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十大出土青銅器,第八個不可能是人為!

中國十大出土青銅器,第八個不可能是人為!

中國十大出土青銅器,第八個不可能是人為!中國為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最悠久且是唯一一個流傳至今的國家,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製造並使用青銅器了。那麼我們來看看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到底有哪些吧!

一、目前已知世界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用多合范法鑄成,重832.84千克,體型厚重巨大,器形端莊偉岸。鑄造工藝顯示出了商朝高超的技術,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推測如用殷墟小屯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直徑約80厘米的大型溶銅爐,則需要六座熔爐同時鑄造,再有兩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商後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至今為止中國發現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曾侯乙編鐘】

這套編鐘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蹟」。此套編鐘共六十五件,總重量達到2500千克,編鐘分三層八組掛在鍾架上。經過對編鐘測音,證實了戰國時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樂音體系,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入的說法,從而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戰國前期,架長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三、迄今發現最大的青銅鐃【立象獸面紋鐃】

鐃為樂器,作退兵時用以指揮停鼓的信號,也用於祭祀和軍樂。流行於商代後期,周初沿用。此器形體碩大,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大青銅鐃。

商後期,通高103.5厘米,鼓間48厘米,銑間69.5厘米,重221.5千克

1983年湖南寧鄉黃材月山鋪出土

現藏長沙市文物工作隊。

四、「壺中之王」【蓮鶴方壺】

壺體四面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春秋中期,通高122厘米,寬54厘米,重64千克

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一對

現藏故宮博物院

五、窖藏出土最大的青銅器:【獸面乳釘紋方鼎】

直口、平底、柱狀空足,口沿加厚,唇邊呈台階形。器壁上部及四隅各飾獸面紋一組,共八組。下部及兩側均飾乳釘紋帶,足上部飾獸面紋。獸面乳釘紋鼎為商代重器,造型準確美觀,反映了商代早期的青銅鑄造水平。

商前期,通高100厘米,通長62.5厘米,通寬60.8厘米,重82.4千克

1974年河南鄭州張寨南街窖藏出土

六、目前所見最早的錯金銘文銅器:【欒書缶】

此器光素無紋,器頸至肩下有銘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為欒書子孫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來習稱欒書缶。器蓋上亦有銘文8字。欒書又稱「欒武子」或「欒伯」,是春秋時晉國大夫,執政14年,於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將中軍,卒於公元前573年。器上錯金銘文字形規整,至今熠熠生光。錯金技法創於春秋中葉,但此缶無論從器形還是字體看,都屬楚國作風,故實際是後來入於楚國的欒書子孫的遺物。

春秋中期,高40.5厘米、口徑16.5厘米、足徑17厘米

相傳出土於河南輝縣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七、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失蠟法鑄造實例:【蟠虺紋(雲紋)銅禁】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此禁的出土,將這一高超技藝的起始時間提前到春秋時代。

春秋後期

長107厘米,寬47厘米

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八、中國所見先秦時代最大銅製造像:【商銅立人像】

此文物為商代的青銅器,立人像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與底座兩部分。人像濃眉直目,高鼻闊嘴。頭戴花狀高冠,身著三層窄袖半臂式右衽上衣。人像雙臂抱握於胸前,雙手環握中空。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現收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商後期,通高260厘米

現藏三星堆博物館

九、商代青銅斝出土最大的一件【婦好方斝】斝(音同「甲」)方塔形柱,頂和四角有扉棱,侈口深腹平底,四棱尖錐足,獸首鋬,口下飾蕉葉紋,頸飾龍紋,腹部飾獸面紋,足兩瓮獠飾對龍蕉葉紋,均以雷紋為地,柱鈕飾小獸面紋,四面飾雲紋、三角紋。

商後期,通高68.8厘米,通長25.1厘米,通寬24厘米,重18.3千克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十、簠器中發現最早實例【龍紋簠】簠(音同「符 三聲」)此器造型和紋飾具有明顯西周前期青銅器特點,現發現的西周前期簠僅此一件,對研究簠的起源與發展有著很高的價值。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製為長方形器,除了「合口」分為「公」和「母」以外,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西周前期,高37厘米,長55.8厘米,重17.5千克

現藏地未知,原藏於故宮博物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是那麼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世界上最貴的10幅油畫,第三幅看不懂,第八幅80%的人盯著看

TAG:是那麼 |