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反叛失敗的原因:殺錯一人,看錯一人,做錯一事

吳三桂反叛失敗的原因:殺錯一人,看錯一人,做錯一事

1644年4月,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一氣之下打開山海關大門,放清兵入關,李自成欲哭無淚,大敗而逃。此後,吳三桂充當滿清開路「先鋒」,帶著國讎家恨,一路追擊李自成,然後調轉兵鋒,向南明開刀。1673年,吳三桂因不滿康熙削藩政策,於雲南起兵反抗,南方各省雲集響應,兵鋒直抵長江,舉國震動。在一片大好之情勢下,吳三桂連犯錯誤;在其死後不久,三藩之亂立馬被康熙平定,無緣定鼎燕京。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吳三桂贏得勝利的幾率相當高,不過,他還是沒能逆襲成功。究其原因,就在於他殺錯一人,看錯一人,做錯一事。

殺錯一人——絞死永曆皇帝及其家屬。1644年4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大明在北方的統治宣布結束。不過,忠於明朝的官僚士大夫在南方相繼擁戴朱由崧、朱建肇、朱由榔等為帝,佔據了江南繁華富庶之地,意圖再次北伐中原,實現王業復興。可惜,南明內部鬥爭異常嚴重,文官之間、文武之間、文官與宦官之間的矛盾相當尖銳,以致無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被清廷各個擊破。1662年1月,在吳三桂的威逼利誘之下,緬甸國王莽白將在「咒水之難」中被軟禁的永曆皇帝朱由榔獻給吳三桂,受絞刑而死,其家屬25人也未能幸免於難,明朝皇統徹底斷絕。

吳三桂逼迫緬甸國王交出永曆帝,並將其絞死的做法是極大的錯誤,他殘存於明朝遺民中的一點點「忠臣」之風也蕩然無存。要知道,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他可是打著為「君父」報仇之旗號,是在效仿唐朝郭子儀借回紇兵平叛之做法,而不是「真正」的投靠滿清,出賣大明。可如今,他為了能得到清廷賞識,居然將曾經厚待自己的老朱家斬盡殺絕,暴露出廬山真面目。在康熙剛繼位,滿清主少國疑之際,吳三桂若是想辦法「保護」永曆帝,讓其繼續在緬甸待著。在起兵之時,打著「匡扶大明」之旗號,然後迎接永曆帝,估計滿清就麻煩了。再則,永曆帝沒有遇難的話,名將李定國也不會憂憤而死,吳三桂可以爭取他支持。

看錯一人——陝西提督王輔臣。1673年11月,吳三桂在雲南打著「興明討虜」之旗幟,舉起義旗,號召天下義士起來「驅逐韃虜」。當然,吳三桂並不是在孤軍作戰,他還有自己的盟友,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巡撫孫延齡、台灣延平王鄭經、陝西提督王輔臣等。雖說是「三藩之亂」,但真正對清廷構成威脅的只有吳三桂,他不但久經戰陣,手握虎狼之師,而且親信眾多。其中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的當屬陝西提督王輔臣,若是他下定決心造反,帶著手下十萬兵馬東征北京,然後吳三桂再從衡州北上,鄭經再渡海攻擊天津,估計康熙就要逃回關外了。因此,吳三桂把籌碼壓在了他身上,可惜此人叛而復降,又投靠到清廷的懷抱了。

縱觀吳三桂之一生,他看人的水準不是一般的差,「三藩之亂」中所拉攏的盟友幾乎都轉投到清朝方面。就拿王輔臣來說吧!吳三桂為何要拉攏他,因為此人曾經是自己的親信,不但麾下兵強馬壯,而且還是佔據這關中之地。關中有多重要呢?其一、地勢險要,進可東征北京,退可據函谷關自守。其二、關中良馬眾多,便於組建騎兵。但是,吳三桂看錯王輔臣了,把寶壓在他身上是大錯特錯。首先,王輔臣的家屬都在北京,且得到康熙關照,他造反決心不會很強。其次,王輔臣曾經是姜瓖的部將,「大同起義」時,出賣了上司,有過前科。如果吳三桂不把籌碼壓在他身上,而是全力去協調鄭經和尚可喜、耿精忠之間的矛盾,適當讓渡一些利益,估計結果會更好。

做錯一事——帝制自為,建國大周。吳三桂打下衡州之後,並沒有直接渡過長江去攻擊武昌,而是就地屯兵,想以此要挾清廷承認他在雲南的地位,做清朝版的沐英,世代鎮守雲南。因此,康熙皇帝得以從容調兵遣將,加強江北防禦,並對三藩及其同黨採取分化瓦解之策。在戰局出現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時,吳三桂直接在衡陽稱帝,建國「大周」,過一把皇帝癮,不久便死去。吳三桂的這一決定是致命性錯誤,之前「興明討虜」的大旗被拋棄,完全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使其更加孤立無援。如果此時,吳三桂不自己稱帝,而是找到「明室後裔」,並奉其為國主,然後揮師東下,佔據南京,席捲江南,截斷清朝漕運,則有望佔據半壁河山。待時機成熟,再次北伐,建功立業。

總而言之,如果吳三桂能在起兵時擁戴永曆皇帝,再想辦法搞好耿精忠、尚可喜與鄭經三者之間的矛盾。然後從衡陽、江南、海上三路出兵,並大力援助正在與清軍在京師附近交戰的察哈爾蒙古,則大業可成。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誓死守衛京師的兩次明朝大戰,開始不一樣,但卻都以悲劇結束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