到近代由崛起於邊陲的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以「小德意志」方案,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國,可謂是「第二帝國」;然後再就是元首希特勒心心念念的「第三帝國」了。


1


神聖羅馬帝國的法統,來自羅馬教皇的加冕,從一開始帝國皇權與天主教教權就緊緊交纏在一起,彼此掣肘,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很難擴張。比如德皇亨利四世遭受的「卡諾莎之辱」,就是皇權被教許可權制的典範。天主教會在德意志勢力極大,不僅大量徵稅,收取教徒供奉,還擁有和經營龐大的地產與財富。這也是後來捷克爆發胡斯戰爭的重要原因。可以說,中世紀的德意志,就是羅馬教皇最大的「現金奶牛」。


2


選帝候制給予了德意志諸候極大的自由和權力,特別是隨著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薩克森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絕嗣之後,帝國之內各大貴族內鬥激烈,各邦國為了能獲得更多土地和財富,並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皇帝,都是從中等貴族裡選。這也就是為什麼只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早期出現了「奧託大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這樣的雄主,後期都是從什麼盧森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這些當時地盤小、實力弱的家族裡選。當然,哈布斯堡家族在「愛神的眷顧」下,建立起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3


神聖羅馬帝國諸皇帝過於將重心放在了義大利,在義大利半島上的經營與征伐,耗費了皇帝們太多的精力,於是德意志各邦國就更加自行其是,更加自由和獨立。如神聖羅馬帝國著名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二世,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本質就是個義大利人,他在德意志土地就沒呆幾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他是德意志諸候共同推選的「共主」,是德意志邦聯的元首和象徵,他同時也需要努力經營自己的直屬領地,與羅馬教皇、各大諸候爭權奪利。



當我想用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想到了維也納;當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尼采


布拉格號稱「歐洲之心」,歐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來就是易北河支流伏爾塔瓦河畔的商道要津。自公元9世紀起就是捷克普舍米塞王朝的政治中心。布拉格有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波羅的海食鹽、漁獲、琥珀,來自東歐大草原的皮毛、糧食、牲畜,來自西歐的葡萄酒、蜂蜜、玻璃製品,來自南歐亞平寧半島的香料、飾品,還有產自德意志的啤酒和鐵製品,貨品如潮、商旅輻輳,讓布拉格成為歐洲的商貿集聚和文化交流中心。


正因為布拉格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又較少受戰爭的破壞,這裡匯聚了歐洲千年以來各具風格的歷史建築,如哥特式的尖頂教堂、繁瑣堆砌、浮華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建築和花園,羅馬式的古樸教堂與廣場,此外還有很多近現代風格的建築。




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橋、老城廣場


當然,布拉格最著名的景點,還是橫跨伏爾塔瓦河的查理大橋、老城廣場和布拉格城堡。捷克著名音樂家斯美塔那就是在查理大橋上彷徨躑躇之際,譜寫出了不朽的交響樂組曲《我的祖國》,其中第二樂章就是《伏爾塔瓦河》。卡夫卡也曾在查理大橋上徘徊,他說:「布拉格就像帶有利爪的母親,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被她拉回到懷抱中。」還有我喜歡的作家哈謝克,他坐在老城廣場酒吧里,像好兵帥克一樣歡快地聊著天。當然,還有融入這個城市血脈的米蘭昆德拉、哈維爾等偉大的作家。



斯美塔那



卡夫卡


不過,他們都應當感謝一位塑造了布拉格中世紀輝煌的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正是他,主持建設了布拉格城堡中最著名的聖維特大教堂,以及查理大橋,這座布拉格最古老、最美麗的石橋。


前文曾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擊敗了捷克普舍米塞王朝,將波希米亞收為屬國。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的諸候一向是高度獨立自由的。特別是公元13世紀初,因為支持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二世攻掠義大利,波希米亞還被升格為世襲王國。


盧森堡


「瞎子」約翰是第一位盧森堡伯爵兼波西米亞國王,波希米亞王冠自此轉移到德意志貴族的頭上。


公元14世紀初,普舍米塞王朝絕嗣,於是波希米亞王冠轉移到了德意志貴族的頭上。普舍米塞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夫,是盧森堡家族的「瞎子」約翰,當然此時他還沒瞎。這個「瞎子」約翰就是查理四世的父親,盧森堡伯爵兼波希米亞國王。


平心而論,這個「瞎子」約翰還算是個好老頭,具有中世紀騎士忠誠、講信義的高貴品質。不過,他在波希米亞的統治在教會勢力、捷克貴族、德意志貴族的共同掣肘下,非常不順,讓渡了許多權力。後來,他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支持法國國王,在著名的克雷西戰役中,死在了英國長弓兵的箭下。英國猛將「黑太子」愛德華在戰後找到了「瞎子」約翰的屍體,嗟嘆不已,還將「瞎子」約翰頭盔上的羽毛,別在了自己的頭盔上,以示哀悼。



與倒霉的父親不同,查理四世不僅是波希米亞國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作為波希米亞國王,他是查理一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查理四世,因為前面已有三個查理了。


查理四世將布拉格定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也著力想把她建設成為帝國最美麗、最輝煌的城市。布拉格本來就處於商道要衝、河網縱橫,查理四世更是擴建了布拉格新城區,創建了布拉格查理大學。作為學者型的領導,查理四世將自己相當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布拉格城市建設和家族領地的經營擴張中,所以查理四世也被稱為捷克的「祖國之父」。



查理四世(1316—1378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5年加冕)。他統治時期是中世紀捷克最強盛的時期。


可以說,查理四世治下的波希米亞,算是捷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波希米亞又發現金礦和歐洲最大的銀礦,貿易昌盛,工商業發達。波希米亞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數一數二的強大邦國,布拉格也成為歐洲中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不過,查理四世心裡也十分清楚,盧森堡家族做大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其他德意志大貴族必然會來搞他。於是,他又和教皇勾兌,與各大貴族妥協,頒布了「金璽詔書」。這一帝國法律最終確立了選帝候制,明確了七大選帝候:三個聖職選帝侯,即美因茨、科隆、特里爾三大主教,四個世俗選帝候,即波希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滕貝格公爵和勃蘭登堡邊區馬克伯爵。關鍵是為了收買人心,查理四世給予了各大選帝候極高的政治、財政、司法自主權力。至此,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更加孱弱,各邦國更加獨立自主,帝國進一步成為分立分治的政治碎片。


選帝候制嚴重削弱了皇權,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但盛世之下,暗流涌動,波希米亞的繁華盛景背後,是天主教教會對土地與財富的貪婪攫取,是捷克貴族、德意志貴族的權勢之爭,是皇帝、國王、貴族、教會的權力爭奪,是新興城市工商者與封建貴族的利益糾葛。多種矛盾交織之下,宗教改革作為導火索,在波希米亞引爆了一場規模浩大的胡斯戰爭,最終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進程。


在布拉格的老城廣場上有一座揚·胡斯受火刑的雕像,這位中世紀的殉道者目光堅毅地看向遠方。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未來數十年會有那麼多人為自己的信仰而死。揚·胡斯出生於波希米亞南部農民家庭,求學於布拉格查理大學,後來成為布拉格查理大學的校長。可以說,他本人就是一個博學的神學家、思想家。



揚·胡斯受火刑的雕像


但當時歐洲天主教會的腐化墮落,已經到了不少內部教士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他們經營商業,買賣貨物,放高利貸,徵收什一稅,大肆販賣贖罪符,甚至倒賣神職,連教皇都說:「當我聽到金幣在贖罪符箱里叮噹作響時,你們的罪惡就得到了赦免。」信仰與清修之地,變成了銅臭和荒淫之所。


揚·胡斯作為波希米亞本土化的神學家,對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進行了無情的抨擊。他認為,信徒們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不用通過教士做中介,更不能成為教會出售「贖罪符」瘋狂斂財的工具。同時,揚·胡斯還用捷克語進行傳道,並將部分聖經內容翻譯成捷克文。顯然,揚·胡斯點燃了捷克民族主義的火種。



揚·胡斯


此時,繼承了查理四世皇位和波希米亞國王之位的,是他的兒子文策爾一世。但這傢伙顯然沒有父親的才幹與智慧,事情越辦越糟,胡斯運動如火如荼地推進,得到越來越多貴族、騎士、城市工商業者、平民的支持。


1414年,查理四世的另一個兒子神聖羅馬帝國西吉斯蒙德,這傢伙奪了自己哥哥文策爾一世的皇位,主持召開宗教會議,把胡斯整去辯論、審判,表示只要胡斯認罪,還是可以回到咱們的宗教隊伍里來的。


但胡斯表示堅持信仰,堅決不從。要知道胡斯的信條是:


尋求真理,傾聽真理;學習真理,按真理行事;堅持真理,誓死捍衛真理。


他怎麼可能認罪?


1415年7月6日,胡斯在南德意志的康斯坦茨廣場被綁上火刑柱,慷慨就義。當時,觀看的群眾也是人潮湧動、群情激憤,一位激動的大媽還主動撿起柴火往火堆里扔,大概是想眾人拾柴火焰高。面對此情此景,胡斯一臉苦笑地說:「多麼虔誠的追求!」可能他也明白了,在無邊的宗教狂熱之下,理智與情感將蕩然無存,只剩下狂熱的盲動和無盡的殺戮。



西吉斯蒙德


不久,持續近20年的胡斯戰爭爆發,查理四世的兒子文策爾一世去世,西吉斯蒙德獲得波希米亞國王稱號,先後五次組織十字軍進攻波希米亞的胡斯軍。胡斯戰爭的經過,以後有機會再說。


但胡斯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公元15世紀是歐洲變革的世紀,也是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啟蒙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西班牙發現了新大陸,葡萄牙繞過非洲,努力探索通往東方的航線,奧斯曼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各自走上中央集權和資產階級憲政革命之路。而德意志依然在分崩離析的邦國之爭、皇權與教權的博弈中沉淪。



胡斯戰爭


以宗教改革為旗幟,把捷克人民團結起來,產生深遠影響。


胡斯戰爭為其後的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德意志農民戰爭開啟了先河,新教與天主教之爭依然讓布拉格成為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再往後,波希米亞落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囊中,帝國首都從布拉格轉移到維也納。但在奧匈帝國的版圖中,工業靠波希米亞,農業靠匈牙利,維也納永遠蕩漾著優雅的宮廷音樂。


只是在波希米亞這片浪漫的土地上,追求自由與真理的夢想永遠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定向寫作症 的精彩文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 ——阿基坦的埃莉諾與亨利二世的兒子們
碧海青天夜夜心——從《海底兩萬里》到波蘭的第一次亡國

TAG:無定向寫作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