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們稱自己為「我」,「我」是什麼意思

人們稱自己為「我」,「我」是什麼意思

西漢:金樽銅戈

現代人表示自己時,通常是使用第一人稱「我」。儘管「我」行遍天下,是很常用的字眼,可「我」字的本意卻與今天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呢。

為了解「我」的內涵,我們還得從它的字形開始,尋找思路。「我」字是會意字,它從戈,甲骨文寫作

字形就像兵器形。

「戈」是古代較為常見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這種武器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後逐漸消失。戈上突出的部分叫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勾割或啄刺敵人。所以「我」的本義就是一種兵器,但這種兵器的具體形制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後來,「我」由兵器名稱引申出了「殺」的意思。《說文解字》就解釋說「我,古殺字」。

那麼代表兵器的「我」,怎麼又成了自己的代稱呢?原來「戈」是古代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鬥志,所謂枕戈待旦,大丈夫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下》)。因此武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於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並沿用至今。

「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用,最早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當時的「我」作代詞用時,均指「我們」,那是因為當時還沒有自我的觀念,到西周時,「我」就指代自我了。

本文摘自《國學常識》,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最美的傳統民居,最濃的中國味道
豐子愷:時光易逝,努力惜春華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