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極縣 鋦盆鋦碗的技藝

無極縣 鋦盆鋦碗的技藝

鋦盆鋦碗的技藝

作者/姚彥魁

俗話說:「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攬這個瓷器活」,我雖沒有那個金剛鑽,但偏偏也要攬一攬這個瓷器活,因為這種手藝在過去,不知完美了多少人的生活,成全了多少人的飯碗,修補保存了多少個珍貴瓷器的殘缺之美;在工藝,它文明、高雅、實用、細路,深受人們的喜歡和尊崇。近些年該手藝已失傳,深感不忍和惋惜。故此,受鍾愛驅使,行文記之。

圖片來源網路

過去,民間流傳著這麼一段民間故事:一個老鼠精住在一家大瓮里,變成了一個大姑娘,因老鼠鬧家,所以家事不順,屢出事端。一日,大缸不慎被碰破,主人遇到鋦盆鋦碗的藝人,想讓藝人把大缸鋦好,然而,藝人並非一般之人,精通巫術,看出瓮里的姑娘是老鼠精,就把大缸砸爛,並向戶主說明了原委,趕跑了鼠精,方使戶主得以安寧。此故事後來被民間說唱藝人編做小調並配有喇叭伴奏,進行廣泛說唱,唱詞只記得這麼幾句:鋦盆鋦碗鋦大缸呦,挑起擔子走四方,三步並作兩步走呦,兩步權作一步趟,挑擔之人走得快呦,不遠來到王家莊,撂下擔子喘喘氣呦,杈著膀子我開了腔,鋦盆鋦碗鋦大缸呦,門裡出來了個老大娘,大娘說家有缸破呦,把擔子撂到大門上,走到跟前用目瞅呦,缸里有個大姑娘……。能把民間手藝變成民間說唱藝術的項目並不多,鋦盆鋦碗被編成說唱藝術,可見,該手藝對過去人們的生產生活其影響是多麼的重要和緊密呀!事實也正如此,吃穿住行,吃是第一位的,碗是吃的直接載體,沒有碗,何談吃飯。所以,在那貧窮落後的時代,鋦盆鋦碗就顯得非常貼近生活貼近民生,也就成了民間熱門手藝,不可或缺的行當,再加上從事該手藝者全無極縣寥寥無幾(也不過三四個人),萬物稀為貴,因此,更彰珍貴。

鋦盆鋦碗匠走街串巷時肩上挑著一個擔子,一頭是個抽屜櫃,裝著各種大小鋦子釘,一頭是工具箱和馬扎兒。有的擔子上吊著一個小銅鑼,腳走擔晃,叮噹作響,人們一聽就知道是鋦匠來了,便把破盆碎碗拿去修理。也有吆喝:「鋦盆兒吧——把碗兒嘍」 的。

圖片來源網路

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瓷瓶、盆、盤、碗等器具,都捨不得扔掉,而是找個鋦碗的,修一修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把釘、把鋦或鋦子),把鋦有鐵的,也有銅的,用鐵銅絲做成,將破碎或有裂縫的器物使其完整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手藝人將打破的瓷器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把鋦,做好記號,然後用金剛鑽在瓷碗外壁接近縫的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把鋦根據器物大小,決定把鋦的大小,用小錘細心釘入小孔。最後在打了把鋦的地方抹上一些特製的白石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一隻碗就修好了。打過把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鑽才能鑽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的說法。凡鋦瓷器活的這叫「細路活」,凡鋦粗胎缸瓮和不上釉水器物的都叫「粗活」。

「細路活」的做法是:當鋦匠把一隻破碎的瓷器裂縫對準,用筆描好位置後,將金剛鑽尖部對準裂縫一側,把手心中的金剛鑽扣碗扣在鋼鑽上壓牢,在用嘴在金剛鑽上沾上點吐沫,然後用弓弦在鋼鑽桿上繞上一圈來回拉動,鑽頭便被帶動旋轉,隨即在鑽眼周圍堆出一小堆細細瓷末,然後將鋦子兩端釘腳摁入鑽眼,用小巧的鐵鎚輕叩兩下,鋦釘就牢牢緊扣入眼。裂紋兩側每鑽成一對眼兒,就釘上一個小鋦釘,如此反覆鑽扣,使鋦釘密密麻麻扣滿裂縫,一隻摔破的瓷器就鋦好了。

圖片來源網路

「粗活」和「細路活」在鑽眼前的工序是一樣的,只是打眼的工具換作陀輪鑽,這種鑽,是一根長約五十厘米,粗約筷子粗細的鐵杆,鐵杆下端裂開有縫,用於夾鑽頭,夾上鑽頭後,用一小鐵環往上套上錘緊,不使鑽頭鬆動。鐵杆最上端固牢一個較厚的有些重量的圓鐵片,緊挨鐵片下邊處,在再鐵杆上留一個眼,然後把繩子或皮繩穿過,繩頭兩段分別緊固在距穿繩眼下面二十多公分的地方的一條長約三四十公分的木板的兩端,木板中間鑽有能穿過鐵鑽桿粗的眼,使得絞起來的繩,能順著木板上下送壓來迴轉動起來,便在缸體上鑽出了眼兒。鑽眼後在釘鋦釘時就又同「細路活」一樣了。

需要說明的是,鋦匠手上的「定力」,是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關鍵技術。不管「細路活」還是「粗活」,在打眼期間,鋦匠的手是不能有一點顫抖的,否則會把眼鑽偏或鑽大,造成鋦子把不緊,瓷器縫隙對不嚴,漏水露縫,影響美觀,影響實用。

鋦子,是在一種專用的叫做「盤鉗」的鐵鉗上製作而成,正面看是個棗核型的鐵或銅片,中間寬兩頭窄,側面看兩頭有圓柱狀的釘兒,可以鉤進打好的瓷器眼兒里。但鋦匠在瓷器上鑽眼,決不能將瓷器鑽透。

打眼用的鑽是手拉鑽,有一個弓子,狀像胡琴樂器上的拉弓,弓弦是一根軟麻繩、線繩或皮繩。鑽的形狀類似錐子,中間是硬木圓棍,一頭焊著金剛鑽頭,另一頭是細圓球形頭,鑽眼時在這個圓球形上面扣上一個銅製的頂碗或一個小瓷酒盅。師傅用弓弦在圓木棍兒上纏繞一圈來回拉動,帶動著鑽頭旋轉而進行打眼兒。鋦好後的盆碗和完整盆碗一樣,滴水不漏。

過去的鋦匠走街串巷,鋦盆、鋦碗、鋦大缸,通過自己的技藝,能使「破鏡重圓」,化腐朽為神奇,鋦好得瓷器如東方的維納斯,殘缺之美,別有洞天。動作輕盈,技術連貫,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神來之筆,實乃可敬可佩。不僅記錄著鋦匠的智慧和艱辛,更顯現著此行當在那個歷史階段的無限風光和輝煌。

近日,我和好友梁民亮先生,懷著對這種技藝無比熱愛和急需拯救的心情,一同前往李貴子村,走訪了我縣僅存在世的自清代末年他爺爺那一輩開始,連續三代一直從事該行當的76歲老人李大亂。並買下了他現存的所有工具(鋸弓子、陀鑽、盤鉗、金剛鑽、金剛鑽頂碗等),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器物加以保護存留起來。

來源無極在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無極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