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與刻板印象
「改變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才是尊重女性的開始」
01
—
女性CEO
前幾日,226歲的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即將迎來首位女CEO,現年43歲的Stacey Cunningham。
《今日美國》評價說:「你能聽到紐交所的玻璃天花板"咔嚓"一聲破碎的聲音。」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指職場中的隱性瓶頸或約束。對於女性而言,高管職位就像玻璃天花板一樣,約束著女性的職業高度。據統計,在美國金融業的不同部門中,女性占高管總人數的12%到30%不等,但做到CEO的情況非常稀有。早在2017年1月,Adena Friedman被任命為納斯達克(NASDAQ)歷史上第一位女CEO。
為何女性領導會格外引人關注?這與人們先驗定見有關。根據有限注意力的理論,由於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與常識相左的事實或言論才能引起關注。媒體之所以會報道,也就是因為這件事實很重要,或是打破了常識的界限。女性高管正是後者的典型。
當我們在只知道職業的情況下去推測一個人的性別,我們會發現,對於秘書、打字員、服務員、舞蹈演員、保姆等等職業,我們會更傾向於認為是女性;而對於企業高管、教授、高級工程師、IT技術人員、廚師等等工作,我們認為是男性的概率更大。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我們對性別所對應能力的認知往往受到「刻板效應」的影響:
刻板效應(Stereotyping),又稱為「刻板印象」,是指對群體產生固定的看法和評價,並且把對群體的看法運用於看待屬於這個群體的個體身上。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看,照片的特徵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向兩組被試分別介紹情況,給甲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個罪犯」;給乙組介紹情況時說「此人是位著名學者」,然後,請兩組被試分別對此人的照片特徵進行評價。
評價的結果,甲組被試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兇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被試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這說明,人們對社會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徵歸類為兇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徵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堅韌性。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
舉個例子,當我們以地域、星座、屬相、學歷甚至畢業的學校來對群體進行判別時,就容易陷入「刻板效應」。簡單來說,「刻板效應」就是「打標籤」的行為。比如,福(HU)建人,比如,處女座,比如,女司機。
回到性別本身,儘管女權主義運動早就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多年,現在女性的地位也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卻還是會多多少少的覺得,女性在職場上的地位總是受到隱性的「玻璃天花板」的約束。這種「玻璃天花板」出現,一方面來自於女性本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包括生育子女),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刻板效應」的認知。比如,認為女性更情緒化,因此不適合從事需要理性的重要職位。
02
—
使女的故事
關於女性的社會地位的思考,前段時間看的一本反烏托邦主義小說《使女的故事》彷彿提供了一個極端層面的思考範例。
故事講述了在未來世界,環境污染導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急劇減少。於是,「雅各布之子」團體武力接管了美國政府,用「神授權力」建立了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共和國里,不僅書籍娛樂和異端言論都是被禁止的,而最突出的就是對生育的權力實施配給供應。作為基列共和國的高層官員們,他們擁有生育權的支配權力,而使女們成為了生育配給的載體,成為為高層官員提供生育的工具。
在基列共和國,總共有三類女性:一類是高層官員們的妻子,身著藍服,平時負責養養花,養養孩子(使女們生的),以及交際交際(與其他國家的政務往來)等等;第二類是使女們,著白帽紅袍,替主教們生育下一代,只有偶爾外出買菜的自由;第三類是馬大,著灰衣,屬於女傭,負責做飯洗衣和清掃。不管是哪一類女性,我們會發現,在基列共和國里,工作不屬於女性,個人賬戶由丈夫接管。
即使是基列共和國理論創始人的某某原電台主播,極力通過媒體宣揚「應該拾回傳統,女性應該回歸家庭,承擔家庭責任」,原本想要藉此在基列共和國高層謀個職位,最終也受自己的言論所累。在這樣的社會,是不能容忍工作的女性,也不能承認女性的發展權的。女性此時被物化為工具。乍聽之下,如此聳人聽聞,然而,書中寫到,基列共和國不是一夜之間誕生的,在此之前,社會秩序仍然一切正常,但有一些東西,在悄然改變。
「一切都不是瞬間改變的:就像溫水煮青蛙。……報紙上的消息對於我們來說就像一場場夢,別人做的噩夢。多可怕呀,我們會說。它們確實可怕,但可怕的同時又覺得難以置信。它們過於聳人聽聞,它們帶有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迥然不同的特性。」
小說改編成的劇集橫掃金球獎艾美獎數不清的獎項,並且讓出品方HULU一舉躋身一線電視平台行列。就是因為川普上台後的「沙文主義」重新抬頭,讓這部劇有了更多共鳴的現實語境。
03
—
王菊的故事
一夜之間,王菊被符號化了,一個象徵性的標籤把她帶上了各大公眾號的頭條。關於她的文章層出不窮,還有7篇10W+。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打破了對「女團」的刻板印象,打破了膚白貌美大長腿的魔咒,用思想和獨立精神征服了眾多吃瓜群眾,吸引了眾多路轉粉。
由於#METOO運動的如火如荼,甚至有人認為,此時讓Cunninghan擔任CEO更像一個「政治正確」的決定。你看,即使是在最為宣揚女權主義與多元價值觀的美國,社會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對女性領導的能力進行質疑。
我想起去年3月8日百度的TAG欄,一個八音盒裡,穿著白色芭蕾舞裙的洋娃娃在翩翩起舞。而大洋彼岸的GOOGLE,TAG中則是穿著各種各樣職業服裝的女性,女宇航員,女教師等等。所幸社交網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今年百度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所幸,討論女性如何在市場上提升自我價值的Ayawawa也被封了。
距離華爾街三個街區外的「無畏女孩」銅像,年底將被搬到華爾街,與「金牛」相對而視。(紐交所CEO正是COS了這個女孩的姿勢)
在銅像的下面,寫著一行字,「認知女性領導力,她帶來改變。」我想,當社會不再用婚姻來定義女性(「讀得好不如嫁得好」?),不再對女性有先驗的職業判斷,這才是真正地尊重女性的開始。


TAG:芒點意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