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霍思燕VS黃聖依:失敗的媽媽才會這樣和孩子說話!

霍思燕VS黃聖依:失敗的媽媽才會這樣和孩子說話!




說出孩子願意聽的話,才能收穫一個願意聽話的孩子。








本文已獲授權


來   源: 嬌嬌媽  ID:jiaojiaoma8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與孩子的對話當中。




的確,再先進的教育理念、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都必須通過親子間的交流、對話、溝通來實施和實現。




如果你說什麼,孩子根本不聽,那麼,家庭教育便無從談起。




01


孩子的不聽話來源於父母的「不聽話」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




譬如:


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


你越嘮叨,與孩子之間的火藥味越濃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你感到越來越無能為力...




類似的情況,在每一個家庭中,或許都曾上演過。




但作為父母,我們卻很少反思過,我們聽孩子的話了嗎?




當然,這裡的「聽話」不是說按照孩子的意願去做某件事,而是指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給出孩子期待中的回應。




記得前段時間,因為《媽媽是超人》的熱播,霍思燕和黃聖依一度成為合格媽媽與不合格媽媽的典型代表。




節目中,霍思燕因起床晚了,正在手忙腳亂的化妝。






此時,在客廳玩耍的嗯哼組裝出了一個小汽車,於是開心地喊著:「媽媽,你看我做的!」






媽媽霍思燕回一句「來了!」然後立馬走過去觀看嗯哼組裝的汽車,並由衷地讚歎道:「哇塞,這是兩種開法的車吧。」




邊說邊看邊評論,還不忘繼續塗抹化妝品。




這個場景,換做任何一個別的媽媽,或許根本不會停下來,而是敷衍的回應道:「媽媽待會兒過去看」,又或者忙完自己的事情再過去。




不得不說,霍思燕對於孩子可以說是相當「聽話」了。再對比黃聖依。




家裡停水了,黃聖依在水龍頭前糾結怎麼停水了。安迪發現了媽媽的發箍,好奇地問了句:「媽媽, 這不是你的嗎?」黃聖依沒有回答他。






安迪拿起發箍戴在自己頭上,一臉興奮的跟黃聖依說:「媽媽,你看我!」黃聖依還是沒有聽安迪講話。安迪只好悻悻的取下發箍。






還有一次,黃聖依在做早餐,安迪頂著一隻小布偶,一臉開心地想讓媽媽看他一眼。




可是,黃聖依似乎根本沒有聽到安迪的話,自顧自忙著。安迪便走到媽媽身後拍了幾下,黃聖依只顧著拿碗筷,完全沒在意。






安迪只好拿著小布偶走到一旁,但臉上卻是藏不住的失落。




安迪對黃聖依,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冷,他只是一個渴望得到媽媽關注的小孩。只是,每一次他發自內心的主動交流,都被媽媽忽略了。




生活中,我們總是一不小心就會犯同樣的錯誤。像黃聖依那般,忘記聽孩子話的媽媽實在太多太多。




孩子主動與我們說話交流的時候


我們會嫌:


「你怎麼這麼多話?」




「你能不能安靜一點,別吵了!」




「你的小嘴巴能不能消停一會兒,吵死媽媽了!」




孩子曾經都是願意與媽媽溝通交流的,也很願意聽媽媽的話的。




只可惜,很多媽媽既沒耐心也不會用心傾聽孩子講的話,當

孩子覺得不被重視、不被關注、不被理解

,那麼,等孩子長大些,也就自然不願聽媽媽的話了。




如果你曾把孩子的話當做耳旁風,那麼遲早有一天,孩子也會把你的話當做耳旁風。




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父母應該先學會聽孩子的話。






02


讓孩子把話說完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當我們懂得要傾聽孩子的話之後,我們還應該學會讓孩子把話說完。




美國心理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用心傾聽孩子說的話,並給出孩子期待的回應,才能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




而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的嗓子剛做完小手術,醫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說話。像往常一般,兒子放學後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立即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生的囑咐,媽媽只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繼續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為什麼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便繼續解釋,最後竟然哭了出來。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




兒子很快安靜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成績。」




說完,兒子就開心地寫作業去了。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聽不進去勸,抱怨孩子過於執拗,抱怨不明白孩子內心在想什麼...或許只是因為,我們很少讓孩子把想說的話說完。




當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話,並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在溝通交流中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意和理解,TA或許更願意順從媽媽提出的建議,從而做出正確合理的事情。






03


你越會說話,孩子才越會聽話




但僅僅懂得傾聽還是不夠的。想要孩子能夠聽得進去話,媽媽還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




01


開口前換位思考




開口前換位思考,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感孩子所感。




5歲的貝貝因為小倉鼠不幸死掉了而傷心大哭。媽媽勸慰貝貝,別哭了,大不了明天媽媽再給你買一隻。貝貝一聽,哭鬧更嚴重了,嘴裡嚷著:「我不要新的,就要這隻小倉鼠。我們是好朋友!」




媽媽一聽就急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任性不聽話?不是說了再重新買一隻嗎?




結果貝貝捂著耳朵,大聲哭喊著:「不要、不要,我就要這隻小倉鼠!」




媽媽無奈地瞪起了眼睛,「你亂髮什麼脾氣?!」




事例中的媽媽只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孩子此刻的感受。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也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做事情,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




真正換位思考的勸慰應該是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提出解決辦法。比如「媽媽明白,你現在很難過,對嗎?」「失去一個好朋友確實挺讓人難過的,你還給小倉鼠餵過水和食物呢」「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去問問獸醫到底怎麼回事」「然後下次,我們買一隻新的,可以嗎?」




相信在這樣真正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媽媽的話孩子一定能夠聽得進去。




02


孩子的事情多與孩子商量




13歲的軒軒和媽媽一起逛商場,看中了一套有超人圖案的T恤,但媽媽摸了下,發現做工、材質不太好,就給兒子軒軒買了另外一套衣服。買完衣服,軒軒對媽媽說到:「這套衣服我才不要穿!」




媽媽解釋,「這套衣服做工好、質量好,還更貴,你為什麼不穿?」




軒軒反駁到:「這套衣服上沒有我喜歡的超人圖案!」




媽媽一聽就急了,「給你買質量好的衣服,你還怪媽媽?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之後,軒軒就再也不願意跟媽媽一起逛街買衣服了。




案例中,媽媽買衣服注重的是材質和做工,孩子買衣服注重的是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媽媽最終按照自己的意願替孩子做了決定,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麼會心甘情願地聽話呢?




孩子的事情多與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感覺、尊重孩子的興趣、對孩子的合理意見加以採納,才能讓孩子願意聽從媽媽們正確的意見。




03


向孩子敞開心扉




很多媽媽,總覺得孩子不會理解大人的情緒,但事實上,孩子有時候比你更懂你的情緒。懂得向孩子敞開心扉的媽媽,才能換取孩子對你敞開心扉。




那麼,媽媽如何向孩子敞開心扉?




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樂:當你感到疲累或不開心的時候,跟寶貝說一句「媽媽不開心了,你抱一下媽媽或許就會開心起來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情緒狀態,也是在引導孩子當同樣的情緒狀態出現在TA的身上時,TA也可以這樣向媽媽索取安慰。




讓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狀態: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多多彙報自己的學習情況、交友情況,但我們又何曾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呢?主動與孩子分享工作上的辛苦與成就感,能促進孩子對父母的了解,也能激發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讓孩子通過了解你的工作狀態來了解社會與生活。




04


向孩子表達你對TA的期待




媽媽對孩子的期望不能太高,一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外,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傷害。但合理的期待,最好也能讓孩子了解。




當孩子了解媽媽對TA的期待具體是什麼,且並不過分的時候,那麼孩子也許就會把媽媽的期待變成前進的動力,努力做到最好。






04


溝通的三個小心思




或許看到這裡,很多媽媽會問,你前面說的我基本也都做到了,為什麼孩子越長大還是越不願意聽我們的話呢?




其實,媽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這三個小心思。




01


第一個小心思: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孩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忍不住立馬指出來。




真正有內涵的媽媽,在看到自家孩子的優缺點時,懂得給孩子一個適度的情緒空間,不露聲色、也不做過多評價。




孩子需要個人成長空間,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




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麼變得謹小慎微,要麼變得對抗性強,親子溝通自然難以順暢。




02


第二個小心思:弱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鼓勵,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




反之,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因為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里一點點削弱。




媽媽對孩子過於強勢,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最終只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聽從父母說的話。




03


第三個小心思: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




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與孩子的溝通效果越好,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孩子越是不願意聽她的話。




媽媽的柔和是一種溫柔的說話方式,也是一種引導帶動他人的力量。只有懂得柔和的媽媽,才能收穫一個理智柔和的孩子。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孩子重在養心。




而養心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耐心、細心和愛心。




當我們掌握了「說」和「聽」的藝術,願意用耐心、細心和愛心,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相信終能開啟孩子的內心世界。




說出孩子願意聽的話,才能收穫一個願意聽話的孩子。




與媽媽們共勉。




關於作者:

嬌嬌媽(ID:jiaojiaoma8),嗨,我是嬌嬌媽,專註於服務數百萬媽媽的家庭教育平台,我的文,偶爾理性冷靜、偶爾溫暖深情。但願,我們相識後,你懂自己也懂孩子。






進入公眾號武志紅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日簽~





一段不安全的關係里,處處需要講道理
有多懂事,就有多孤獨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