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朗讀者》:還是一次「久別重逢」的邀約

《朗讀者》:還是一次「久別重逢」的邀約

聽過很多故事,可總有那麼幾份情緒深藏心底。

關注

文 | 漁火

《朗讀者》第二季回歸時,董卿說最大的突破想要「更多理性」。看過節目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因為我們還是屈從了「流淚的意願」,只是這次明白,我們為之動容的並不是煽情的傳奇故事,而是生命本身了。

在第一季的口碑和收視高開之後,《朗讀者》第二季的豆瓣評分依然保持了9.3分。文化節目的價值延續在這檔節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關鍵是第二季在各方面的創新使其在當下節目的版圖中更加難得。這種精神於所有創作者也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有網友評論道,「第二季節目提供了新的思考,迷茫中讓我們砥礪前行。」而與觀眾的再次重逢,也讓再次歸來的《朗讀者》真正做到成風化人。

在「表達」與「克制」中醒來

很多人說,節目從一開始就讓人淚目了。

因為在舞台聚光燈外的朗讀亭,那些普通人細聲的傾訴、遙遠的呼喚總是在節目伊始緩緩亮相。

在節目第三期的開頭,有位女士讀了幾句《素年錦時》獻給下周過生日的女兒,「時間給予感情珍重的質地。」女士摘下眼鏡,掩面拭淚,又接著讀,「比稀少珍貴的金屬,更難以挖掘及開採」。

這是普通生命里何其隱秘又沉重的情感?只能在無人處的獨白表現出來。能夠想見,那些在文字與朗讀中遨遊過的人,在轉身出去的那一刻,所有的情感又都會驟然收攏。

「我希望理性的東西更多一些,而不簡單地屈從於流淚的意願。」董卿在第二季開始時說。這樣一種熱切的「矯正」,讓《朗讀者》第二季多了一份靜水流深的日常詩意和娓娓道來的敘述節奏,回歸的也是文學本身的精髓。

在中學課文中,最打動我的是一篇《項脊軒志》,但文字間極為克制,沒有一句類似「泣」「長號」等表達悲傷的詞,只有一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我們反覆看《朗讀者》的文本,既有《哈姆雷特》似的富於哲理的戲劇腳本,又有《小王子》一樣的童話故事,還有《寂靜的春天》那般經過充分科學論證的科普讀物。

不著情語,情溢滿文;不帶哭腔,引人共鳴。

在《朗讀者》里,從董卿到朗讀嘉賓,再到進入朗讀亭的普通朗讀者,幾乎所有人都是「克制」的。例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胡歌車禍的經歷,胡歌和董卿在一開始都抗拒以此作為切入,但他們在小心翼翼的一問一答中,拋開了獵奇,回到了重新開啟的內心世界。

《朗讀者》依然是催淚的,但「朗讀者」和看別人朗讀的觀眾都在一種無須誇張的敘述中,完成了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交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董卿如是說。

都是生命里「重回初心」的故事

「我們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第三期節目里,這樣一言頓時讓人起了雞皮疙瘩。

如今已是中國籃協主席的姚明,讀了一篇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關於他家喻戶曉的經歷,在輝煌的職業生涯之外,自然也經歷了不少波折,他說:「體育的本身就是競爭,每個人的成功都淘汰了無數人,證實那些離開的人成就了我們,包括和我們的競爭對手。」

走過生死劫的胡歌說:「我能夠留下來,應該是有一些事情要去做,或許有一些特殊的使命要去完成。」於是他讀了《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重症病人」阿乙在寫作面前很高產,但面對焦慮和絕望的如影隨形,他說:「寫長篇,對於那些過於認真的作者來說就像一個司機,開卡車,做黑夜裡的長途運行。」

——看吧,《朗讀者》沒有為我們展現一個個英雄,未見耀眼的光芒,只聞「生而為眾生」的倔強。

所有的故事,都在探討生命的困境與掙扎。但最後想說的,似乎又是他們面對生命時最存粹的初心。

觀看《朗讀者》的過程,總讓人懷有複雜而細膩的情緒,一來是通過訪談中的故事,讓我們感覺屏幕上的這個人時而穿梭於生命的始終,講述著一些淺顯的大道理;二來是通過對名篇的朗讀,迷霧忽然散開,讓那些不懂的文字突然多了富有生命力的解釋。

儘管每一期《朗讀者》的主題詞各異,但題中義的共性已經在前三期體現出來了,便是「生命的初心」,像「城市」主題里的阿里雲創始人王建,思考的其實是我們生活的位置怎麼才能變得更好;像「紀念日」主題里的劉燁,站在40歲的路口看年輕時的自己,通過《小王子》訴說「到底什麼是愛」。

作為一檔進入大眾傳播領域的電視節目,《朗讀者》營造的「生命堅守初心」的群像其實也是一面鏡子,它尖銳而深刻,既照出物慾橫流時代,一些個體生命的愧疚和猥瑣,也照出難得的溫情與榜樣的力量。

每個人朗讀的篇章,都與生命相互聯結。想像、靈感、浪漫,甚至幻覺等都浮現出來,成為寫作者、朗讀者、觀眾共同沉浸的「精神家園」。

文學電視化的力量

很難說,現在這個時代,文學是被尊重的。但在作為電視節目的《朗讀者》里,這個願望卻被呈現得淋漓盡致。每位嘉賓都帶著敬意而來,有名有姓的文學作品大大方方出場,溫暖而真切,細膩又生動。

作為文學電視化的一個縮影,《朗讀者》面臨的機會和困境,其實和文學本身幾乎一致。自古以來的好文章,既是不乏說理瑩徹,而不缺感動人心。在電視中,在抒情、傳奇故事和勵志人生之外,怎樣讓節目充滿理性言說的力量?

《朗讀者》做到了。

文學的神秘被剖開,電視的浮誇也被消解,像是一次心有靈犀的相遇,更像是一次久別重逢的邀約。

說不清《朗讀者》的成功,是文學閱讀回歸帶來的福利,還是它形象化的傳播推動大眾對精神家園的追憶。我們曾經以為電視是文學的劫難,因為一個喧囂至極,一個煢煢孑立,兩者遇見便是最大的不和。而當舞台周圍的燈光暗下,書卷在熒屏上鋪開,聲音娓娓道來。

在《朗讀者》的製作過程中,董卿說她和導演在辦公室熬到特別崩潰的時候,就會挑一些喜歡的篇章朗讀,「讀著讀著就忘了所有的煩惱和疲勞。」

「真心地感謝那些所有用命在寫字的人,他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讓這道光照耀在更多人的頭上。」董卿說。

如果說節目呈現了生命的初心,那麼這一切的結果,或許也是電視人的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前哨 的精彩文章:

編劇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但卻是在創造一個故事的世界
中國電影要比肩「國際標準」,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TAG:影視前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