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手握重兵,為何不阻止他?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手握重兵,為何不阻止他?

原標題: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手握重兵,為何不阻止他?


于謙為了大明王朝,為了江山社稷,在"奪門之變」當夜,聽任明英宗復辟政變,選擇了按兵不動。換言之,他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起紛爭動蕩,寧可犧牲自己性命。這是史料有明文記載的。


明英宗:朱祁鎮


謀劃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這一文一武,都是于謙的政敵,對於謙的威望深深嫉恨。他們趁著明代宗重病不起,難以視事,朝中儲君之位空懸,人心不穩的機會,通過太監曹吉祥一黨,先暗中說動了孫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鎮從南宮迎出。(「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孫太后兄長孫繼宗、弟弟孫顯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據說也直接參加奪門之變(一說是事後冒功)。



孫太后

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當初是孫太后詔書所立,並非直接傳自其父明宣宗,這就意味著孫太后同樣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換言之,這場得到孫太后背書的奪門之變,按封建君臣法統而論,居然是「合法」的。


于謙同樣已發現奪門一黨的串聯端倪,他的兒子于冕聽聞石亨南宮圖謀,急告于謙處斷。以于謙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撲滅石亨等人作亂本是輕而易舉。但是在皇帝朱祁鈺奄奄一息時,被隔絕在宮門之外的于謙,並不能真正師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動。



大明少保、兵部尚書:于謙


皇權鬥爭從來落子無悔。孫太后不論從前如何支持于謙,政變後也並不想置於謙於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經選邊站了明英宗和石亨這一方,于謙若想要阻止奪門之變,就只有囚禁並罷黜皇太后,徹底否定其合法性這一條路。然後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況下,迅速又面臨一個直接問題,繼位者當選誰?

如果于謙強行罷黜太后和上皇,並宣布他們是謀逆作亂,則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應賜死,或廢為庶人;包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個兒子。朱祁鈺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著明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所以新皇帝人選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國勢動蕩,甚至會有藩王效仿當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討伐,從此各方軍閥割據,天下由此大亂的危險。


即使于謙不公開宣布孫太后和朱祁鎮母子是謀逆,只是將他們禁錮起來,剝奪一切權力,不論再選朱見深或是其他哪個皇侄(還都是朱祁鎮生的)繼位。那麼從明代宗、孫太后、朱見深、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場角度去看,這樣的于謙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勢難兩安。


一個罷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個皇侄即位,會不把他當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會不把他當成曹操董卓?皇權赫赫天威,豈是人臣可以輕易掌握的?


明憲宗:朱見深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鈺,對於謙還不一樣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懼之,才會不顧于謙反對,一直重用與于謙勢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牽制于謙的權勢,終於釀成禍變。


病重的朱祁鈺聽聞變起,第一反應是「于謙耶」,生怕于謙要學王莽司馬懿,奪大明江山;等聽說是朱祁鎮政變複位,方長舒一口氣「哥哥做,好!好!」,寧可自己身死位廢,也不願從此成為大明王朝末代國君、朱氏皇族千古罪人。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為了給於謙治病,以帝皇之尊親自伐木取藥引的朱祁鈺,尚且內心深處對於謙如此忌憚,何況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來做這個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也一樣有絕對充足的理由,來起兵討伐于謙這個新出爐的大明朝版「董卓」了。那位德高望重、數十年都是天下之望,兩次(土木堡之變後、奪門之變前)被許多人當做皇位繼承人選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響應之勢。


于謙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馬懿,在朝中從來沒有自己的私黨,或說只忠於他自己的政治實力,所以在師出無名時,他很難迅速擊平四方,穩定這樣的亂局。


然後呢,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離析,蒙古伺機入侵,百姓受苦,蒼生塗炭,也不見得就是危言聳聽。彼時天下人又將會怎麼看這樣的于謙?後世史學家又會如何評價這樣的于謙?


于謙面臨的難題就在這裡,如此局面,已經不是明朝體制內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決的。只有下了改朝換代決心的梟雄,換句話說得是後周大將趙匡胤這樣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蒼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將為棋子,不顧皇室切齒、天下紛亂,定要死中求活,或許能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一條活路來。


——當此之境,若是梟雄人物必做是舉。可于謙會是、能是這樣的人么?真這麼做,他也就不是當年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為後世永遠留下「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典故,大公無私,為國忘身的于謙了。


奪門當日,石亨等人發動太快,真正留給於謙決斷的時間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讓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選,前太子、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登上皇位,就勢必投鼠忌器,難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鎮的政變之舉。何況就最終就算能平息亂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數年執政後、憲宗即位再來平反昭雪、撥亂反正的真實史實結果更好。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談遷《國榷》

所以于謙才會呵斥來報訊的兒子于冕,莫管此事,卻絕不是因為他對任何人的「愚忠」。

【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于冕)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

那一晚,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舉拔他的明宣宗朱瞻基的知遇之恩,也為了未來的明憲宗朱見深,能夠平穩掌握大明天下。于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所謂「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貍晨曦 的精彩文章:

從段譽到一燈大師,金庸筆下的大理段氏,在歷史上延續了多久?

TAG:狐貍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