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春禮: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涵

白春禮: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涵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5期專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對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目標任務要求,應著力從頂層設計、創新體系、創新資源、創新模式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推動科技改革向縱深發展。

2017?年,是我國發展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黨的十九大以「新時代」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描繪了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提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即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1?世紀中葉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有力支撐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擘畫,為我國科技事業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我們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涵,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準確把握深刻理解落實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面臨的國內外發展大勢

從國際發展環境看,世界格局深度調整,中國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考驗。放眼全球,當今世界又一次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

中國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快速、影響力持續增強,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則以維護所謂國家安全為名,以透明度、規則、標準為抓手,意圖通過現有優勢以及制定新規則等多種手段,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進行制約和打壓,維護主導權,世界秩序演變中的南北矛盾、東西矛盾有所上升,經濟競爭加劇。尤其是當前奉行「美國優先」戰略的特朗普政府,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再三挑起貿易爭端,危及自由貿易秩序。

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領頭羊在多個產業領域面臨激烈國際競爭;與此同時,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對外依賴度依然較高,而引進先進技術受到種種制約。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靠市場也換不來,受制於人的隱患如影隨形,被「卡脖子」的氣息從未如此之近。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考驗更加複雜嚴峻。

從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中國趕超和跨越發展帶來重要戰略機遇。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徵。暗物質與暗能量、微觀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與演化、腦科學與意識等重大科學問題突破的前景越來越清晰。信息、智能、機械、生命等領域創新加速融合,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不斷創造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催生產業重大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重構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引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深刻調整,為後發國家趕超跨越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正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具備搶抓機遇、實現跨越和趕超的能力基礎與社會條件。中國迫切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加快創新,補齊短板,為實現創新跨越發展注入新動能,為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提供新動力。

從國家發展需求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迫切要求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開拓發展新境界。黨的十九大報告科學揭示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明確了我國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同時,從新的歷史高度突出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這為科技創新賦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創新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

一方面,我們要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問題,聚焦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消費升級的方向、供給側的短板、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統籌協調,加快關係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和集成創新,構建創新引領、支撐發展的科學技術體系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中高端科技供給。

另一方面,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創新發展,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厚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後勁,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還要緊密圍繞十九大提出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等關係重大民生需求的戰略部署,調整充實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布局,大幅增加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科技供給,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由此可見,以建設科技強國為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也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深刻理解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核心要義,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科技強國建設與發展新路徑。

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內涵和實質

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明確了?8?個方面的主要戰略任務。我們要根據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基於對未來發展環境與形勢的分析和對國家創新發展要求的把握,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內涵實質和各階段的主要目標任務。

1

從現在到2020年,側重「人才強、科技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這一時期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以「人才強、科技強」為階段目標,以補短板強弱項、鞏固擴大優勢、實現重大領域跨越發展為重點,培養集聚世界頂尖科技創新人才,夯實支撐科技強國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釐清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激發各創新主體潛能,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1)創新體系協同高效,創新布局適應需求。形成面向未來發展、迎接科技革命、促進產業變革的創新布局,重大創新領域水平整體提升、形成優勢;創新主體充滿活力,創新鏈條有機銜接,創新治理更加科學,創新效率大幅提高。

(2)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原始創新取得突破。科學技術研究基礎不斷夯實,前沿實現跨越發展,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頸問題,初步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在若干戰略必爭的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戰略儲備、拓展戰略空間。

(3)科技與經濟融合更加順暢,初步形成創新型經濟發展格局。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4)創新政策法規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激勵創新的法律、政策和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知識產權環境更加完善,形成全社會崇尚創新、勇於創新、激勵創新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

2

從?2020?年到?2035?年,實現「產業強、經濟強」,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這一時期是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以「產業強、經濟強」為階段目標,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發展動力轉換為重點,優化結構,補齊短板,自主創新能力進入世界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從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的追趕型發展轉變為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並建立起與這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要驅動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呈現創新全球化、工業低碳化、城市智慧化、智能信息化、生態循環型、綠色消費型的社會發展圖景,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1)科技實現創新跨越,躋身世界科技中心。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戰略科技力量日益強化壯大。科技創新發展能力從數量領先向質量領先轉變,總體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在若干基礎前沿和重大戰略領域由並行走向領跑,產出一批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部分重要技術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專利質量和價值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攻克制約國防科技的主要瓶頸問題;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一批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2)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國際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產業總體呈現綠色、低碳、智能和服務化發展特徵,單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標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平均水平。創新成為產業發展主要驅動力,不斷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新需求和新市場,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質的生活。實現與發達國家從互補合作向競爭合作、與發展中國家從競爭合作向互補合作關係的雙轉變,基本改變重要的戰略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湧現若干引領世界的新興產業,一批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方向的跨國經營企業。中國對全球「新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超過?1/3。

(3)社會創新和生態環境跨越發展,公共部門管理效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養老健康、轉崗培訓、就業輔導、公共交通、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上能夠滿足城鄉居民需求;優質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和信息網路資源共享水平與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宜居宜業要求,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智能信息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方式引領世界,建設更安全、更放心、更便捷和更舒適的智能信息社會。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涌流的生動局面。

3

從?2035?年到?2050?年左右,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全面支撐「國家強」

這一時期是我國從創新型國家前列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決勝階段。以「國家強」為階段目標,以塑造全面領先發展為重點,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網路,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解決重大基本科學問題、開闢新的科學領域方向、構建新的科學理論體系上作出中國貢獻,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全面支撐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科技創新實現整體跨越發展,科技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持續產出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重大原創科學思想和科技成果。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成為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世界頂尖科學大師和創新人才雲集,企業家精神得到充分釋放。中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超過全世界的?1/4。中國在世界主要市場(美國、日本、歐盟)獲得專利數位居全球前列。

(2)支撐我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家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面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經濟發展質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呈現以綠色、智能、健康、安全、普惠為特徵的社會發展圖景。創新成為新安全體系的決定性支撐力量,國防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3)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創新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更加優化,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

科學謀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新舉措

對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目標任務要求,應著力從頂層設計、創新體系、創新資源、創新模式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推動科技改革向縱深發展。

1

做好科技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

世界科技強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國家層面凝聚共識,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部署,綱舉目張、協調推進、持續努力。

(1)強化科技強國建設的領導決策機制。統籌推進科技體制、經濟體制、教育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領域改革,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場功能,制定科技強國建設推進方案,形成時間表和路線圖,統籌協調各部門科技創新政策和規劃計劃制定,分解落實各項工作責任。

(2)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決策諮詢制度。建立超越部門的國家科技決策諮詢委員會,形成政府科技顧問網路,建立科學規範的科技決策諮詢程序,為重大戰略制定、規劃編製、政策制定等國家決策提供科學、準確、前瞻、及時的科技諮詢建議。

(3)健全國家科技管理基礎制度。科學劃分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權,加強政府部門統一協調,合理確定中央各部門功能性分工,加強科技發展規劃,優化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流程,完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構建覆蓋全過程的監督和評估制度。

(4)進一步強化重大創新領域規劃布局。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組織制定新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在已有重大科技布局的基礎上,聚焦信息、能源、材料、空天、海洋、生態資源環境、生命健康和基礎前沿交叉等重大創新領域,制定我國跨越發展的目標、布局和路徑,及時滾動調整和優化重大科技布局。

2

構建與科技強國相適應的國家創新體系

國家創新綜合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新體系的創新能力和運行效能。

(1)調整優化國家科技力量布局,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聚焦空天海洋、能源資源、信息安全、交通運輸等國家戰略重點領域,依託優勢力量,強化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和國家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同時,進一步明確企業、科研院所、大學等各類創新單元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構建開放合作、高效協同、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有效支撐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製造強國建設,有效保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2)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整合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流動,促進產業合理分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區域創新發展增長極。

(3)加快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體系建設,開展軍民協同創新。遵循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規律,按照「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的軍民融合管理體制,統籌協調軍民科技戰略規劃、方針政策、資源條件、成果應用,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

3

強化科技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構築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的橋樑,有效解決科技和經濟 「兩張皮」的頑症痼疾,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有力支撐新時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4?類技術創新,提升我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品產業創新的整體水平,強化源頭儲備。

(2)建立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體系。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進各領域新興技術跨界創新,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推動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和產業質量升級,創造發展新優勢。

(3)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加大對技術轉移轉化、創業輔導、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法律諮詢、人力資源等創新中介機構和創業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

4

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

「人才者,國勢所由強」。人才資源是科技強國的第一要素,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人才隊伍的規模領先是我國的優勢,水平、結構以及制度環境方面的問題,則是我國築牢創新根基重點要著力的方面。

(1)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建立完善國際化創新人才網路。科學育才、精準引才,凝聚大批高端創新人才,處理好「塔尖」與「塔基」的關係,變「人海」戰術為「人梯」戰術。

(2)改革完善人才激勵和評價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計劃,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健全科學分類的創新評價制度體系,進一步規範建立既有效激勵又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加強青年科技和創新人才培養。強化基礎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創新,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5

優化科技和創新資源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是影響和調節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手段。按照創新活動外部性由高到低,政府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要從直接向間接轉變,妥善處理好與市場的關係,充分靈活運用直接財政支持、普惠性稅收等多種政策工具。

(1)建立符合科學、技術和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在科學價值創造活動中發揮政府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承擔科學活動的風險;在技術價值創造活動中發揮政府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主導國家目標導向的重大技術開發活動,分擔企業技術開發活動的風險,引導和鼓勵社會增加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在技術商業化等經濟價值創造活動中發揮政府配置資源的引導作用,促進風險投資和新興產業基金髮展,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在規模商業化等經濟活動中更多發揮政府在市場准入、產權保護等市場環境方面的監管作用,財政資源主要通過稅收等普惠性方式進行配置。

(2)持續優化公共財政科技經費支持方式。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持續優化財政科技計劃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著力持續加大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加大對顛覆性技術的支持力度。

(3)逐步加大普惠性稅收政策支持比例。完善激勵企業研究與開發的普惠性政策,探索研究與開發費用稅額抵免、後補助等多樣化支持方式,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投入主體。同時,研究完善支持科技和創新發展的金融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和平台。

6

夯實世界科技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

順應科技創新對大型複雜研究設施和先進信息基礎等物質技術基礎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做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的頂層設計,處理好中央和地方投入、集中與分散布局、建設運行和應用產出的關係,充分發揮「大國重器」的創新基石作用。

(1)高水平、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台。適應大科學時代創新活動的特點,著眼於解決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一批面向全球開放、代表國家參與高水平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的平台型科技基礎設施;聚焦事關長遠和全局的國家戰略需求布局,建設一批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制約的戰略導向型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國計民生髮展難題,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導向型科技基礎設施。同時,著力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開放與共享。

(2)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對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作用。建設支撐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通用性的重大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軟硬一體的科學計算與科學大數據環境,著重推進生物、醫學、新材料、新一代交通等數據密集領域的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支撐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能力。

7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模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必須立足我國國情打造創新能量充沛、創新旋律高昂的創新模式。

(1)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必須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術、開發重大戰略性產品,在國家戰略優先領域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2)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強以思想解放、學術自由為主要內涵的科學文化和制度與體制創新建設,處理好激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的關係、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的關係、小眾創新與萬眾創新的關係。從法制、政策、文化、環境等方面著手,鼓勵首創、提倡協作,厚植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引導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樹立和強化趕超、跨越與引領全球的創新自信,培育敢於創新、便於創新、樂於創新的土壤。

8

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全方位推進開放創新

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合作日趨緊密,我國應積极參与全球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建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1)發起和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項目。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的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全球性挑戰,結合我國科技規劃部署的重點領域,主動發起、牽頭組織和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項目,積极參与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制定,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和我國全球配置創新資源能力。

(2)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深度合作。圍繞落實「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和亞太互聯互通藍圖,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基地,打造連接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技術轉移網路。

(3)支持企業走國際化創新發展道路,建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面向全球布局創新網路,提升行業領軍企業海外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衛星、高鐵、核能、超級計算機等為重點,推動我國先進技術和裝備走出去,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究與開發中心,實現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作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按照黨中央確定的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大力弘揚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價值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學前瞻謀創新,聚精會神抓創新,一心一意搞創新,讓科技創新激發出更加充沛的活力,迸發出更加澎湃的動力,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加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貢獻、創造新輝煌。

白春禮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53?年?9月出生,遼寧人。博士。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10?余個國家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微納協會名譽理事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中國科學院院刊》主編,若干化學和納米科技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的共同主編或國際顧問編委。

文章源自:

白春禮. 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涵. 中國科學院院刊 , 2018 , 33(5) : 445-463.

責任編輯:張帆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5期專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白春禮: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涵

中國科學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 促進科學技術跨越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情況

胡志堅:從關鍵指標看我國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基於《國家創新指數報告》的分析

陳 勁:關於構建新型國家創新體系的思考

劉 云:基礎科學優勢為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英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路

邱舉良:建設獨立自主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法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路徑

方在慶:持續不間斷地推進科研體制創新——德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路

樊春良:建立全球領先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美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路

胡智慧:「科技立國」戰略與「諾貝爾獎計劃」——日本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之路

鮑 鷗:歷經百年滄桑 打造科技基礎——俄羅斯(包括蘇聯)建設科技強國之路

GIF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GIF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院刊 的精彩文章:

吳明瑜:為小平同志起草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講話稿

TAG:中國科學院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