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花山下瑞雲寺,千年古剎展風采

百花山下瑞雲寺,千年古剎展風采

原標題:百花山下瑞雲寺,千年古剎展風采


在房山區史家營鄉


有一個海拔高達1800米


建有佛教文化區、自然觀光區等


7個功能區域的百瑞谷景區

而今天我們就要說說


這百瑞谷里的一處千年古寺院


北京房山的瑞雲寺



瑞雲寺坐落在史家營鄉曹家坊村


始建於北周時期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明朝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云:


行泉聲二里,一松標瑞雲寺。寺即五代時李克用建亭故處,俗今曰『百家寺』 也。

瑞雲寺歷經了38次重修


其中較為著名的是


隋文帝開皇年間的第一次重修


和唐玄宗時期的第二次重修



宋代時


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做了瑞雲寺住持


這是瑞雲寺歷史上第一位


留下姓名並且有記載的高僧


道常

後來道常接金章宗聖旨


主持香山永安寺


道常去世


留下一個衣缽傳人


就是大名鼎鼎的行懿


行懿俗姓劉,金海陵王貞元三年(1155)出生,德興府礬山縣緣礬里(今河北省懷來縣境內)人。


七歲志樂出家,初禮宣德州(今河北省宣化市)天宮寺長老道常為授業師,法名行懿,金世宗大定十幾年(1179),30歲的行懿受具足戒,他深得道常的賞識,此後隨道常離開大明寺遊歷於河朔地區的各大寺院。



道常去世後


行懿離開永安寺

來到瑞雲寺作了住持


此後十年


瑞雲寺規模不斷擴大


在金代章宗時期


達到了200僧人的程度


到了至寧元年


行懿迎接了他僧侶生涯的盛世


被賜紫袍


紫色在當時是高等官員衣服顏色


所以這是一件至高榮譽


時值金末,在蒙古大軍的攻勢下,大金國已是風雨飄搖。金宣宗貞祐元年(1213),蒙古大軍進逼中都。貞祐二年(1214)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厚賄求和,蒙古暫時退兵,中都解圍,五月宣宗放棄中都逃往南京(今河南開封)。貞祐三年(1215),早已逃到南京的宣宗在局勢動蕩的時候,尚賜遠在中都西山的行懿紫衣,並敕賜「通圓大師」之號。


在國破家亡之際


金宣宗還遠隔千里


特意為行懿送一襲紫袍


可想而知


當時的金朝對瑞雲寺是多麼的重視


也能反映出在金朝末年


瑞雲寺在中都立下的地位和影響


金宣宗貞祐三年時


蒙古軍攻克中都


並兵襲南京


金朝全境大部分陷於戰火之中


地處深山的瑞雲寺


僧人四散


唯獨行懿大師留了下來


在聖連山一個岩穴里暫時棲身


由此他


成了聖連山佛教的開山祖師


元太祖十一年(1216)後


行懿先後到過清安寺


武川(今內蒙武川縣)十方院


椵峪(今山西省陵川縣梁泉村)龍岩寺


灅陽寶寧寺(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境)


因為成吉思汗對於佛教的認可


佛寺得到了重視


礬山寺高宣差路過百花山瑞雲寺


目睹瑞雲寺殿宇傾圮,禪剎荒涼

彷徨不忍離去


於是行懿被請出山


重回瑞雲寺主持寺務


傳說行懿回到瑞雲寺


見到殿塔摧毀,荒廢不堪


傷感地嘆道


「已經不是我原來居住的寺院了!」




元太宗四年(1232)七月間,行懿的弟子德道、德行見行懿年事已高,先期為行懿建造壽塔,元太宗五年(1233)五月告成。當年六月,行懿讓位於通公主持瑞雲寺,退西庵閑居。至七月初二日,行懿病重,自己離開座位,沐浴凈身,換上衣服,蓋上被單,向眾弟子留下臨終遺言,談笑而化。終年七十八歲。


現在的瑞雲寺進行大規模的修繕


在原址,按原貌重建了


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


伽藍殿、文殊殿、普賢殿、藏經樓


及配殿數間


並修建瑞雲寶塔


基本恢復了瑞雲寺的歷史面貌






瑞雲寺大致保存著舊觀


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


前院長方形,青磚墁路呈田字形


後院正方形,青磚墁路呈米字形


整個寺廟中軸對稱


肅穆古樸,威嚴而錯落有致




瑞雲寺歷經一千多年滄桑歲月


它集自然、歷史、文化、宗教於一身


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韻味


千百年來


一代又一代的高僧


在這裡參悟人生的哲理


古剎梵音青煙裊裊


如今的瑞雲寺


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遊人前來


這段歷史值得我們記住


這古迹的滄桑變遷更值得我們了解




值班編輯:捲兒


圖文編輯:Ayu


信息來源:房山電視台《文化紀事》欄目、青春房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房山廣電傳媒 的精彩文章:

樂游佛子庄 上午登山健身 下午探洞尋幽
房山這個地方為打造紅色山水田園是這樣做的

TAG:房山廣電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