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春語文·俞春霞「春霞讀君姐」

青春語文·俞春霞「春霞讀君姐」

韋應物,四首詩中見「高遠」

文/俞春霞

前言:師傅君姐說,語文老師要有敏銳的眼光,要有生命意識,在跟隨師傅學習中,將關照生命這條信條融進自己的意識中,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平時在閱讀文本的時候,都不經意地在還原文本背後的那個「生命」,感受他的呼吸。最近在讀葉嘉瑩先生的《說中晚唐詩》,當我靜下心來走進韋應物,竟然有種奇妙的感覺產生,那是一個曾經活過的生命,並且曾經活得那麼鮮活、真實。也讀過韋應物的詩,但是真正相遇這是第一次。

翻開大唐詩篇,韋應物或許不是最耀眼的一個,但是翻看他的經歷,卻不能不說他的確是個奇人。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我說他「奇」,大抵原因如下:

奇在他有過人生最繁華的經歷,「少年時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他也有過最落魄的經歷,相愛甚篤的妻子元萍36歲貧病交加中去世,舉行葬禮居然在租住的房子里。

奇在他二十幾歲才立志勤學,之前的時光都在光陰里荒廢了,二十歲之前「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他完美地詮釋了「只要想努力,啥時都不晚」的真理,當然他寫詩勤奮的同時也確實有天賦。他不僅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為王孟韋柳,成為唐代寫山水自然的傑出代表;李賀、元稹、白居易乃至蘇東坡等著名的詩人都曾受過他不同程度的影響。

他還奇在本是個紈絝子弟,「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仗著作為玄宗近侍的勢力,他不僅橫行鄉里,竟然還在家裡藏著死囚犯。可是一轉身竟然成了一位「關心民間疾苦」「內心高遠」的詩人。

安史之亂就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沒有「安史之亂」估計他只能是個大字不識的無賴,安史之亂後他的整個人生軌跡都變了。

就像蔣勛說李煜,「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宿命,好像是註定要讓一個文人亡一次國,然後他才會寫出分量那麼重的句子。如果不是遭遇這麼大的事件,李後主的生命情調不會從早期有點輕浮、有點淫樂的狀況轉到那麼深沉」。

同樣的如果不是安史之亂,韋應物沒有從雲端掉下來,我們也讀不到他的「恬淡高遠」的詩歌。

說到韋應物詩風恬淡高遠,選擇了韋詩中我最愛的四首,一探究竟。

《簡盧陟》

唐·韋應物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這是一首寫給他外甥盧陟的詩。大約這個外甥很得韋應物的賞識,為他寫的詩還有《寄盧陟》《西澗即事示盧陟》《與盧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齋》。這首詩是安慰盧陟的,「可憐」句寫盧陟「陽春白雪」一樣高遠的志趣,可惜沒有人能來賞識。「恓惶」句寫出對方的窘迫,感同身受。「恓惶」忙碌不安,悲傷的樣子。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於恓惶,席不暇暖」。歐陽修《投時相書》也有「抱關擊柝,恓惶奔走」的句子。由此盧陟寄身在軍旅中的不安悲傷窘迫看見。「蹉跎」句寫出盧陟在淮海邊虛度光陰毫無作為的無奈。接著「澗樹」「山鳥」句轉而寫景,「山澗的樹上還有晨雨,山鳥在剩餘的春天裡鳴叫」,實則在安慰盧陟,一切還有希望,還來得及。最神來一筆的是詩的最後兩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我這裡有「一瓢酒」永遠為你準備著,可以安慰你在「風塵」中漂泊不定的靈魂。「一瓢酒」有人寫作「一壺酒」,此為誤寫。「一瓢酒」取自《論語》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虛實結合,淡淡的敘述中「高遠」志趣可見一斑,讀來令人動容。

韋應物似乎對「一瓢酒」情有獨鍾,他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也寫到了「一瓢酒」。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天,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詩當為次年秋天寫作的,一個刺史要去拜訪一個孤寂的全椒山中的道人,可見作者書生本色不脫。「冷」字貫穿全篇。首聯今朝因為自己在「郡齋」中感覺很冷,推己及人想到那個在「全椒山」上的「客人」,這個「客」字點明了道人不是此山的主人,隨時都會離開,為下文鋪墊。作者心系此人,可見二人的友誼。頷聯是想像道士在澗底砍柴,歸去後煮著清冷的飯食。葉嘉瑩先生說,道士善於養生,也可能吃的是類似於「五石散」之類的養生的礦物質。頸聯「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有沒有覺得跟「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風塵」相似度很高呢?在這颳風下雨的「清冷」的傍晚時分,我想要帶上這「一瓢酒」,大老遠地去全椒山看望你、安慰你。為什麼不說帶飯食去看望,而單單是這「一瓢酒」呢?恐怕不僅僅是為了意境的美感、脫俗吧。可以想見這一瓢酒里已經不單單是「酒」了,還有某種情懷在裡面。尾聯「空」字和「滿」字形成對照,不僅寫出了這個風雨夕全椒山的「蕭瑟」,還寫出了可能道士已然離去,山因此顯得「空」。即使未離去,這滿山落葉把足跡都蓋得嚴嚴實實,哪裡還能找到道士友人的足跡呢。或許後者的理解更合理些,因而有人直接把這句詩翻譯成「But in fallen leaves that have heaped the bare slopes,Howshould I ever find his footprints!」可是無論哪種情況詩人的悵惘和失落也一併在這「空「字中體現出來了。總之言有盡而意無窮也。真正是「蕭疏中見出空闊,平淡中見出深摯」。

與這首詩同期的還有一篇七律是《寄李儋元錫》,思想的「高遠」尤其卓越:

《寄李儋元錫》

唐·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李儋、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託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以答。首聯「去年花開」對接「今日花開」,感慨時光匆匆,轉眼與友人的分別又過了一年。頷聯「茫茫」寫出人生無常沒有辦法預料,因為此即使在開滿鮮花的春天還是有無限的愁緒難以疏解,以致獨自一人難以成眠。到底是什麼讓他愁成這樣?頸聯給出了答案:自己身體不好有了歸隱之心,但是看到管轄區的百姓生活流離覺得自己領著這一份官俸很是慚愧。這是一位有良知的官員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赴滁州任職的一年裡,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類似的感慨如《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中的「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觀田家》也云:「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應該說韋應物的這份慚愧來得真誠,歷經滄桑始見真,在生活中磨礪詩人的心也變得越來越柔軟。

這首詩還有一個特殊的政治背景。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在這焦灼中突然聽說朋友要來此地與自己相見,韋應物的內心是激動的。幾度到西樓眺望看到月亮清圓。

如果詩人沒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又如何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

《滁州西澗》可算是韋詩中寫景意境高遠的絕唱: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獨憐幽草澗邊生」,是說詩人獨獨喜歡這長在澗邊的幽靜的暮春之草,它的恬淡自適打動了作者的內心或者說契合了作者當時的心境。「上有黃鸝深樹鳴」,黃鸝鳥兒清脆的鳴叫打破了寧靜與悠閑,作者視角開始向上探尋,但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黃鸝鳥兒躲在深林之中,煞是可愛。「春潮帶雨晚來急」視界不斷向外擴張,「春潮」夾著「雨」在夜幕下暗潮湧動,雨更是增添了這抹氣勢,但是最終作者的視線落在那一葉孤舟上,它不為周邊所動,兀自隨意地「橫」著,管他有人沒人,讀來有禪宗的意味,以不變應萬變。

沒有在歲月中摸爬滾打過,是絕不會有這種處變不驚的境界的。

還是應了那句話,生活沒有好壞,凡是經歷都是成全。

蘇軾評: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到底愛他什麼呢?

葉嘉瑩先生說,「他在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

我理解為:高遠。

作者簡介:俞春霞,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揚州市甘泉中學語文教師。立根鄉土教育,享受平凡拒絕平庸。感恩君姐,感恩濕地,匍匐語文濕地,決心做一隻狂奔的蝸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