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句話概括蟋蟀——愛唱愛斗有情調!

一句話概括蟋蟀——愛唱愛斗有情調!

GIF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促織》一詩中寫道:「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詩中描寫的「促織」指的就是蟋蟀,而且是一對求偶交配的蟋蟀。

不過蟋蟀種類繁多,當時究竟是哪種蟋蟀牽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不敢妄下結論。但中國人飼養或玩賞斗蟋的歷史非常悠久,唐代是有記載的。

今天的主角中華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根據種本名也可音譯為迷卡斗蟋,我們說的「蛐蛐兒」大多時候指的就是它。

迷卡斗蟋這個名字似乎有一種夏日的浪漫。圖片:Ted Kropiewnicki / bugguide.net

天生的「演奏家」

雄性中華斗蟋兩側前翅結構不對稱,有音銼——音齒和翅表面的微毛結構,左右前翅互相摩擦這一部位即可發聲鳴叫。如果翅膀摩擦時相對身體所抬起的角度不同,摩擦頻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帶來不同的聲音,這為斗蟋的演奏賦予了不同的旋律。

圖中A, B所示分別為左右兩側完整音銼,C, D分別為左右兩側音銼中部俯視圖。圖片:Xiaoqiang Liet al./Zootaxa(2016)

雄性斗蟋一出生就擁有演奏天賦。通常來講,螽亞目成員的鳴叫有三種類型——召喚聲求偶聲爭鬥聲,其中求偶聲自然是專為雌性演奏的。

雌性中華斗蟋不能鳴叫,北京人習慣稱之為「三尾[yǐ]兒」——通常蟋蟀尾部有兩根細長的尾須,被當作尾巴,而雌性看似有三根,實際上多出的一根是位於中間的針狀產卵瓣

一隻雌性中華斗蟋。圖片:metrioptera / bugguide.net

雌性斗蟋是「音樂鑒賞」的行家,那它的「耳朵」在哪兒呢?昆蟲的「耳朵」被稱為聽器,中華斗蟋的聽器就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其本質為鼓膜。昆蟲種類繁多,聽器的類型和位置不盡相同,除鼓膜外,也有的昆蟲用「聽覺毛」來獲取聲音信息。

中華斗蟋聽器所處的位置。圖片:金宸

好鬥,但也有「情調」

「斗蛐蛐兒」是我國民間非常盛行的娛樂活動,北方以斗「中華斗蟋」為主,而南方更多是斗「油葫蘆」。雄性中華斗蟋勇猛好鬥,其咀嚼式口器的上顎十分發達,常常大打出「口」,並且通過爭鬥聲宣示主權。

中華斗蟋頭部特寫。圖片:Kim Tae-Woo /Animal Systematics, Evolution and Diversity(2013);Hide Muramatsu / pinterest

在這之後,雄性會用求偶聲吸引雌性,並以抖動身體與左右擺動腹部作為求偶儀式。如果這是雌性心儀的對象,雌性便會順勢爬上雄性背部,接納雄性排出的精莢。沒錯!不同於常見的雄性在上的交配方式,以中華斗蟋為代表的螽亞目成員,是非常有情調的。

交配後不久,雌性便會將針狀的產卵瓣插入土中,開始產卵。在北方地區,為了平安度過寒冷的冬季,雌性產下的受精卵並不會直接開始發育,而是進入滯育階段——冬天到來,氣溫降低,卵繼續休眠,直到來年夏天氣溫回升,卵才開始發育。

雄性若蟲。圖片:Sam Droege / wikimedia

大概60天後,產下的同一批卵會在短時間內統一孵化為一齡若蟲,然後紛紛爬上地表,開始蟲生的冒險之旅。由於氣候的特殊性,雲貴兩廣等地分布的種群卵不會滯育,產後十餘天就會開始孵化。

殘酷的自然對於中華斗蟋幼體而言危機四伏,它們需要儘快發育,通常一個半月就會長到成體。成體在野外可以存活2~3個月,人工飼養條件下會稍長一些,能有3~4個月。

雌性若蟲。圖片:saltatoria.info

長短翅,有妙用

中華斗蟋還有一對用來飛行的後翅。成年斗蟋的後翅有長翅和短翅兩種類型,這一現象被稱為翅二型,當然也存一些過渡類型。

在玩蟲斗蛐蛐的圈子裡,流傳著不少「鑒別方法」,其中就有一些針對蟋蟀不同翅型或環境對後翅類型影響的描述。比如「翅翼中有小白翅附在蟲背,叫做襯衣,在腰下者為白肋」,這分別是指短翅型和介於長翅與短翅之間的中間型,而長翅型雄蟲在民間俗稱「飛子」、「飛機」或是「飛翅兒」。

短翅型雄蟲。圖片:Vespula vulgaris / bugguide.net

但實際上,只有長翅型斗蟋在成體後不久的一段時間內可以飛行,當生殖腺發育成熟後,後翅便會開始脫落

長翅型雌蟲將營養優先用于飛行肌發育,而短翅型則優先用於卵巢發育。相應地,長翅型個體有更強的遷飛能力,有利於尋找適宜的生存環境;而短翅型雄蟲鳴叫聲洪亮清脆,更利於吸引雌蟲,短翅型雌蟲也有更強的繁殖能力。

長翅型雌蟲(左)與短翅型雌蟲(右)。圖片:Vespula vulgaris / bugguide.net

由於有著不同的後翅類型存在,無論山區還是平原,城市周邊還是深山老林,中華斗蟋在全國各地(除去高海拔地區)都有分布,算的上是最常見的昆蟲之一。

北京人好[hào]玩兒,玩蛐蛐也不光是斗,還喜歡聽叫兒,有點聲兒心裡就舒服,興許這就是當時的睡前輕音樂了吧。

閉上眼睛聽,你是否回想起童年與蟲為伴的時光?來源:maculifrons / youtube

秋天的夜晚,原本是眾多「鳴蟲」的音樂盛典,不光是斗蟋,油葫蘆、棺頭蟋、紡織娘、條螽紛紛帶著自己各具特色的「演奏技藝」加入慶典。

然而由於我們的城市建設,市區綠化的蟲害防治往往十分依賴農藥,這些殺蟲劑在不斷地降低城市生物群落的物種丰度,兒時秋天到草叢中、花盆下抓蛐蛐的遊戲,如今在城市裡已經很少出現了。

不過在郊外,這些蟲兒仍然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每年的音樂會依舊如期而至。有時間的話,我們不妨走進自然,去享受這美妙的蟲吟。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15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金宸。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蜂言蜂語

id: fyfy_nature

以昆蟲、海洋無脊椎動物為主的科普公眾號

日曆娘の推薦

小小的昆蟲也能讓人感到驚艷

喜歡它,不妨戴在身上

自然飾界 昆蟲記 之 斑衣蠟蟬

自由搭配,彰顯個性

你就是昆蟲達人

精緻大方,饋贈親友

傳遞對自然的熱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餐桌上的物候觀察:春分,來盤玉蘭天婦羅吧
提問:如何憑眼力就挑出好吃的草莓?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