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簡評 柏祥偉的 《孔府民間檔案》

簡評 柏祥偉的 《孔府民間檔案》

入木三分的傳統文化表情

——簡評柏祥偉的《孔府民間檔案》

文 || 張宏圖

當下,很多作家的名字在期刊、報紙和新媒體上頻頻閃現,人們卻想不起他寫過什麼,而有的作家的名字一出現喚醒的則是作品的名字及相關想像,這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寫作意義上的成功的區別,柏祥偉很顯然屬於後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他的名字將一直與《羊的事》《火燒》《孔府民間檔案》捆綁在一起。

《羊的事》《火燒》能夠為人們記住的原因大家已經明了,筆者在此不想贅述。那《孔府民間檔案》作為柏祥偉年初出版的新作何以也能如此呢?在孔孟之鄉這個延續兩多千年的神聖家族生活的地方,有著許多民間往事需要人記憶和敘述,於是他挖掘、塑造了一大批鮮活生動、勤勞善良的社會勞動人民的形象,對民間對孔府的記憶和往事進行了一次波瀾壯闊的回顧。而這一個個草木枯榮的故事,足以讓人記住這個清醒、剋制的講故事的高手。

作品充分反映了千百年來鄉村精神文明的發育和成長曆程,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文的關照和對民眾的悲憫情懷。深刻反思了傳統文化對過去、當下的影響,深度思考了傳統文化未來在民間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就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主流文化思想。也就是說,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孔府是孔子後裔的府邸,孔府就是孔子思想、儒家學說的標誌與象徵,也就是說它所承載的是中華傳統文化至高標誌。當然作為舊時貴族、官僚的住宅——「府」,也有著濃重的官僚文化氣息。在這個文化核心地帶,對春種秋收的鄉村,對目不識丁的鄉民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李祥雨衝過去,拽著矮個子的日本人,哭著哀求:『客人,你不能這樣啊,你這樣就失禮了啊。』」(《一個叫迷糊的日本兵》)「那年月,俺這個村子的人都給孔府種菜。……所以幾百年以來,俺村就保留著種菜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賣辣椒》)柏祥偉通過一個個平凡的小故事給讀者揭示出來。

柏祥偉是個有著強烈傳統文化意識的人,而敘寫人與歷史、傳統糾纏的方式確實能體現一個故事高手的智慧和耐心。所以,儘管傳統的幽靈遊走在柏祥偉的民間故事中,但事實上,柏祥偉並沒有為寫文化而寫文化,為寫孔府而寫孔府,相反,一些儒家文化、孔府信息是以極其簡約的方式在文本中一閃而過,然後很快淹沒在他精心收集、編織的故事中。「為什麼沒殺這個日本人呢?還是孔夫子的理念吧,好幾千年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孔府門外的戰亂》)「會哭成了老劉家的傳家寶,也成了他家謀生的一門手藝。……新中國成立以後,孔府里就不再辦理聲勢浩大的喪事,老劉家也不再專門為孔府家哭喪了。」(《孔府的哭喪戶》)

通讀作品你會發現,他對儒家文化與孔孟之鄉百姓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是極其敏感的。他早已把儒家文化與人的緊張對峙,與歷史、現實的緊張對峙編織進故事的紋理中。很顯然,他需要用精湛又成熟的小說觀、傳統文化觀和歷史觀來作有力支撐,即只有在精心編製的好故事的羅網中,儒家文化與生活的博弈才能被一種具體、豐富、更具說服力的方式現形。「三姑的未婚夫劉二秧氣沖沖地登門來俺家鬧,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端端的一個大閨女,居然大白天被人玷污了,這樣的女人他沒臉再娶了。」(《饅頭和乳房》)「不過這些年,他對教育的觀點有了改變,以前他總是說,高考改變命運,現在他常說的是,知識改變命運。」(《高考改變命運》)

一代又一代人的尊嚴、前途和命運如何成為儒家文化這隻巨獸的牙慧,柏祥偉心知肚明且有切身體會,只是他認為儒家文化不僅僅只有一種抽象的存在,而會有具體的姿勢和形態,更何況儒家文化與歷史的每一次狹路相逢,最終要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承擔。而一個個人所承載的儒家文化要在與歷史的纏鬥中顯現它的困境和尷尬。「父親抱著頭想了兩天,好像才想通了。他自我勸解道:『當個老師也不錯,孔老夫子一輩子教書育人,現在也成了流芳千古的至賢名師。』」(《考試》)

《孔府民間檔案》這個名稱讓我想到了一部名著——《儒林外史》,都是對儒家文化的批判,都是「真實」的往事。雖然我不敢斷定這部作品一定能比肩《儒林外史》,但在文本意識上受《儒林外史》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至少它是對現當代儒家文化「民間口述」的記述,可以看作具有現代性的《儒林外史》。而作品名稱中用了「檔案」一詞,「檔案」與「史」是有親緣關係的,「民間」與「世間」是可以互換的,於是可以將書名置換為《孔府外史》的。「檔案」也好,「史」也好,都讓作品有了天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也讓作品披上了「非虛構」寫作的外衣。在當下「非虛構」寫作已成為時髦的情況下,為了增強作品吸引力,這種命名是一種機巧,是作者智慧或深思熟慮的結果。這也足以證明,「非虛構」正逐漸成為讀者閱讀的主要目標,虛構的小說不再是讀者的惟一最愛。

雖然當代作家不乏「非虛構」寫作的熱情,只可惜這種熱情往往表現為大而不當的史詩情結,以至於讓「非虛構」寫作拖著孱弱的病體在空洞的歷史抒情和價值判斷後面步履蹣跚。事實上,未嘗不可把與真實相關的「非虛構」理解為某種形式的袪魅。與其迷信所謂「非虛構」的真實性、價值的正確性,將「非虛構」降低為依附性的技術因素,倒不如直面「虛構」之於歷史的可能性,即把歷史從抽象意義層面解放,使之重新獲得可觀、可感、可以交流的「真實性」。雖然面對歷史時,「虛構」確實只是「無能的量」。 如果現在還指望作家通過「虛構」去解決歷史困境或描繪未來圖景,無疑是迂腐的。可是當下不少作家,連描述這種困境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

歷史發生的時候,最初必定表現為個體的言行即人的遭際,並最終物化為文字,形成過往的文化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構」介入文化傳統的方式,便是用文字對人進行招魂。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文化逐漸脫離抽象意義上的神聖高達和高深莫測,逐漸呈現出具體可感的形態,這正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文化袪魅,即重建文化表情,或曰文化顯形。「虛構」與歷史的關係,最為重要的便是如何以「虛構」捕捉歷史,呈現出「非虛構」的狀態,讓讀者切實回到歷史,深悟歷史。

把《孔府民間檔案》置於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創作發展姿態中來考察,它的光芒應該是令人矚目的。簡約樸實的敘述語言、沉穩推進的敘事節奏、頗有平衡感的結構設計,將一個個豐滿的故事呈現出來。就具體的故事而言,它們不僅是具有類型故事的感染力、可讀性、傳播性,又具有意義層面的深刻解讀性。比如《日本人來孔府的那些年》中寫到:「日本兵看起來很滿意,繼續拍他的肩膀,還摸老二腦後邊的小辮子,這下就把老二惹急了,老二扭身打掉了日本兵的手,陰著臉罵了一句驢日的。」喬家老二對日本人的反抗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摸了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小辮子」,足見傳統文化的猙獰和老百姓的迂腐麻木。

當傳統與時間在文本中狹路相逢時,故事的起源便與強大的傳統文化不可避免的碰撞起來,進而傳統文化的「原罪」意味在歷史語境中彌散開來,越來越濃。傳統文化的生硬與歷史語境中的絕境彼此提醒。傳統文化就這樣毫不客氣地闖入私人日常生活領域,暴力的宣示自身不容置疑的權威。當李連成陷於處女情節不能自拔時,女大學生一句「大叔,你真逗,我是不是處女關你什麼事?我是不是處女很重要嗎?」(《大齡青年李連成》)就將他的傳統價值判斷標準擊的粉碎。由此可見,柏祥偉在處理與傳統有關的這些故事時,將對傳統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轉化為創作實踐的能力,恰恰是當下許多作家所缺失的。將傳統文化精心設置於一個個好看的故事中,把故事置於典型的歷史背景下,令其具象化,於是表達言之有物,傳統文化、歷史境遇、個人命運彼此相連,彼此成全,充滿意義張力。由此,可以說整部作品是成功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也是飽經憂患的文化,有過輝煌也有過艱難,有過停滯也有過突破,有過危機也有過轉機。尤其晚清以來,古老的中華文明遭遇了嚴重的挑戰與欺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是歷經曲折和磨難。目前,我們重提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空前的「傳統文化熱」,雖然沒有了妄自菲薄,但也決不能妄自尊大。

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古色古香、異彩紛呈、自成體系,更在於他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災多難中鍛鍊出來的適應能力,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的自省精神。近百年來,中國的志士仁人一直在努力使傳統文化走出窠臼。新文化運動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反思批判文化,即是一種自省和求變的精神。當下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存在著形式化、皮毛化、消費化、口號化、賣點化、表演化的情況。在文化自信問題上我們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揚棄的關係,當代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必須具有對傳統反戈一擊的能力。當今的有識之士亟需打通傳統文化與五四新文化、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節點與關係。

柏祥偉對傳統的思考和自身所受影響在他較早的創作中已經展現出來了。柏祥偉很明白自己的成長軌跡與傳統文化的糾纏。所以,這部作品便成為他對這種關係的辨識和釐定,既是對自身的重新認識,也是展示傳統文化對人的塑造以及「傳統」與時代的博弈,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反戈一擊。

追朔鄉村記憶往事的歷史淵源,其實是辨識、標記一代人與其它歷史代際不同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感受。是為了寫出祖輩、父輩、我輩身上不可逆的傳統基因,在歷史代際中的沉重表情。他不僅呈現了鐫刻著傳統文化烙印的一代代人的生命歷程如何被歷史塑造並區別於其他歷史代際,更重要的是,他通過一個個故事表明,傳統就生長在平淡無奇的村莊里,平淡無奇的生死輪迴里。只要個人命運處理的足夠有張力、飽滿、充沛,書寫個體命運便是書寫大歷史,民間「檔案」便是國家「檔案」。

在我看來,孔府文化影響下的鄉村,就是中國社會的恰當隱喻。傳統文化的控制與權威,人的懦弱與慾望,人的變異與堅持。柏祥偉非常清楚鄉村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糾纏,只有把這些糾纏寫出來,才能讓人體味到傳統文化的力量、困境和挫敗感。

或許是過於沉重的故事多了些,以至於讓人看清傳統文化的表情後,感到無能為力。努力看清傳統文化後,絕望的倦怠感便撲面而來,除了逃離別無他法。這不是柏祥偉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處在孔府文化陰影中的整個國家的民眾普遍的精神困境。

(作者現供職於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報告文學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