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善惡之道,生活之道

善惡之道,生活之道

自在琉璃光

感恩隨行

文 | 如和法師

圖| 妙工坊

弟子問

師父您好,學佛講因果,善惡有報,我有個問題:比如一個學生考試差兩分,因為找了關係錄取了,意味著名額少了一個,可能一個優秀的學生不會錄取,你說幫人錄取的這種行為是善是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價值觀來取捨?請師父開示!

佛弟子什麼是與人為善?吾輩處於未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改過,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凡平日里,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則是大人之度。

對於上述情況要看從那方面講,佛陀說過世上哪得兩全法,任何事都是雙刃劍,各有利弊?世人各有自己福報因緣,各有各的人生命運,若是優秀學生沒有錄取可能會在另個學校大放異彩,是金子總會發光。不管是找關係的也好、優秀生的不公平對待也好,都有變數和各自的價值取向。不必鑽這個牛角尖!

但是站在社會學層面講,找關係在中國是一個普通現象,因為還有點抹不開面子和一些經濟利益。所有的社會活動,說到底都是人際關係,在西方,已經成為一項專門的學科——公共關係學。也就是主動的營造關係,培養關係,使用關係。有了關係,可以增加對方的了解和支持,形成利益共同體,最後取得共贏的結果。

在中國,所謂靠關係,是公共關係的初級階段,需要靠血緣、朋友長期利益來保證合作的可靠性,雖然有作用,但長期成本非常大。而且,由於「初級階段」的短淺認識,對關係行為中的損害第三方利益無所顧忌,最終將損害整個社會結構。使得優質資源普通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這也是佛教所反感和揚棄的。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單純界定這個問題定性是善是惡的話,我覺的還要細化了解,比如學生整體素質、關係屬性、人情債等等因素來界定。不能從宏觀現象來界定善惡。世上人都看其表面,不看實質,善中有惡、惡中有善。不一定幫人是善行,很多人是以私心、利益行善事,這種行為看上去是善,實際上是以善心助慾望行惡事,所以在佛教講的是岀發點,也就是說是不是純粹利他之心,沒有任何面子、人情等因素,完全取決於客觀事情的利弊平衡。所以在《了凡四訓》中,對善有著明確化分!內容講: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具體可看《了凡四訓》。

其中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中峰令試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善惡之道即是生活之道,是每個人應具備的一種正能量的態度。也是公共關係學的最高水平,其類至繁千差萬別,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 END--

聲明

本篇資料,文章系公眾號『自在琉璃光』作者原創,圖片來源:妙工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隨喜您的關注和分享,願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琉璃光 的精彩文章:

早晚念佛,還有必要誦經嗎?

TAG:自在琉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