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上)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上)

原標題: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上)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上)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動物。在歷史上,早期人類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過對某些動物的崇拜。例如,歐洲和亞洲的許多民族都喜愛獅子與鷹,以之為徽記——因為它們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徵。在古華夏,中國人所崇拜的動物是龍與鳳。


在中國遠古文明的象徵系統中,有五種靈異動物組成一個神秘的象徵體系。即:龍、鳳、虎、龜以及「麟」(麒麟)。在漢代五行的宇宙體系中,其中四種靈物被配置於天地四方: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即鳳),北玄武(即神龜)。這四靈受到遠古華夏人的特殊崇拜不是偶然的。龍一向被認為是力量的象徵,鳳一向被認為是美的象徵。虎是權威的象徵,而龜則是長壽與神秘智慧的象徵。


在遠古的神話宇宙觀中,龍是雷、雨、電之神,鳳是太陽神、火神和風神。虎是明月之神(於菟/「玉兔」),(民間傳說月神為玉兔。在漢以前認為月神是「於菟」——白虎。於菟與玉兔音近,因此訛變為玉兔。說詳《諸神的起源》。)而神龜,則被認為是水神和天宇之神。

虎與龜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動物,麒麟即靈鹿,也有生物原型。


然而千百年來,龍與鳳的真相卻一直是個謎。關於龍的問題,我已經作過一組專題性的研究。在本文中,我想進一步研討關於鳳的問題,以求解開古動物學與考古文學中的這又一個謎。


一、一位能帶來祥瑞的舞蹈之神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


何謂鳳皇?孔安國傳(為《尚書》作傳之「孔安國」有兩人,一為西漢之孔安國。一為東晉之孔安國。舊說「偽」孔傳者,乃東晉孔安國所傳,並非「偽」也。詳說見何新《尚書新解》。):「靈鳥也,雄曰鳳,雌曰皇。」靈鳥,即神鳥也。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裡,鳳凰被古代經學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古音「儀」與「娥」通。「娥」,又作「婀」,「舞也」,婀娜而舞。


「蕭韶九成,鳳凰來儀」,鄭玄讀「儀」為「偶」,謂「儀,言其相乘匹。」即鳳凰成雙(「乘匹」/雙匹)而來,來而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吁!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呵,我敲石拍石,百獸隨我的節拍而一齊跳舞!」)由於鳳凰以善舞而聞名,故在《山海經》中又被稱作「舞鳥」。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天山有鳥如丹。識歌舞而妙靡,名曰帝江。」(《文選》西都賦注引《山海經》)帝江即帝鴻,鴻鳥,大鳥也。鴻鳥,上古亦被認為是鳳凰別種,漢以後成為鴻鵠即天鵝與黃鵠的名稱。《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又記:「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海外西經)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所描寫的鳳凰形相,謂「其形如鶴」。也就是說,是一種形如仙鶴的高足大鳥。鸞鳥,乃鳳鳥之別種。鸞,聯也,成雙曰鸞(故雙生子稱孿子)。鸞,團也。形如團團之鳥亦曰鸞鳥。


「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揚)飛,翙翙其羽,亦(翼)傅(搏)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鳳,靈鳥,仁瑞也。雄曰鳳,雌曰皇。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案,毛說不確。於,當讀為揚,揚飛即翔飛。翙,即扇,揮舞雙翼曰扇。羽即翼也。《白虎通》記:「黃帝之時,鳳皇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扇扇其羽,翼覆於天」,似表明其羽翼之廣大。

《帝王世紀》記古代傳說謂:「帝嚳擊磬,鳳凰舒翼而舞。」又有傳說:「黃帝制十二管,以聽鳳凰之鳴,其雄鳴為六律,雌鳴為六呂,謂之律本。」(《昭明文選》李善注。)


「鳳凰」之名,在古漢語中有兩個來源:


1、風皇。即大風之王,大風之神。(在甲骨文中,風即鳳字。)(說詳於省吾《甲骨文字述轉》。)


2、方皇。方皇即彷徨之語轉,「彷徨」今語亦作「徘徊」或漫步。(《辭海》:「彷徨,亦作徬徨、仿偟、方皇、旁皇。徘徊,游移不定。皇旋,迴轉。」)本意似為優遊輕舒的漫步之貌,以及盤旋婀娜的曼舞之貌。鳳之稱方皇,顯然應與它的能歌善舞及善於步行有關。


綜合這些上古時代關於鳳凰的傳說表明:


1.鳳凰,是一種能歌善舞之鳥,是一種祥瑞之鳥。


2.鳳凰結群,來必眾多。


3.鳳形似鶴,身材高大。


4.性喜雙棲。


5.形態團鸞。

6.善於舞蹈和漫步。


關於鳳凰這些較古的記述,顯然與後世傳說如雞或孔雀的鳳凰是非常不同的。


二、商王曾捕獲到五隻鳳凰


現在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就是,鳳凰,究竟只是一種僅在神話中存在的子虛烏有之物,抑或是在歷史中確曾存在過的一種真實的動物?


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前者,即否定鳳凰曾經是一種真實的動物。而我在神話研究領域近年來所作的工作,是試圖建立一種(神話考古學)。我始終不認為遠古人類都是一些不務實際想入非非的幻想家。我絕不認為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僅僅是臆想的產物。


我深信,在遠古神話的符號象徵之下,在剔除其傳說附會或以訛傳訛的變形後,都有隱藏在其深層結構之下的歷史真實、生物真實和人類文化真實。龍如此,鳳凰也必如此。




商周銅器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如下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雉,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此則卜辭,據已故著名古文字學者於省吾說意思就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雉,於丙辰這天捕獲了五隻鳳。因此於氏認為,「由於系用網捕之,故所獲自是生風。」


由此看來,至少在商代,人們在狩獵時還曾經捕獲過活的鳳鳥。



鹿角巨鳥(睡虎地秦墓)


無獨有偶,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也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收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又,周金文中亦有關於「生凰」的銘辭。)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認為正是指「活鳳凰」。

在著錄甲骨文中,我曾發現有一片卜辭記為:


「且乙,鳴鳳。」(祭祀祖乙時,鳳鳥在鳴叫。見乙3468)


且乙鳴鳳(乙3468)


此辭中「鳳」字形構特殊,但其兩足長而明顯,與其左方「鳴」字中的鳥形之區別亦至為明顯。朱芳圃釋其字為「鳳」,確切無疑。



鹿角鴕鳥(曾侯乙墓)


在陝西近年出土的周原(西周早期)甲骨卜辭中,有一片甲骨上有「己鳳」二字的刻辭。(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圖版第68頁。)此片甲骨中鳳字之形亦頗為特殊,象一隻高足之鳥。又「己鳳」之「己」可釋為(1)祭祀之祀,己鳳即祀鳳。(2)己與易通,蜥蜴之易,即龍。己鳳,或即龍鳳。


(見下圖)


周原甲骨「己(祀)鳳」


在古文獻中,也有關於鳳凰實存的大量記載。《逸周書王會》記:「氏羌(中國西部民)來獻鸞鳥。」歷代注家無異詞,都說鸞鳥亦即鳳鳥。

據史料記述,鳳鳥中有「青鳳」一族。晉書《拾遺記》記:


「周昭王以青鳳之毛為二裘,一曰燠質,一曰暄肌(玄機),常以禦寒。至厲王末,猶寶此物。」又說:「有罪徒,以青鳳毛贖罪免死,片毛准千金。」


這則記載表明,周初時鳳之羽毛仍存在,但已被視為珍奇之物。時俗貴重之,喜以鳳毛制裘。罪徒若獻鳳毛,則可贖身免死。(今成語「鳳毛麟角」,源出於此。)


總之,無論在甲骨文、金文及文獻資料中,都有材料可以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奇異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昊摯之立地(摯,或即伊摯,伊尹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漢代鳳凰在中國大陸已極稀見。但在這些記載中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人所描繪的鳳凰形體特徵,仍有一個與古代鳳鳥之傳說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特別高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二以上。


三、鳳凰的鳥類特徵與鴕鳥相符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淵鑒類函》引《晉中興書》記:「鳳鳥鵠頸而龜腹(背)。」


《說文》中綜述了漢以前關於鳳凰的各種傳說,記曰:「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具(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字。」(原文作「朋黨」,「黨」字乃為後人妄增。鳳、風、朋三字古音近字通。)


《爾雅翼》解釋《說文》這段話說:


「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歧也。鸛嗓者,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說:


「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風皇。唯思其象,夙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孔子晚年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其已乎?」謂不見天下太平之日矣。)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神話成分。但在古代傳說中,鳳鳥與黃帝一族關係特別密切。這與鳳鳥是黃帝(太陽神)一族的圖騰有關。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複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則是頗可注意的。


如果剔除掉上述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則可以篩選出如下一些特徵:


1.傳說中的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實)。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群處,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覆巢毀卵則鳳不翔。」(《淵鑒類函》引孔子)


11.鳳鳥營於穴居(居「丹穴」、「鳳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舞蹈。


(鳳鳥又名「鵔」,字從「夋」,徐鍇註:「踆,行步舒遲也。」)


13.其生態:「游必擇地,飢不妄食。」(《白虎通》)


14.鳳鳥翔行喜鼓翼逆風。(《白虎通》)。


關於鳳鳥的上述形態描述,與漢代以前文物中描繪的鳳鳥圖象,大體也是一致的。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確實曾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曾為先民所崇愛的一種鳥類呢?


我的回答也許是令人驚異的。但這卻是一個顛撲不破,經得起檢查的事實。這就是,這種奇異的鳥類確曾存在,它就是大鴕鳥。


四、鳳凰的生物原型是大鴕鳥


關於鴕鳥,多數現代中國人對它頗不熟悉。因為鴕鳥在中國大陸上滅亡已久。現代人很少知道,這種體軀龐大堪稱鳥王(即「眾鳥之長」)的巨型鳥類,不僅曾在古中國曾經存在;而且作為一種圖騰物,其與遠古中國文化曾具有極其深刻的關係。


在北京周口店及安徽、河南的多處古人類遺址中,與古人類活動遺存物一同出土的,常伴有古鴕鳥的巨大蛋殼化石及骨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周時代的銅器銘紋中,關於鳳鳥的多種圖形,非常類似於鴕鳥。而在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天文雲氣雜占」中有一鳳鳥之圖,其形則正是一隻典型的鴕鳥。(西漢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大鳳」圖為鴕鳥,在帛書中,以鴕鳥象徵風神,以大魚象徵水神河伯。)


我收藏有一塊清代出土於陝西長安漢宮舊址的瓦當(硯),其銘紋中之鳳鳥(朱雀)之形也正是一隻典型的大鴕鳥。(此銘紋收入錢君匋、張星逸、許明農合編《瓦當彙編》第95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馬王堆帛書「風氣占」中的大風之神:鴕鳥


對這塊瓦當,史樹青先生曾作過一個考釋如下:


「西漢朱雀紋瓦當拓本,原物清末陝西西安漢城遺址出土。歷來所見漢代朱雀紋瓦當,朱雀形象皆作鳳頸,鷹喙,魚尾。此瓦則作鳥頭,長頸高足,尾部下垂,近似鴕鳥。鴕鳥產於西域,見《漢書西域傳》及《後漢書帝本紀》,屢稱安息國進獻大鳥事。因知朱雀形名俱原於大鳥也。漢代大鳥形象,僅此一見,殊可貴也。」(1995、12、22史樹青題記)


案:史先生說「大鳥形象僅此一見」不確。我在漢瓦當圖紋中還見到過幾件朱鳥的拓片也是鴕鳥。


由此可以推知,鴕鳥實際可能就是遠古傳說中的鳳凰之原型。那麼,為什麼鴕鳥會成為一種被古人認為是具有神異特性的神聖之鳥呢?


為了解開這個歷史之謎,我們有必要較詳細地了解有關鴕鳥的生態及動物學知識。


關於鴕鳥,《大英百科全書》「鴕鳥」條記謂:


「鴕鳥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鳥,不過它是不會飛的巨鳥。但是,其怪異而堅韌的足補償了這一缺陷,鴕鳥可以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奔跑。事實上,鴕鳥是當今鳥類中最奇特的一種,他們的生活千奇百怪,充滿了神奇色彩。」


鴕鳥Ostrich(Struthio camelus)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


雄鳥成體高達2.5米,頸長几占身體的一半,重達155公斤,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緻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在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在關於鴕鳥的其他資料中,我們還了解到:


鴕鳥為現代最大型鳥類,成體高可達2.75米,體重75公斤。後肢強壯,骨盤為關閉型,腳長善走。常結群奔行於沙原。喜結成大群居,但群內實行一雄一雌的配偶方式,雄性具單個交接器。兩性輪流孵卵和共同育雛。蛋比雞蛋大30倍。食性以植物為主。


鴕鳥的色彩以黑為主,間雜有灰、青、白、褐、紅諸色。鴕鳥巢建築在山洞或土穴中。(參閱丁漢波《脊椎動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鴕鳥腳有兩趾或三趾,澳洲鴕鳥鴯鶓有三趾。非洲鴕鳥是鳥類中唯一具兩個腳趾的類群。其內腳趾厚而強健,體現了它適應快速奔跑的特性。因腳與地面接觸面積較小,因而能獲得較快的奔跑速度。


鴕鳥靠趾及趾間蹼來支撐身體,能奔、善跳,可靈活地轉移方向。


先秦歷史傳說中屢見關於「三足烏」的記述。足,趾古字通。


所謂「三足烏」實際就是三趾之鳥,即鴕鳥。


三足鳥,在中國遠古一直被傳說為一種神秘的鳥。「天地之初,有三白(足)烏主生眾鳥」。(《藝文類聚》卷九二引《三五歷記》。)「日中有三足烏」。(《太平御覽》卷三引《春秋元命苞》。)孔安國《尚書大傳》引「泰誓」,言武王伐商,「火流於王屋,化為赤烏三足」。在鳥類中,唯鴕鳥有三足(趾)。


在上述關於鴕鳥的動物學記述中,我們可以注意,以下若干特徵與古代傳說中的鳳鳥特徵皆正相吻合。


1.鳳有五色,色彩以黑為主,亦區別不同種而間雜有灰、青、白褐、紅諸色。而以黑、青色為主,故在古代又稱作「青鳥」。


2.鳳鳥體態高大(7—8尺)。大鴕鳥成體亦高達2.75米(7—8尺)。


3.鴕鳥雌、雄體色不同。雄性蒼青色。雌鳥則以褐黃色為主。傳說中的鳳鳥雄性為青綠色。雌性則為黃色,故稱「凰」,凰者,黃也。


鴕鳥是雜食性的鳥類,在自然狀態下主食草、葉、果實與種子。偶爾也食用小型哺乳類、小鳥、蜥蜴和昆蟲等。但在某一時期,如果沒有這許多食物,鴕鳥則頗能耐受飢餓。


鴕鳥可以數日不飲水,天性能耐渴。這是在乾燥而荒涼的沙漠地帶長期生活適應的結果。鴕鳥常有吞食沙礫、碎骨、甲爪以及金屬等的習慣,以幫助砂囊的磨擦和消化。每當烈日高照的時候,沙粒受熱,溫度增高,其厚蹄可防止傳熱,使足部不致被熱沙所燙灼。


由於鴕鳥不懼炎熱,傳說它能穿越烈火而行走,因此非洲人也認為它是「火鳥」。埃及神話中關於「芬尼克斯」之鳥,即火鳳再生的神話可能與此有關。古中國人也認為鳳鳥是一種「陽烏」和「火之精鳥」。



綜合以上材料,我們可以概括出關於鴕鳥的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A在形態方面:


1.鴕鳥形體高大,是鳥類中之最長大者,高約2—2.5米。


2.鴕鳥之頸細而柔長,如蛇頸。


3.鴕鳥背部隆起。


4.鴕鳥羽毛有花紋。


5.鴕鳥有紅、褐、青、白、灰、黑等色。


B在生態上:


1.鴕鳥以植物為主要食物。


2.鴕鳥群居,數十隻至數百隻結成一群。


3.鴕鳥有較穩定的一雄一雌配偶。


4.鴕鳥穴居。


5.鴕鳥善鳴叫、奔跑。行走速度極快若飛,雙翼張起如帆,當其鼓動可形成強大風流,飛沙走石,因此被認為是「風神」。


6.鴕鳥力大可以拉車。(傳說中的鳳凰也可以御車,即「鸞車」。)


以上述諸特徵與古人傳說中關於鳳凰的形態描述相比照,不難看出,就其主要動物學特徵而言,二者的形態與生態完全相吻合。


最有趣的是,據動物學家報道,鴕鳥愛聽音樂,對音樂節律有極高的辨賞力。並且極善於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態,昂首闊步有如倨傲的紳士。而每到求偶的發情期,在交配之前,雄鴕鳥與雌鴕鳥一定要進行長時間儀態萬方的周旋舞蹈。因此我認為,鴕鳥也正是傳說中那種「自歌自舞」的「五彩鳳鳥」。


五、遠古岩畫中的鴕鳥


關於鴕鳥與鳳凰關係更加重要的實物證據,我們還可以從考古學中發現的各種人類文化遺存中進一步得到證實。


其證據之一是遠古岩畫。在非洲先民岩畫中,曾發現有大量鴕鳥及狩獵鴕鳥的繪畫。有趣的是,在中國也發現了鴕鳥岩畫。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隻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①


那麼我們要問,這裡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②


---------------------------------


①②蓋山林《陰山岩畫》第208、210頁,文物出版社。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神話中,人們一直認為鳳凰乃是傳說中的太陽之鳥:


「鳳,火精。」(《初學記》引《演孔經》。)「鳳凰者,焞火之禽,陽之精也。」(《鶡冠子度萬》。)


《開元占經》記:


「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鳥,有三趾。」


(何按:非洲鴕鳥腳部有二趾,澳洲鴕鳥腳部有三趾。)


在上古傳說中,鳳凰是司曆法即「司分」之鳥。《淵鑒類函》第37卷480引《左傳》:「少昊氏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鳳鳥氏,歷正也。」杜註:「鳳知天時,故名歷正之官。」


古代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傳說,我認為與鴕鳥的季節性行為有關。鴕鳥是一種遷徙性鳥類。它如同候鳥一樣冬去夏來逐草而居作長途游徙。鴕鳥有季節性求愛與交配的習慣。特別是在交配期,它每天清晨如同晨雞一樣迎日朝鳴,所謂「鳳鳴昆岡,聲振於天」。都自然地會使遠古時期的人們把鴕鳥看成一位神秘的季節使者,物候之官。


《淵鑒類函》引「天老對黃帝語」說:


「鳳能究萬物,通天地,律五音,覽九州,觀八極也。」


鳳凰因此也被古人認為是天使、天帝的使者。「究萬物,通天地。」(《韓詩外傳》)


傳說中的鳳鳥夕宿「丹山」(即太陽之山)。(參閱《淵鑒類函》引《文選》詩:鳳鳥「夕宿丹山際」。「有鳥居丹穴,其名曰鳳凰。」(唐李嶠「嚎風」))是一種祥瑞之鳥,「鳳,王者之嘉祥。」(《瑞應圖》)「上通於天,下集河洛。」(同上)


據晉張華《博物志》記:


「鳳鳴朝陽。」(《淵鑒類函》引《博物志》。)


晉顧愷之《鳳賦》:


「鳳稟鶉火之曜,資和氣之煙溫。」


關於鳳凰與季節、太陽的這種神秘關係,完全與鴕鳥的習性相符。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除其他生物學以及作為狩獵者之重要食物資源的理由外,鴕鳥實際上也正是作為一種太陽神的使者之鳥(「帝使」)而受到人們喜愛和崇拜的。


(摘自何新《談龍說鳳》。原載《中國文化報》1988年3月9日。編輯/配圖:黃世殊)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老何博客雜記(1):敘利亞歷史
陳寅恪:論唐高祖及李世民稱臣突厥事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