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來斌: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

孫來斌: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

2018年5月,值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偉大思想家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左翼人士以多種形式紀念馬克思,在全球範圍掀起了緬懷馬克思、致敬馬克思的熱潮。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上,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等理論熱點,本網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孫來斌教授。

「我們走的這條現代化道路,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說法,就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網:很高興您能夠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的專訪。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彰顯,而且更加堅定。那麼,我們這種深層的自信能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哪些有益經驗?

孫來斌:關於既有現代化的模式,學術界有不同的概括,事實上,公眾也有不同的認知。由於西方國家走在世界現代化前列,所以「西方中心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掌握著現代化的國際話語權,結果形成如下的認知定式: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現代化就是資本主義化。二戰結束後,一批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選擇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其中多數並未走上真正的發展之路,有的甚至仍然徘徊在落後邊緣。在此情形下,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解釋力持續下降。對此,國際上一些有識之士進行了深刻反思。巴西學者多斯桑托斯在有關著述中指出,所謂西方現代化模式可以被落後國家模仿的假設,「是一種意識形態抽象的結果」「在現有歷史條件下絕不可能實現」。國際國內的經驗表明,照搬西方模式是行不通的,現代化絕不止一種模式。

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中國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實踐表明,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道路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在現代化道路上,我們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奇蹟,打破所謂「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的認知定勢。

我們走的這條現代化道路,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說法,就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選擇。我以為,我們這個道路的特點和優勢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和界說。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它首先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的兩難選擇,即自主與發展之間的悖論。有些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全球化,也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增長,但一經反思發現自己是一種依附性的增長,不是真正的發展。這種反思在拉美的依附理論中得到比較突出的表現。但是,假如真正依照依附理論的某些主張行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脫鉤」而保持自主,走向自我封閉事實上也難以獲得較快的發展。如何走出這種悖論?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可以提供一些借鑒。我們既積极參与經濟全球化,但在關乎根本利益的問題上保持自己的原則,走一條自主發展、和平發展之路。當然,對於一些國家和民族而言,其發展意識可能尚未真正覺醒,習慣於慢悠悠的節奏。比如,網上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講一個有錢人到海邊旅遊,發現漁夫將船泊在海邊,自己躺在船上曬太陽,於是就與漁夫有一段對話:

(有錢人):哎,你怎麼不出海呀?

(漁夫):出海乾嘛?

(有錢人):捕魚!

(漁夫):捕魚乾嘛?

(有錢人):賣錢哪!

(漁夫):賣錢幹嘛?

(有錢人):旅遊啊!

(漁夫):旅遊幹嘛?

(有錢人):曬太陽啊!

(漁夫):嗨,我這不正在曬太陽嗎?

這一對話,體現出一些人的發展觀念不同,當然可以挖掘出更深的哲理。對於那些習慣於慢悠悠的發展節奏或者願意依附於他國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發展經驗可能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對於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發展經驗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選擇。這種選擇就是,既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我們提供的是全新的選擇,是中國智慧、中國選擇、中國方案,但是我們決不強加於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高度尊重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反對發展模式和價值觀輸出。習近平同志指出:「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文明的樣態是多種多樣的。

簡言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現代化進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蘇東劇變,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遭遇失敗;拉美、東南亞等地區發生金融危機,拉美模式、東南亞模式引起反思;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再發展危機,特別是2008年發生了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傳統現代化理論的解釋力受到質疑。相形之下,在現代化追趕之路上,中國既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創造了後發現代化的「中國奇蹟」,奠定了中國制度自信的現實基礎。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國際社會日益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國際問題處理越來越需要中國的參與、引領和示範。中國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在戰勝貧困等重大問題上的觀點、方法和經驗,對於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正因為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才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各種深層的自信來自於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來自於十八大以來我們實現的偉大的歷史性的轉變,這是自信的一個根本所在。

「在考察社會發展道路時,必須研究每一個具體的歷史進程,從而把它同其他的進展和自身發展的特殊歷史條件聯繫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關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馬克思曾經提出「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建設社會主義的設想,請問這一設想有怎樣的現實啟示?

孫來斌:在人類步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經濟落後國家應該選擇何種社會發展道路?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對此曾作過一般分析,但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在深刻把握俄國等經濟落後國家實證材料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設想。

在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俄國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這是19世紀60年代前後俄國思想界反覆探討的問題。在此問題上,馬克思根據多年研究直截了當地表明:俄國的歷史和現實都有別於西歐,走何種道路要取決於具體歷史條件;如果俄國繼續通過農奴制改革走向資本主義,「那麼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在他看來,一個國家是否要經過資本主義階段才能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一切都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他反對不顧歷史條件照抄照搬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做法,認為俄國如果能夠發揮歷史賦予的有利條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

1882年1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作序中指出:在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才剛開始起步,「大半土地仍歸農民公共佔有」。在此情形下,有無可能走出一條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呢?他們當時給出了「唯一可能的答覆」:「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麼現今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繼續關注俄國社會發展問題。他根據俄國資本主義因素快速增加的現實,明確指出俄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跨越資本主義的可能性愈來愈小,但在理論上仍然肯定了跨越發展的可能。在去世的前一年,恩格斯還強調:「不僅可能而且無庸置疑的是,當西歐人民的無產階級取得勝利和生產資料轉歸公有之後,那些剛剛踏上資本主義生產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殘餘的國家,可以利用這些公社所有制的殘餘和與之相適應的人民風尚作為強大的手段,來大大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並可以避免我們在西歐開闢道路時所不得不經歷的大部分苦難和鬥爭。」這一種發展的可能,「不僅適用於俄國,而且適用於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的一切國家。」

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落後國家的發展道路事實上提出過兩種思路:早先闡發的資本主義道路和晚年設想的非資本主義道路。表面看來,這兩種思路似乎矛盾,從實際上看,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揭示了落後國家社會發展道路的兩種可能。其中,前者反映了普遍性,是一種漸進式的發展,而後者反映了個別性,是一種非漸進形式的發展;前者是條件,後者是在前者實現的前提下的一種可能。在他們的設想中,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經歷資本主義的磨難,就不會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那麼,資本主義對俄國而言則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上述設想所體現出的思想火花和方法原則,對於落後國家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並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生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清除了長期以來那種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特徵的設想強加給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錯誤認識,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用新的思想、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非資本主義道路設想。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非資本主義道路設想的價值,在當前國外依附論等發展理論的主張中也得到印證。在國際學界關於發展問題的研討中,拉美的依附論對「西方中心論」提出了質疑。其中,巴西著名的依附論學者多斯桑托斯曾專門提及馬克思晚年的非資本主義道路設想,強調它的兩點啟示:第一,落後國家不一定要走歐洲的道路,不一定必須經過同樣的階段,它們甚至可能「躲過」資本主義制度的災難,創造一些獨特的歷史形式;第二,在考察社會發展道路時,必須研究每一個具體的歷史進程,從而把它同其他的進展和自身發展的特殊歷史條件聯繫起來。因此,多斯桑托斯等人提出,落後國家結合自身實際選擇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是可行的、必要的。這一主張,從側面進一步映襯了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非資本主義道路設想的當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科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謀劃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向世界呈現了中國發展的國際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體現出高超的中國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網:本屆大會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請您談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的認識。

孫來斌: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闊步走向民族復興。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和諧相處、良性互動、共贏發展,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科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謀劃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向世界呈現了中國發展的國際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體現出高超的中國智慧。

縱觀世界歷史,大國崛起與國際秩序變更往往相伴相隨。相較近年來西方社會接連遭遇的各種危機,中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世界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如何回應世界,無論於世界或是中國,都顯得極為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明確提出並深刻闡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他全面闡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發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態體系等方面論述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路徑,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當前,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將理念轉化為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正變得越來越真切、可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構想,因其蘊含著合乎人類整體利益的價值觀、安全觀、發展觀、文明觀而盡顯思想魅力,為推進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對接聯合國精神,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人類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是,和平、發展、進步的陽光,足以穿透戰爭、貧窮、落後的陰霾。「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這是《聯合國憲章》的卷首語。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按照這一構想,中國將與其他國家共同創造人人免於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美好前景。

超越叢林法則,樹立共建共享的安全觀。在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解釋社會現象。長久以來,西方世界深受這種觀點影響,依靠武力、強權並不惜損害他國利益來保障自己的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習總書記指出,實現各國共同安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願同各國政府及其執法機構、各國際組織一道,高舉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旗幟,加強警務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摒棄單邊主義,倡導合作共贏的發展觀。一些西方國家出於狹隘的民族立場,依仗軍事和經濟優勢,在對外政策上長期奉行單邊主義。時代在進步,世界要發展。在處理當前國際關係時,千萬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習慣於冷戰思維。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理念,世界各國也期盼著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闡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時宣布:我們要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要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他在俄羅斯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

打破西方中心主義,彰顯多元互鑒的文明觀。由於西方國家長期走在世界現代化的前列,因此,許多西方人士抱持著濃厚的制度、文化優越感,西方中心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持著發展研究的國際話語權。事實上,人類文明發展是多樣的,而不可能是單一的;不同文明只有樣式之別,而無高低之分。不同文明凝結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相互之間要對話,不要對立;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它的美好未來。

「今年又恰逢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此時深入探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尤其彰顯了特殊而重要的中國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網: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共有來自國內的700多位專家參會,還有來自五洲四海的100多位外國專家出席會議,中外學者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分論壇主題的探討,請您談談參加本次盛會的心得體會。

孫來斌:中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在中國舉辦一個規模大、影響大、國際性的論壇,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多年來的心愿。近些年,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增強,隨著我們對外交流的增多,國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先後舉辦過一些國際性的論壇、會議。北京大學主辦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年舉辦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時間恰逢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在這麼重要的歷史節點,眾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齊聚北京大學,共同緬懷馬克思,向馬克思致敬,重溫他的著作和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這對於我們從馬克思學說中汲取解決現實問題、關照人類命運的寶貴思想資源,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今年又恰逢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此時深入探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尤其彰顯了特殊而重要的中國意義。這一次大會,與會的學者多、參與的範圍廣、討論的很深入。我的感受是,大會辦出了北大魅力、辦出了中國水平、辦出了國際影響,希望今後越辦越好,使之成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國際交流的高端品牌、重要平台。當然,我也感受到,會議之所以辦得好,能夠吸引眾多國內外學者來參與,也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也是因為中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原標題: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訪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來斌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專訪航天專家李光亞:中國航天的彎道超車和跨越發展
張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改變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