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叫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科技創新是我的名片

我叫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科技創新是我的名片

上世紀60年代,國內僅有少數研究單位從事石油煉製以及石油化工方面的開發研究,就世界範圍而言,石油化學工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為了迎頭趕上世界發展步伐,建立石油化工專業研究機構,培養科研隊伍,研製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催化劑,從而打破國外大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的壟斷地位,填補國家空白,促進石油煉製和化工事業的發展,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此,1960年1月,中共上海市委召開上海科技工作會議,同年5月決定籌建上海石油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石化所),於1961年5月正式掛牌,成為上海市化工局直屬科研單位之一。

上海石油化學研究所

這就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院)的前身。從上世紀60年代初,伴隨著以科技創新助力石化工業振興的使命成立迄今,上海院走過了近60年獨具特色的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和諧發展的歷程,從無到有,風雨兼程,從小到大,探索未知,不斷鑄就新的輝煌。

勇挑重擔 以科技創新緩解糧棉爭地

1960年代初期,自然災害使我國的糧食和棉花大幅減產,億萬人民不得不節衣縮食,從而牽動了中央和各級地方領導的心,上海市委遵循黨中央關於重點解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民「吃、穿、用」問題的指示,急需發展合成纖維工業,解決糧棉爭地。

為什麼是合成纖維

第一、可以節省耕地面積。大約1萬噸合成纖維可織成2億1千尺布,可供1000萬人穿著,相當於25萬畝棉花田生產的棉花加工成的棉織品數量。而一套年生產能力為9萬噸的合成纖維工廠佔地面積相當於一座足球場的面積,僅4000平方米。

第二、強度高、耐腐性好。合成纖維的許多性能是天然纖維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可滿足人們穿著多樣化需要。

腈綸,即聚丙烯腈纖維,作為合成纖維的一種,因其手感柔軟,色澤鮮艷、耐光,抗菌,不怕蟲蛀,其紡織品被廣泛地用於服裝、裝飾、產業等領域,有「人造羊毛」之稱。

聚丙烯腈纖維(圖片來源於百度)

丙烯腈作為腈綸的主要原料,這類石油化工基本有機原料合成項目技術難度大,涉及面廣,包括催化劑研製、工藝合成、分離提純、分析表徵等多個領域。

上海石化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老一輩科學家們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勇於涉險灘、闖難關,主動承擔起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課題作為重點攻關項目。先後組織百餘人科技攻關隊伍,集中優勢兵力,通過反覆攻堅,終於突破技術難關。1963年9月,國內首家60噸/年丙烯腈中試車間建成。從設計、土建到安裝總共不到二年時間。丙烯腈產品經聚合拉絲,獲得聚丙烯腈纖維,向建國十五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

向建國十五周年獻禮——「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花車

60噸/年丙烯腈車間

其後,技術成果成功應用於企業2000噸/年丙烯腈裝置,這也是國內第一套丙烯腈固定床生產裝置。在初創時期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僅僅花了三年多時間,就啃下了石油化工技術領域裡的一塊「硬骨頭」,填補了國內丙烯氨氧化技術的空白。

服務企業 以科技創新助力降本增效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又一個偉大的里程碑,會議確定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戰略決策。黨中央為加快經濟發展,提出了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發展優勢、保護競爭、推動聯合」的方針,各種經濟聯合體在許多地區、部門應運而生。

1981年9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在上海組建國內第一個跨行業「七廠一所」聯合體—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上海石化所成為聯合體一員。

科研人員在併入聯合體後的上海石化所留影

把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繫作為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架設的橋樑,把為企業進行直接的技術服務作為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這是上海石化所堅持的方針,更是上海院科研體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之一。幾年間,根據企業需求,一批新型催化劑研發成功,並應用於企業生產裝置,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效益顯著,並在蘭州石化公司等國內十餘家工廠得到普遍應用。

勇於探索 以科技創新開拓發展新路

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為了加強石油化工特別是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的研究工作,於1984年12月將上海石化所從聯合體划出,直屬中國石化總公司領導,成為中國石化總公司的直屬研究院、所。

科研人員在併入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後的上海石化所留影

1980年代初,隨著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革命正在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對科技、人才的競爭日趨激化。上海石化所面臨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

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給上海石化所注入了戰勝困難的極大智慧和堅定勇氣,大家勇於探索、大膽實踐,遵循「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大力開拓科技市場,以積極、穩步實施石油化工催化劑科技成果產業化工程為策略,力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拼搏出一條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新路。

1986年4月

中國石化總公司黨組批准將上海石化所黨總支升格為黨委建制。

1990年3月

上海石化所改稱為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這一系列變化,為上海院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事業大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更為廣闊的前景。

攻艱克難 以科技創新推動技術國產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把引進技術真正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就必須大力推行國產化工作。以敢於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勇氣,力求新的突破。

1980年代末,GS系列乙苯脫氫催化劑研製取得重大突破。連續多次在燕山石化公司以及中國石化系統外的多套引進裝置上取得應用。

甲苯歧化、丙烯腈、苯乙烯催化劑

進入九十年代,甲苯歧化催化劑在大型芳烴聯合裝置替代進口,節約了上千萬美元的外匯,併產生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如今,上海院研製的甲苯歧化催化劑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基本達到80%以上。

1992年初夏,中國石化總公司給上海院發來賀電——「熱烈祝賀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開發的MB-86丙烯腈催化劑在5.0萬噸/年引進裝置開車一次成功」。寥寥數語,表達了中國石化總公司對科研人員成功開發的高性能MB-86催化劑的肯定和感謝。

MB-86技術成果榮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牢記使命 以科技創新助力石化發展

1998年7月,兩大石油石化公司管理重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成立。上海院歸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下,上海院積極貫徹實施資源調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拓展研究領域,加快科技攻關,多項新型煤化工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其中,甲苯甲醇制二甲苯技術(S-MTX)在揚子石化20萬噸/年工業裝置上應用成功,標誌著MTX技術在世界上率現實現商業化運行。自主開發的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成套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有力支撐了所在企業扭虧脫困,牽頭開發成功「高效甲醇制烯烴全流程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全流程MTO技術的國家,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海院致力於綠色、環保、低碳新技術的開發,著力推進石油化工副產資源的增值利用,支撐相關領域技術升級。其中,烯烴催化裂解制丙烯(S-OCC)技術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碳四化工利用率提高到100%。

上海院把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作為科研工作重點,通過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作為企業的研究院,要針對企業的重大需求提供實實在在的、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技術」。

多項技術實現工業應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在基本有機原料方面,甲苯歧化成套技術、丙烯腈成套技術、干氣法制乙苯技術在多家企業得到應用,得到積極評價。成功開發多項增產芳烴技術,為中國石化成為全球第三家擁有芳烴成套生產技術的專利商做出了貢獻。

上海院研發的多種催化劑

上海院開發的節能型異丙苯成套技術、苯乙烯成套技術、乙苯成套技術等新一代基本有機原料技術降低了傳統大宗化學品的成本,提升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直接降本上億元,並增加數億元的經濟效益。

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成功開發的全新結構分子篩獲得國際結構代碼SOR,標誌著中國石化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分子篩結構代碼的企業。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培育核心競爭力。未來,上海院將繼續以創新驅動發展,大力開發綠色清潔、環境友好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同時加強前沿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把握未來關鍵技術發展方向,為培育戰略新技術、新產業提供技術引領和支撐,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為中國石化全面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與引領,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石化上海石化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石化上海石化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